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彷徨:老舍论·第七章 回归,1941(从创作角度看)·第二节 回归幽默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
在回归大旨下回归幽默是个值得分析的“老舍现象”。幽默之于老舍,是一种得自天然的秉赋,又在种种生活环境的激发下经过层层打磨,在山东时期就成为了老舍立足于30年代文坛的根基。这种以悲郁为内核的幽默也因而成为老舍文学风格的标识。抗战初起,由于悲郁的内核在一定意义上被昂扬的战争主旋律消解,老舍的幽默也在同时被消解。在这样的前提下,一旦昂扬之音稍有消歇,对文学自性的省察便会自然地将创作主体拉回原来的轨道上。这样的时机出现在1941年之后。
从1937年底开始的老舍抗战前期的文学创作,也有不少可以析离出来是接续了老舍一贯的“找笑料”和“看缝子”(《我怎样写〈赵子曰〉》:“……在严重而混乱的场面中,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缝子。” )的创作思路,但是其中只有极少一部分可以被认为是幽默的。原因只在于老舍在战争时期“严重而混乱的场面中”所看到的“缝子”已超出了幽默二字所能承负和荷载,这样的“缝子”被诉诸文字后就呈现出讽刺文学的特征来。《蜕》中的不少议论和描写就是对这一类“缝子”的尖锐指嘲。如第3节第3、第4段落中对警署里粗鄙的对联和官僚的描绘,第9节第1段落中对阴城官吏的挖苦,都是典型的毫不留情的讽刺。仅从这几个例子就可以体会到与山东时期的幽默完全异趣的美学意味。
发表于1942年2月15日的《一点点写剧本的经验》 证实了老舍为回归幽默所作的理性探索。文中,老舍对悲剧、喜剧、闹剧的定义进行了质询,真诚地吐露了在戏剧中调遣笑料所遭遇的困难。而老舍于同期展开的回归幽默的试验正是在类似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品文《话剧观众须知廿则》 发表于1942年5月5日。这是一篇值得注意的老舍抗战后期的回归幽默的文字。这则小品文值得注意,是因为它完全呈现了与山东时期老舍的大多数幽默散文、小品,以至于小说极为相近的幽默风格;更重要的是,以它为一个新的起点,老舍陆续发表了《在乡下》(1942年5月25日《大公报》)、《母鸡》(1942年5月30日《时事新报》)、《四位先生》(1942年6月22日至25日《新民报晚刊》,含4则小品)、《多鼠斋杂谈》(1944年9月1日至12月15日《新民报晚刊》,含12则小品)等一批幽默作品,这在老舍的抗战时期中是一道特异的景观。这些幽默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身边小事入手,轻松灵巧,生动鲜活,无论在外在形态上还是在内在品格上都做到了与山东时期的幽默创作的一脉相承。从小事入手、即小见大的写法是最合“幽默”的旨趣的。概言之,就是便于把“不谐”限制在“无害”的范围内,以为同情和优越(这是达成幽默的两项要件)之助。像《在乡下》(1942年5月25日)、《吴组缃先生的猪》(1942年6月22日)、《何容先生的戒烟》(1942年6月25日)和《多鼠斋杂谈》诸篇,都能达到谑而不虐、笑中有泪的适度,就是与这种小视角取材的写法密切相关的。它们证明了老舍向幽默的回归获得了预期的收效,并且为《四世同堂》的写作作了有力的铺垫。
|
浏览:886
|
设置
修改
撤销
|
录入时间:2005/5/28 19:37:39 |
|
|
|
|
|
新增文选 |
|
|
|
文选评论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0:36:16)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11 15:24:51)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1:31:28)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7 11:30:24)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0/22 10:54: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