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培(1868~1940)
教育家、思想家、汉字改革和世界语的积极推行者。原字鹤卿,后改字仲申,号鹤庼,又号孑民,曾用名蔡振、锷青、周子余、会稽山人等。浙江省绍兴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于1907年和1912年两次赴德国留学。历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一生致力于我国文化教育事业,为我国的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语言文字学领域,他主要从事了语文教育和文字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主要论著有:《在上海世界语学会演说词》(1912年)、《商务印书馆新字典序》(《东方杂志》1913年第9卷第4期)、《国文之将来》(《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11月9日)、《在国语传习所演说词》(《晨报》1920年6月25日、26日)、《国语的应用》(《国语月刊》1922年第1卷第1期)、《汉字改革说》(《国语月刊》1922年第1 卷第7期)、《王云五〈四角号码查字法〉序》(192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刊词》(1929年)、《在上海无线电台为促进国语教育播讲词》(1935年)、《为中华书局编印〈辞海〉的题辞》(1937年)、《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等。在为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所做的《国文之将来》的演说中,他指出在当时的白话与文言的竞争中,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白话获胜。他说:“白话是用今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直接的。文言是用古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间接的。间接的传达,写的人与读的人都要费一番翻译的工夫。”他还指出,提倡白话实际上是要大家公用一种普通话来统一各地的方言,并用注音字母来帮助普通话的推广。在国语传习所做的一次演说中,他提出了为什么要有国语以及用什么做国语的问题,并做了回答。他还在《汉字改革说》中主张废除现行的楷书汉字,采用拉丁字母,并做了详细的阐述。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对祖国文字改革事业的关心和他的远见卓识。他还积极主张推行世界语,《在世界语联合大会开会词》(《晨报副镌》1922年12月22日)中,他提出:我们需要有一种公用语言,而且是一种人造的公用语言。在各种人造公用语言中我们选择了世界语,中国有首先普及世界语的需要。并被推举为于1923年8月创办的北京世界语学校的校长。在《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宣言(《青年文化》1936年第4卷第2期,等)的签名中,他位于688位签名者之首,可见他对汉字改革事业的热情之高。 |
浏览:193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