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5号馆文选__学术探讨 |
|
Lao She
老舍 (1899~1966) 中国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青年时期易名 舒舍予,“老舍”是他长期使用的主要笔名。 生平 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满族。父舒永寿1900 年死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炮火中。生活极为贫困。老 舍从小刚强自尊,勤奋好学,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 学校,因品学兼优,被委任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 校(今方家胡同小学前身)校长,从此,开始了他由小 学而中学、大学的将近20年的教师生涯。1924~1929年, 老舍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之聘,担任东方学院的华 语教师,业余时间开始小说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 学》、《赵子曰》、《二马》都是在伦敦写成的,均在 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刊发,继由商务印书馆出 版单行本。1930年,老舍经新加坡、上海回到北平,当 年夏天,受聘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1934年夏去 青岛,受聘任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 门从事写作。老舍在济南、青岛的6、7年间,是他文学 创作的丰收时期,佳作接连问世。如小说《猫城记》、 《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以及众多的中、短篇小说,均写于这 个时期。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老舍从济南只身到武汉, 投入抗日救国的爱国洪流。1938年3月27日,武汉成立中 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老舍当选为 常务理事之一,任总务部主任,实为“文协”的总负责 人。老舍在武汉、重庆主持“文协”的7年间,多方奔走, 任劳任怨,广泛团结作家、艺术家,表现出极为感人的 爱国热诚。 1946年3月,老舍和曹禺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 讲学并写作。在美国最后完成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 堂》。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老舍在美国 收到周恩来邀请他回国写作的信件,便立即抱病束装就 道,于1949年12月12日回到故乡北京。此后,老舍曾任 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 历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 府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 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 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 朝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并多次代表中国作家到朝鲜、 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访问。 1966年8月24日,“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老舍不 堪凌辱,为抗议一场民族灾难的到来,在北京太平湖投 水自杀。 著述 最初,老舍以小说作家著称于世。继20年代 末期接连写出3部长篇小说之后,老舍一直没有完全停止 小说创作。代表作如《骆驼祥子》、《离婚》、《四世 同堂》、《猫城记》、《正红旗下》、《月牙儿》、《我 这一辈子》等,均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骆 驼祥子》一书,已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除小说创作外,老舍生前还有长诗《剑北篇》,通俗 文艺集《三四一》,杂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福 星集》,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小花朵集》、《出 口成章》等出版。另外还有近百万字的诗歌、散文、曲 艺、杂文、文论、序跋等散篇文章。1980年以来经人民 文学等出版社陆续编辑出版。 老舍的戏剧创作是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的。 出生在文化古都北京的老舍,幼年时就在北京的街 头、茶馆、书场、戏园接受了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熏陶, 一向爱好戏曲、曲艺艺术。1938年春天,受抗日爱国热 情的激励,同时也为着带头实践“文协”提出的“文章 下乡”、“文章入伍”的创作口号,老舍动笔写了许多 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内容的新鼓词和新京剧。 从1939年春天起,老舍在4、5年的时间内将创作的重 心放在话剧创作上,先后写出了多幕话剧《残雾》(1939)、 《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 蛇》(1941)、《归去来兮》(1942)、《谁先到了重庆》 (1943),并与宋之的合作写了《国家至上》(1940),与 萧亦五、赵清阁合作写了《王老虎》(1943,又名《虎 啸》),与赵清阁合作写了《桃李春风》(1943,又名 《金声玉振》)。这是老舍戏剧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 《骆驼祥子》剧照 4 幕话剧《残雾》取材于抗战初期重庆的现实生活。 剧中的主要人物冼局长是个贪权、好色、爱财的官僚市 侩,他身为政府局长,口头上把“抗战救国”的口号喊 得山响,实际上却在利用职权玩弄女性、并乘机大发国 难财。冼局长和女汉□徐芳蜜相识后,答应为徐提供情 报,终因泄露机密而获罪被捕。但正当冼局长供出徐芳 蜜是汉□的时候,徐芳蜜却被“要人”的太太派车当场 接去赴宴了。此剧,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机智、俏皮。 1939年11月,《残雾》由中国电影制片厂怒潮剧团在重 庆首演。 3 幕话剧《面子问题》写一群国民政府的小官僚和 公务人员蝇营狗苟,置抗战事业于脑后,各自为着“面子 问题”吵闹。剧中主要人物佟景铭秘书所苦恼的是“不 能因为抗战失了身份”、“不能因为一件公事而把自己 恼死”。他不务正业,对工作敷衍了事。当他闹了一辈 子“面子问题”终于丢尽面子被免职以后,他所考虑的 是向医生讨要一个“体面”的自杀办法,保住他的“面 子”。剧中其他人物的“面子问题”又各不相同。老舍 对这些人物的讽刺,不仅是对国民劣根性的又一次批判, 也是对抗战时期国民党官僚机构的腐败作风的鞭挞。《面 子问题》在重庆演出时由应云卫担任导演。 老舍与别人合写的《国家至上》、《桃李春风》曾 在大后方不少城市演出,受到好评。 老舍这几部剧作,大都以讽刺喜剧的格调写出,把 它们联系起来看,恰恰多侧面、立体地勾勒出一幅抗战 时期的群丑图,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在抗战戏 剧中别具一格。 从1949年老舍归国到他逝世的17年间,是他戏剧创 作的第二个丰收期。先后发表、出版的话剧剧本有《方 珍珠》(1950)、《龙须沟》(1950)、《一家代表》 (1951)、《生日》(1952)、《春华秋实》(1953)、《青 年突击队》(1955)、《西望长安》(1956)、《茶馆》 (1957)、《红大院》(1958)、《女店员》(1959)、《全 家福》(1959)、《宝船》(1961)、《神拳》(1961,又 名《义和团》)、《荷珠配》(1961,改编同名川剧)以 及戏曲剧本《柳树井》(1952)、《十五贯》(1956,改 编于同名昆剧)、《青霜丹雪》(1959)、《王宝钏》 (1964,改编于同名传统戏剧)等20余部。