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网同名馆__老舍纪念网
文革纪念园网同名馆
2705号馆文选__学术探讨

世纪彷徨:老舍论·第四章 形成及定位·第一节 弱水三千一瓢饮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

  一、精神气质
  
    首先考察老舍的幽默之所自。老舍自述的幽默原因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而无论是由孤高静思而旁观冷笑 还是由于性格中的同情弃讽刺而得幽默 ,它们都是老舍对自己自幼形成的忧郁多思的精神气质的概括。英国学者阿·尼柯尔指出:“克制、沉思、怜悯和仁慈的特征,无疑是辨认幽默气质的标志”,“幽默与某种特殊的忧郁有关联,当然,不是指那种强烈的忧郁,而是发自忧郁的感伤和对世道的沉思默想”。 老舍的忧郁气质和感伤倾向造就了老舍的幽默,这已为老舍本人所承认并为方家一再引用。
  
    由忧郁导向悲观。老舍的悲观不单单指向他所批判的世道人心的乖谬,同时也指向自身。对己的悲观加固了对人的悲观,才使得这一幽默内核坚实滞重,非抗战这样的大刺激无以破解之。
  
    老舍心中确实存在着《微神》里那大片的以浓黑作底的无可名状的杂色,浓黑的忧悒使得老舍的心理年龄大大超过了实际年龄。老舍曾说自己“因为穷,所以作事早,作事早,碰的钉子就特别的多;不久,就成了中年人的样子。” 中年人与青年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沉稳超脱,荡去了后者的浮躁,也失却了后者的锐气。老舍之所以“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 ,是因为这个;相应地,不断地将学生运动作为自己施展幽默才能的对象,也是因为这个;而山东时期始终站在主流文坛之外,还是因为这个——最重要的是,因为很早就以中年人自居,老舍很早就获得了幽默者所独有的悲郁、同情与超越。因此,可以说,中年人的心态是老舍忧郁心态的重要方面。
  
    老舍忧郁心态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善感。这在老舍的许多决不幽默的写景记情的抒情散文中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起始于学生时代的旧体诗创作也浓烈地散发着对月知愁、见花落泪的气息,散文《抬头见喜》则是既流溢着悲愁的情思又闪烁着幽默的机锋的典型例子。老舍小说中的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多血肉丰满,也与此有关。在这些人物身上,老舍对自己的个性心理多有融入,人物因此更显鲜活。牛天赐(《牛天赐传》《天书代存》)、王一成(《小人物自述》)就是性格与经历都带有明显老舍印记的成功形象。王一成的自述作为老舍初次写家传的尝试,虽说半途而废,但仅有的万把字已足以活现了主人公王一成的悲苦童年和偏于阴柔的性格。第4节中说:“有母亲,没父亲;有姑母,没姑父;有关二大妈,没关二大爷……我久而久之也有点近乎女性的倾向,对于一切的事都要像妇女们那样细心的管理、安排。”这同时是老舍对自己性格的描述。倾向女性的细致给老舍带来一对善于观察生活的慧眼和一颗善于体验人生的慧心,这对于造就一位成功作家可谓益处无穷。而对于老舍,更重要的是,善感亦是悲郁的主要诱因。王一成与牛天赐都有独自躲在屋里捏棉花玩的童年,牛天赐更有热爱黄天霸朱光祖、好讲故事、临魏碑、亲友抢夺继承权等生活细节可以从老舍的童年经历中得到一一对应。他们——尤其牛天赐——的个性特征,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老舍个性特征略加变异而已。《牛天赐传》对牛天赐读高小时由于孤独而迷上了静思默想,“独自个会在心中制造出热闹的世界来”(第14节)的情景的描述再次印证了沉思对于老舍的重要性。“在家里,在学校里,一向是生闷气的时候多;同情往往引起是非,而且孤高使他不愿逢迎。”(第16节)同情与孤高作为牛天赐的性格特征,使牛天赐在想象的宇宙里更能游弋自如,以至于妈妈的丧仪对于他来说只是一场玩笑:“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声音,组成最复杂的玩耍。天赐跪在灵旁,听着,看着,闻着,他不能再想妈妈,不能再伤心,他要笑了,这太好玩。”(第16节)天赐的善感与天赐的幽默就这样达到了浑成。类似地,黑李(《黑白李》)、沈二哥(《沈二哥加了薪水》)、老李(《离婚》)等人物身上也有这样的悲郁与幽默的浑成。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老舍对自己幽默态度成因的那两段有名的自述。
  
  二、生之烦
  
    山东时期生活上的种种不如意加剧了老舍的悲郁,无法作为一个专业作家安心从事写作便是老舍无法摆脱的一大苦恼。“教员兼写家,或写家兼教员,无论怎样排列吧,这是最时行的事。单干哪一行也不够养家的,况且我还养着一只小猫!” “一边作事,一边写作,简直不是回事儿!” “钢笔头已生了锈,因为粉笔老不离手。拿粉笔不是个好营生,自误误人是良心话,而良心扭不过薪水去。” ……这些话从年头说到年尾,又从年尾讲到年头,犹豫了四五年,等到终于辞去教职埋头写了八个月,得到的结论却是——“我爱写作,可就是得挨饿,怎办呢?连版税带稿费,一共还不抵教书的收入的一半,……此路不通!”
  
