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网同名馆__老舍纪念网
文革纪念园网同名馆
2705号馆文选__学术探讨

世纪彷徨:老舍论·第一章 幽默背后·第一节 比较:幽默理论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

  一、“矛盾与对照为招笑之源”
  
    这样的讽笑,首先来自于一种对世界的悲观看法。这不单为老舍本人的幽默论反复强调并付诸创作实践,更为古今众多的幽默理论所印证。
  
    老舍留下的幽默论,与其幽默创作的相对集中涌现相对应,也主要出自30年代前半期,即山东时期,主要包括三大主要论点。
  
    首先,“矛盾与对照为招笑之源” ,幽默是对不谐和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缺欠来。老舍反复强调发现不谐和点对幽默文学的重要性,表述为“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 ,“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 等等,直到晚年还坚持幽默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以“把生活中一切可笑的事,互相矛盾的事,都看出来,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 。老舍这一看法击中了幽默文学的要害,事实上也正是世界各种幽默理论得以建立的共同的立论基点。在纷纭杂沓的幽默理论史上,从一开始起,幽默就与对滑稽可笑(不和谐、错误、丑陋)的发现有关。柏拉图所谓“滑稽可笑在大体上是一种缺陷”(《斐利布斯篇——论美感》) ,亚里士多德所谓“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滑稽的事物,或包含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诗学》) ,这两条经典定义后来成为几乎所有幽默理论的源头。伽瑞特(Carrit)总结道,“历来诸家解释可笑的特性,都以为它和美是相关联的,也是相冲突的,都以为它是一种丑陋或缺陷。” 而纵览幽默理论史,确实,仅以几位大家而言,无论是霍布斯、菲尔丁、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是现代的里柯克、加缪、弗洛伊德,其理论都可以给伽氏的理论提供支持,也都明白地表示出“矛盾与对照为招笑之源”。
  
  二、“幽默的人只会悲观”
  
    由于幽默首要是对事物内部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与不和谐的发现,因而,老舍进一步认为,“幽默的人只会悲观,因为他最后的领悟是人生的矛盾” 。这是老舍幽默论的又一主要观点。将悲观作为幽默之因,也为他将悲观运用于幽默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想用七尺之躯,战胜一切,结果却只躺在不很体面的木匣里,像颗大谷粒似的埋在地下” ,“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 ,这就是老舍对人生矛盾的“最后的领悟”。这领悟与冯梦龙的“只这些末了精精儿到底来也只是一淘冤苦的鬼”(《广笑府·序》)何其相似乃尔。它是上述对事物之错讹、乖谬、不谐和的发现的进一步思考的结果,亦如《谈幽默》所言:“Walpole(沃波尔)说:‘幽默者“看”事,悲剧家“觉”之。’……我们细心‘看’事物,总可以发现些缺欠可笑之处;及至钉着坑儿去咂摸,便要悲观了。” 当代法国学者伊沃纳·杜布莱西斯认为,“指出可笑的事物,嘲弄一切习俗,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反抗已经确立了的社会秩序”,这种反抗表明“幽默是掩盖着失望的假面具”。 同样,鹤见祐辅曾经称幽默是“寂寞的内心的安全瓣” 。他们所表述的是同一个意思,即幽默是作家对人生之矛盾有了比较深刻的领悟之后采取的一种写作态度,幽默很大程度上由悲观助成。这种由悲观助成的幽默,在老舍看来,是直接通达伟大文艺之境的。他认为幽默是“文艺的重要分子” ,对阿里斯托芬、拉伯雷等人的幽默表示了强烈的赞赏,尤其指出“法国人阿毕累(Rabelais)教给世人只有幽默与笑能使世界清洁与安全” 。显而易见,这“使世界清洁与安全”就是对世界上所有的荒谬、不公、错讹的反动,是在一个文字制造的幻觉世界里表达对这些荒谬、不公与错讹的拒绝。在《被背叛的遗嘱》中,米兰·昆德拉以拉伯雷的玩笑人物巴努什为引子高度评价了这个幻觉世界的奇伟:
  
    幽默,帕兹接着说,是现代精神的伟大发明。具有根本意义的思想:幽默不是人远古以来的实践;它是一个发明,与小说的诞生相关联。因而幽默,它不是笑、嘲讽、讥讽,而是一个特殊种类的可笑,帕兹说它(这是理解幽默本质的钥匙)“使所有被它接触到的变为模棱两可”。
  