从整体上说, 这个时期的剧作比他写于抗战时期的剧作更成熟了。在 新时代、新生活的激励下,老舍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和 探索,使这个时期的剧作呈现出几乎全新的面貌,同时 也遇到了新的困惑。 老舍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剧作,有不少 是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或表现新生事物的,如《生日》、 《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红大院》、《女店 员》等。老舍虽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来从事这些剧本的创 作,但终因这些生活本身的不稳定、不正常,而未能获 得长久的艺术生命。而《方珍珠》、《龙须沟》、《茶 馆》、《神拳》等剧本,因系老舍确实熟悉的生活,对 他要表现的内容又有深切的感受,因此写来得心应手,取 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龙须沟》和《茶馆》这两部 剧作,成为迄今为止新中国话剧创作中的典范性作品,也 为新中国的话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 5 幕话剧《方珍珠》写北京曲艺艺人在新旧社会的 不同生活遭遇和命运,通过对比,歌颂了新中国对艺人 的关怀和尊重,呼吁艺人们要自尊自重,团结起来为新 社会服务。剧本的前3幕,写艺人破风筝和养女方珍珠在 解放前的北平如何受欺侮,令人悲愤难平;后两幕的情节 与前面的戏剧冲突有些游离,感人的力量稍有减弱。全 剧的人物性格写得维妙维肖,语言极为成功,1951年元 旦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石羽。 3 幕话剧《龙须沟》 通过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的苦 辣酸甜,写出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命运的 巨大变化。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成 功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们心态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激变 和新旧社会对“人”的不同态度,生动地表现了建国初 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使这部剧本成为一曲 热情洋溢的新社会赞歌。《龙须沟》在思想性、艺术性 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文艺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中 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表彰老舍创作《龙须沟》的艺术 贡献,1951年12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由彭真市长授予 老舍以“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龙须沟》于1951 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焦菊隐,主 要演员有于是之、郑榕、叶子、黎频、李晓兰、韩冰、 杨宝宗、李大千等。老舍与焦菊隐、于是之等导、表演 艺术家的这次合作,对形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独特演 出风格起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全国 许多话剧团体大多上演了《龙须沟》,日本的京艺剧团 也翻译演出了《龙须沟》。 《龙须沟》剧照 3 幕话剧《茶馆》以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 了清末、民初、 抗战胜利以后3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 风貌。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个阶层的三教九流人 物,出入于这家裕泰大茶馆。作家通过以茶馆老板王利 发为中心的3个时代几十个人物在茶馆里的生活片断,表 现出一副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把旧中国必然要灭亡的 历史规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全剧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 情节,但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老舍创 作《茶馆》时也确实自觉意识到这是一次有关戏剧观念 的创新。他自信能够胜任。所以拒绝了朋友们劝他用剧 中人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全剧主要线索 去发展剧情的建议。勇敢地走自己的创新之路。他说: 那样写“可能比我写的更像戏剧。我感谢这种建议,可 是不能采用。……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 叫老套子捆住”。《茶馆》的人物塑造好,生活气息浓, 语言特别精彩、简洁、生动、传神、隽永,达到了炉火 纯青的艺术化境。它把深邃的思想寓于朴素无华的艺术 之中,是现实主义戏剧的新开拓和巨大成就。在《茶馆》 中,老舍成功地实践了他一向为自己规定的3个方面的艺 术追求:①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熟悉到什么程度 呢?熟悉笔下“人物的全部生活”;②写作时眼睛要老 盯住笔下的人物不放,“不能因事而忘了人”;③人物 的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 就响”,“闻其声知其人”。《茶馆》于1958年3月由北 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焦菊隐、夏淳,主要演 员有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茶馆》的演出极为成 功,充分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独有的“京味”风格。《茶 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的话剧精品之一。 《茶馆》人物素写叶浅予作画 《茶馆》剧照 《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要的保留节目, 也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的剧目。1980年 9月至1983年 10月,剧院应邀先后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演 出《茶馆》,反响强烈。1986年4月,《茶馆》在香港演 出获得成功后,又代表中国戏剧界应邀赴加拿大参加国 际戏剧节的首轮演出。《茶馆》一剧为新中国的话剧艺 术带来国际性的荣誉,它的巨大成功,正如曹禺所说: “这种荣誉首先是老舍先生的。老舍这样的经典作品,才 使‘北京人艺’极有才华的戏剧艺术家们纵横驰骋于世界 舞台。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 1965年老舍在日本东京 参考书目 胡絜青:《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1982。 舒乙:《老舍》,人民出版社,北京,1986。 |
浏览:352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