    实实在在的人生之烦搅得老舍寝食不安,写作的拘束又时常使他无处落笔:“得写得好,快,应时当令,而且不激烈,恰好立于革命与不革命之间,政治与三角恋爱之外” 。这写作的禁忌首先是时代造成的。《理想的文学月刊》 对当局的文禁政策有极尖锐的调侃:“无论何项稿件都是文责自负,每篇之后注有作者简单的履历,及详细的住址——老家的,寄居的,服务机关的,岳丈家的……以便侦探直接捉拿——假如文字失之过激或欠激的话——与本刊无涉。不幸本刊吃了罣误官司,会计部存有基金,可提用为运动费,也不至被封禁。”文网之外,还有两重障碍。一是来自报刊的苛求,“应时当令”四字道尽作者不由自主的尴尬;二则来自作者自立的规矩,奉不趋时不随俗的文学主张为圭臬才使老舍自觉地立于“政治与三角恋爱之外”。
  
    文事的不遂意为生活平添的挫折感而外,老舍还经受过一次重大打击,那就是知友白涤洲的突然去世。白涤洲去世不久,老舍接连写下《记涤洲》(1934年10月27日《国语周刊》第161期)、《哭白涤洲》(1934年12月5日《人间世》第17期)两篇字字深情的悼文。直到半年多之后,老舍还有这样的回顾:“这两件事——不能专心写作,与好友的死——使我好久好久打不起精神来;愿意干的事不准干,应当活着的人反倒死。” 说这话时,老舍的心境正处于山东时期的第二次悲郁高峰上(第一次是《猫城记》时期),相应地,作品中的幽默成分正如老舍所归纳的,“与以前的作品相较,少得多了” 。《〈樱海集〉序》的这节自我总结是中肯的。《樱海集》(1935年8月)作为老舍的第二个短篇小说集,其中的幽默比起《赶集》(1934年9月)确有收敛,其蕴藉含蓄与之后不久的《骆驼祥子》相一致。
  
  三、文学/文化环境
  
    这忧郁心态在一定的文学(文化)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关于现代主义与老舍忧郁心态的联系,第二章已有涉及。除了文学主题的相通外,老舍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浸润还体现在创作手法上。现代小说新手法的诞生是与现代文学的基本主张相对应的,正如沃伦·贝克在分析福克纳的文体特征时所说:“现代小说中的两个主要趋势,一是倾向于采用越来越有形的戏剧性描述,直截了当地依靠列举物体和行为的名称,报导人物所说的话;另一个方面,是倾向于对不受阻遏的意识之流作表面完整的、连贯的复制。这些方法,产生了像《太阳也上升了》和《尤利西斯》这样截然不同的作品。” 以创造与美为至高趋赴的老舍刻意追赶着时代。1934年以降,其小说中外聚焦与内聚焦两种表面看形式迥异,事实上本质相通的模式交替出现。其中《裕兴池里》(1935年1月)、《“火”车》(1937年5月)对外聚焦模式的运用与《老年的浪漫》(1935年1月)、《新韩穆烈德》(1936年3月)对内聚焦模式的运用的成功显示了老舍努力的实绩。老舍对现代小说艺术手法的自觉化用从根本上说与他对幽默的坚持是一致的,均既是现代文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对主流文坛的拒斥的表现形式。
  
    于老舍影响最深刻的文学/文化环境当属北京传统民俗。这与现代主义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异质背景,能在老舍身上达成融合并体现于创作(例如《新时代的旧悲剧》(1935年10月)、《哀启》(1936年10月)、《“火”车》(1937年5月)都是传统评书艺术的细腻风趣与现代小说新的聚焦模式成功融合的典范例子,它们显示了老舍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也为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老舍的学养和艺术提供了线索),是因为老舍对两者都浸润极深。北京之于老舍具备母亲般的吸引力,是他的无穷无尽的创作之源,北京市民文化中独有的幽默质素在老舍身上的体现可以说是来自血脉的。老舍自幼心仪北京市民口头艺术,对相声评书的喜爱从无形中锻炼了老舍对幽默手段的敏感,以后老舍在幽默创作中对“三翻四抖”、夸张、谐音等相声传统手法的屡试不爽首先应当归功于幼年的熏沐。相声的“三翻四抖”是相声组织“包袱”的最常用的手段,它之所以每每能引发笑声,可以从康德的笑论中——即“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得到完满的解释。老舍的作品中,由于体裁的原因,“二翻一抖”“一翻一抖”的“包袱”更多一些。运用“翻抖法”的上佳例子如——
  
    搬一回家,要安一回灯,挂一回帘子;洋房吗。搬一回家,要到公司报一回灯,报一回水,洋派吗。搬一回家,要损失一些东西,损失一些钱,洋罪吗。
  
    查票:头一位,金箍帽,白净子,板着脸,往远处看。第二位,金箍帽,黑矮子,满脸笑意,想把头一位金箍帽的硬气调剂一下;三等车,二金箍帽的脸都板起;二等车,一板一开;头等车,都笑。第三位,天津大汉,手枪,皮带,子弹俱全;第四位,山东大汉,手枪,子弹,外加大刀。第五位,老五,细长脖挺也不好,缩也不好,勉强向右边歪着。从小崔那边进来的。
  