    老舍也曾在文章中引述英国诗人沃尔特·雷利爵士的话:“一个大小说家根本须是个幽默家”,并认为“这里所谓的幽默家”“是说他必须洞悉世情,能捉住现实,成为文章。” 这里老舍对幽默的解释似与帕兹所言“模棱两可”有矛盾。但事实上我们应当知道,帕兹的“模棱两可”包含的对现实世界进行变形描述的意义正是建立在由对现实世界的深入理解而导致的失望之上的,这也就是昆德拉所说的“肯定世间无肯定” 。
  
  三、“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再次,老舍认为,幽默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其富有同情意味:“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这同情,是对人世的错讹的悲悯,是对“无害的弱点” 的原宥。因此,老舍说,“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这种心态的产生有着比较复杂的机制,试析之。
  
    第一,正如老舍在《滑稽小说》与《谈幽默》二文中反复申言的,幽默“指出世人的蠢笨可怜”,亦“指出那使人可爱的古怪之点,小典故,与无害的弱点”,“无害的弱点”正是理解幽默与同情关系的一大关键。美国学者诺曼·N.霍兰德指出,“亚里士多德把文学分为喜剧性和史诗——悲剧性时,在本质上也就是将之分成为缺陷在其中不形成危害的戏谑性文学和缺陷在其中形成危害的严肃文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经典定义有必要在这里重复:“滑稽的事物,或包含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现成的例子是喜剧演员的面具,它虽然既丑又怪,却不会让人看了感到痛苦。” 李泽厚这样演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如果说,崇高(包括悲剧)是现实肯定实践的严重形式的话,那末,滑稽(Comic)则是这种肯定的比较轻松的形式。如果说,前者因丑恶的为害巨大而激起人们奋发抗争之情,那末后者却因丑恶的渺小而引起人们欺蔑嘲笑之感。” 由此可见老舍的“无害的弱点”说不是凭空之论。“无害的弱点”是同时保证观察并指点错讹与保持同情态度的前提,老舍在解释自己对《牛天赐传》的写作构思时说,“因为我要写得幽默,就不能拿个顶穷苦的孩子作书胆——那样便成了悲剧”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第二,“同情”二字包含了某种优越性质,而优越论恰是多家幽默理论所认同的。对于错讹而出语幽默温和,不但因为那错讹的“无害”,也因为观察者的优越感,用老舍的话说,“就好像我们看小孩子的天真可笑” 。霍布斯指出,“骤发的自荣是造成笑这种面相的激情,这种现象不是由于使自己感到高兴的某种本身骤发的动作造成的,便是由于知道别人有缺陷,相比之下自己骤然给自己喝彩而造成的。” 后来的美学家柏格森等人发挥了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例如柏格森说,“我们总会发现我们有用笑去羞辱,并从而也是去纠正别人——至少是从外部吧——的秘密企图”;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我们既然嘲笑了丑,就比它高明”, 等等。联想起老舍对自己性格之由孤高而沉思而悲观而幽默特征形成过程的自述 ,我们可以分明地看到霍布斯理论的投影:孤高的沉思正是一种优越感的体现。幽默美学所说的优越感,并不是庸常的幸福感,而主要是对人世的悲悯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幽默的优越感与同情相通。在回忆《二马》的写作时,老舍说正是幽默宽恕了那些英国人和马家父子,“把偏狭与浮浅消解在笑声中” ,这正是幽默的优越与悲悯特征显示的结果。
  
