人生的目的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纪念陈景润逝世十周年
红柳
http://blog.sina.com.cn/u/549707da010002ah
3月19日,数学家陈景润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因近日不便上网,就提前上传了)。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难题上,他为人类留下的巨大贡献“1+2”,至今依然象一座高山,无人能够跨越。
“每一个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两个素数之和”,自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后,两个半世纪以来,这座被称为超过数学家能力的数学山峰,吸引了多少数学家为之攀登奋斗不止。1973年,陈景润的《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既“1+2”,这个被誉为筛法运用的光辉顶点的伟大成果,震撼了世界,“移动了群山”,许多外国数学家惊叹:“是什么力量使陈景润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然而,被称作“陈氏定理”的“1+2”却是陈景润在只有六平米的原来准备安装锅炉的小屋里,在这个又被烟囱占去六分之一刀把形的房间里,冬天靠100瓦灯泡照明兼取暖,啃着冰凉馒头的恶劣条件下完成的,这一切对于今天的年青人是不可想象的。当年徐迟关于陈景润事迹的报告文学,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激发许多青年人学习科学文化自学成才,我便是其中的一个,直到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选择了大学的数学系。
陈景润在距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明珠仅一步之遥,人们期盼着他的超人智慧取得更大成就,然而,长期积劳成疾,陈景润过早地不情愿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陈景润走了,但他留下的“陈景润精神”是我们世人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经济大潮冲击下,还有许多从事教育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们,仍处在相对清贫中,然而,这些不被物欲所诱惑,不在物质面前折腰,他们的精神世界才是最充实的。
今天,我们纪念陈景润,就是要纪念他乐于深居、安于清贫、甘愿奉献、不求索取的崇高人生;纪念他严谨治学、甘当人梯、坚韧不拔,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纪念他正直豁达的胸怀和人品。
|
浏览:2691
|
设置
修改
撤销
|
录入时间:2006/3/21 13:56:31 |
|
|
|
|
|
新增文选 |
|
|
|
文选评论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6/29 9:52:30) | 葛雨岑: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7/16 18:44:08) | 尹锦辉: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8/21 11:28:01) | 张文福: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10/12 23:12:02)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2/12 9:28: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