    期待化为虚无,可以说是进入老舍幽默心态的一个锁钥。老舍善于运用这一幽默机制,但主要不是在相声手法的简单套用,而是融入了现代精神与现代情感。在《“火”车》这则通篇埋伏着笑的引线的短篇里,最富光彩的幽默机锋决不在于如上引文中显示的语言的谐趣。是结尾埋藏的无底的虚无将人世的悖谬推向了极限,才使得小说的幽默意蕴在对国民性的批判中得到升华——在一场伤亡惨重的火灾事故之后,方方面面的敷衍了事的调查得出了“二等车必为空车,绝不能起火”的结论,先将全篇的轻松与紧张一并化作虚无;然后,以“五嫂想安慰老五,‘我倒真心疼你带来的那些青韭,也教火给烧了!’”煞尾,将刚刚营造出来的虚无也化作了虚无。而这虚无的虚无背后,是中国文化造就的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贱视,是无以复加的沉痛。
  
    最后,不能忽略的是,老舍的幽默创作开始于英伦,英国的天然的以忧郁为特征的幽默的文学传统是老舍的幽默创作的最直截的导因。从词源学的角度看,Humour(幽默)一词从单纯有“体液”一个含义的医学术语(Humeur)发展到具有现在的通用义,其策源地正是在英国。罗贝尔·埃斯卡皮指出:“幽默经历了这番演变之后(即到了18世纪末),终于被认可为一种民族特质,一种源于英格兰灵魂深处的传统。” 埃斯卡皮的《论幽默》对英格兰的民族性格的深入剖解为我们提供了老舍的以悲郁为内核的幽默的另一个源头:“英国文学和其间体现出的英国灵魂的整部历史,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玄秘的双重脸面:伤感的乐观主义和快乐的悲观主义。” 正是英国特殊的文化氛围为老舍青春时代的忧郁和孤高提供了温床——一种难得的将悲郁转化为幽默的契机。另一位法国人斯达尔夫人说,“菲尔丁和斯威夫特的某些作品、《皮克尔传》、《兰登传》,特别是斯泰恩的作品,对这种叫做幽默的戏谑提供了完整的概念”;“在这种戏谑当中有着郁闷的意味”。 要理解英国文学传统对老舍幽默的助成,似乎只须在这个名单里加上后来的集大成者“查尔斯·狄更斯”这个重要的名字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老舍的幽默形成于老舍的独有的忧郁型精神气质,这种个性气质在外界刺激对它的强化和中外文学(文化)环境的共同滋养下终于发展成作家老舍一个时期内成熟恒定的创作个性。诚如上述,这样的创作个性的成形发展并终于稳定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耗去了创作主体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又使得作家在创作精力最旺盛的生命阶段付出了不懈的精进探索的努力。遗憾的是,幽默对于20世纪大多数时期的中国文学实在是不合时宜,老舍山东时期苦心经营的幽默宫殿先经受了时代的压抑,又终于在民族危机尖锐上升的“七七”之后轰然塌陷。
  
 浏览:130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5/28 18:29:3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子善团圆——月上柳梢(收藏于2007/2/23 18:26:51
朱玉东2006年第四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聊城大学举行(收藏于2006/7/13 15:23:34
谢薇 沈迪为老舍立碑第一人 许林邨先生辞世(收藏于2005/11/6 7:16:07
户部尚书如果我是老舍,我不会自杀,我可能活得比李敖还来劲(收藏于2005/10/12 0:05:07
土豆1983讣告——致老舍(收藏于2005/10/12 0:03:48
傅光明口述史VS.老舍差点获诺奖(收藏于2005/9/9 13:50:03
孙洁老舍靠什么赢得读者(收藏于2005/8/24 22:05:23
不详“为抗战尽全力———老舍”展览近日启动(收藏于2005/8/24 22:01:30
于立霄老舍夫妇合葬八宝山公墓,血衣残片放入骨灰盒(收藏于2005/8/24 21:52:43
何阳端午忆老舍(收藏于2005/6/15 14:16:0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曾广灿老舍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访问19953次)
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访问12479次)
lan寻找老舍 感受老舍 阅读老舍 纪念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故居有感(访问12458次)
谢泳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现象之剖析(访问11742次)
徐然女儿心目中的杨沫(访问10797次)
侯文正一定要细辨真伪——《关于老舍之死,我一直蒙受不白之冤》的重要补充(访问9344次)
袁良骏讽刺杰作《猫城记》(访问8418次)
樊骏《老舍名作欣赏》前言(访问7836次)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世纪彷徨:老舍论·附录:老舍研究书目(按出版时序排列)(访问6662次)
孙洁老舍研究中文出版物知见目录(1960年7月—2004年4月)(访问611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0:36: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11 15:24:5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1:31:2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7 11:30: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0/22 10:54:4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网同名馆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