    最后,“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显示了老舍在幽默问题上对于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说“实际取舍”,是因为老舍的幽默论事实上并未将这种取舍表述清楚。讲义《滑稽小说》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在这篇文章里,老舍一方面称幽默是“最能表现人情的东西”,并对狄更斯这样具有悲剧倾向的幽默作家赞不绝口,一方面又多次征引柏格森的幽默论,同意“笑是与情绪隔开的”,“笑自有它的逻辑,情绪活动时笑即停止,因为哭与笑不过是一物的两端”。同一篇文章中出现这样的思维混乱,可能是因为老舍当时对于历史上幽默有情说与无情说的争论还没有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和钻研的缘故。上文曾提到老舍曾在文中引述沃波尔名言“幽默者‘看’事,悲剧家‘觉’之”,以证幽默与悲观相通(《谈幽默》),但这其实只说明了问题的一半。老舍所引沃波尔爵士的这句名言的今译是这样的:“对于思维的人来说,世界是一部喜剧;对于感情的人来说,世界是一部悲剧。” 这被后人断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喜剧创造中的情感心态与理智心态分而论之。英国学者帕尔玛曾就这种简单化的区分以及继起的柏格森的绝对化阐述提出批评,理由是:“在英国喜剧中,除了绝无仅有的几个例外,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对喜剧人物的同情。” 这批评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因为老舍的幽默秉承的首先正是这种带着强烈同情的英国幽默的风格。老舍始终认为“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并将这种有同情的幽默付诸创作实践,也证明了他事实上对沃波尔与柏格森的扬弃。幽默有情与无情之孰是孰非,作为一个学理争执尚无定论,然而,至少在现代中国文学引进了幽默概念之后,中国的幽默从来也没有完全疏离过情感,即使在钱锺书那部更多以机智取胜的《围城》中。而老舍的幽默之所以特出,更是主要得益于其同情的态度。日本学者牟田夏雄说:“曾经有人把‘幽默’译成‘有情滑稽’,这虽不成熟,但却有一定道理。幽默中的笑并不是那种(笑别人的愚蠢,笑自己所看不起的人)无情的嘲笑,它凝聚着对人类,包括自身的那可悲性格的爱怜之情”。 这个定义不用说对于老舍的幽默是适用的,老舍幽默论的主体与他的幽默创作的全部都对他引述的柏格森构成了自我否定。
  
    以上简单介绍了山东时期老舍的幽默论。由此可知老舍从幽默的不和谐性质、悲观性质与同情性质三方面对幽默文学进行了规定和探讨,并且这些探讨不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而是与世界幽默理论史上的许多重要理论直接相通。其中幽默的同情性质中包括的三点实际上触到了悲剧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即痛感与快感的相融与相抵的问题。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曾就文学创作中痛感与快感、忧郁与快乐并陈的事实进行论述,将怜悯、秀美感、痛感、优越感的关系作了层次井然的分析 。这些分析虽主要并不是针对幽默而论,但在对老舍幽默论进行过了一番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很容易从中分辨出幽默心理学与悲剧心理学的相通之处——例如《悲剧心理学》第5章关于怜悯成分混合了痛感与安全感和优越感的论述——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老舍的幽默与其悲观心理的关系。而朱光潜在论述幽默(the sense of humour,朱氏译为谐趣,见《诗论》第2章)问题时确也采用了与《悲剧心理学》相近的思路。
  
 浏览:132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5/28 18:03:1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子善团圆——月上柳梢(收藏于2007/2/23 18:26:51
朱玉东2006年第四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聊城大学举行(收藏于2006/7/13 15:23:34
谢薇 沈迪为老舍立碑第一人 许林邨先生辞世(收藏于2005/11/6 7:16:07
户部尚书如果我是老舍,我不会自杀,我可能活得比李敖还来劲(收藏于2005/10/12 0:05:07
土豆1983讣告——致老舍(收藏于2005/10/12 0:03:48
傅光明口述史VS.老舍差点获诺奖(收藏于2005/9/9 13:50:03
孙洁老舍靠什么赢得读者(收藏于2005/8/24 22:05:23
不详“为抗战尽全力———老舍”展览近日启动(收藏于2005/8/24 22:01:30
于立霄老舍夫妇合葬八宝山公墓,血衣残片放入骨灰盒(收藏于2005/8/24 21:52:43
何阳端午忆老舍(收藏于2005/6/15 14:16:0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曾广灿老舍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访问19953次)
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访问12479次)
lan寻找老舍 感受老舍 阅读老舍 纪念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故居有感(访问12458次)
谢泳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现象之剖析(访问11742次)
徐然女儿心目中的杨沫(访问10797次)
侯文正一定要细辨真伪——《关于老舍之死,我一直蒙受不白之冤》的重要补充(访问9344次)
袁良骏讽刺杰作《猫城记》(访问8418次)
樊骏《老舍名作欣赏》前言(访问7836次)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世纪彷徨:老舍论·附录:老舍研究书目(按出版时序排列)(访问6662次)
孙洁老舍研究中文出版物知见目录(1960年7月—2004年4月)(访问611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0:36: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11 15:24:5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1:31:2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7 11:30: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0/22 10:54:4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网同名馆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