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彷徨:老舍论·第七章 回归,1941(从创作角度看)·第一节 1941年前后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
1941年1月,《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同时发表了老舍的两篇重要文章《我怎样写通俗文艺》 和《三年写作自述》 ,以及老舍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的座谈会记录《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 。这是3篇互为联属的文章(《我怎样写通俗文艺》由《〈三四一〉自序》全文、《三年写作自述》片断和《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发言片断连缀而成),它们可以标志老舍对抗战文学(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通俗文艺)的看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是鉴于这个明显的标志,并且由于座谈会《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的实际召开时间为1940年11月23日,我把老舍抗战前后期的分界点定为1941年前后。
我们可以从这批文字中抽绎出来的共同的主题就是老舍对通俗形式的弃守和同时的向着新文学的回归。这是一种如释重负般的满含者欣喜的回归:
为抗战,你须教训;为了文艺,你须要美好,可是,你须用别人定好了的形式与言语去教训,去设法使之美好。……到你自己一用这形式,这语言,你就感觉到喘不出气来,你若不割解开它,从新配置,你便丢失了你自己,……新的是新的,旧的是旧的,妥协就是投降!因此,在试验了不少篇鼓词之类的东西之后,我把它们放弃了。(《三年写作自述》)
……所以这一年来不能不放弃旧形式的写作。这个否定就是我对于民族形式的论争的回答。但所要声明的,我这否定并不是怕别人骂我写旧形式,而是三年来的痛苦经验所换来的结论。(《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会报座谈会)》)
以上所引,是四一年初的话,从那以后,除有人特约,我很少自动的去写通俗的东西了,……(《我怎样写通俗文艺》)
不难体会到老舍写下(说出)这样的话时心情的轻快。正如老舍同时宣告的,“文学上的新形式,新风格,还正在创造的路上。” 这一次的由“制作”向“创造”的回归催促老舍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风格、题材和体裁,尽最大可能接续被抗战通俗文艺的制作所打断了的创作之路。这里,风格的回归主要是指向类似山东时期的幽默风格的回归,题材的回归是指向以北平中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写作内容的回归,体裁的回归则是指老舍重新开始他的小说创作的文学实践。
|
浏览:689
|
设置
修改
撤销
|
录入时间:2005/5/28 19:36:40 |
|
|
|
|
|
新增文选 |
|
|
|
文选评论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0:36:16)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11 15:24:51)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1:31:28)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7 11:30:24)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0/22 10:54: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