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当年16岁背着行李从大上海到崇义山区去插队落户,现在又领着16岁的女儿到上海,患了重病无钱医治……”《新民晚报》“慈善热线”专栏的一篇报道《一个老知青的伤心泪》,开篇就引起了许多老知青的关注。这篇报道中的“妈妈”是上海老知青柯斌,她的女儿是生命短暂而美丽的朱慧。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蹉跎岁月,柯斌去江西插队,并和一位当地知青结婚,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女儿渐渐长大,从少先队大队长到优秀共青团员、省重点中学的高材生。柯斌对女儿寄以厚望,期盼她回上海、进复旦……孰料,1997年2月,正在读高二的朱慧病倒了,一纸诊断书犹如晴天霹雳,她患了恶性程度很高的“母细胞恶性淋巴瘤”。医生说,也许只能活3个月。 在16岁的花季,朱慧被死神扯住了衣襟。 为了给女儿治病,柯斌一家卖掉了房子来到上海。《新民晚报》报道后3天时间里,上海慈善基金会接待室出现了少有的、排队捐款的感人场面。捐款队伍中,有节衣缩食的市民、慷慨解囊的青年、纯真可爱的少先队员。其中以老知青居多,尤其是那些曾插队江西的知青。一位从澳洲回来探亲的上海人,送了5万元钱到慈善基金会,别人请他留下名字,他不肯,只说了句“我也是老知青”。 为了报答上海知青的恩情,朱慧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朱清(上海话谐音“知青”)。 有了这笔爱心捐款,朱清顺利地住进了上海肿瘤医院,开始了与死神的“拉锯”战。大剂量全方位的化疗使她的食道、胃等器官被严重灼伤,以至滴水难进,每喝一口水都如穿心般的疼痛。但青春一度战胜了死神,那年9月,朱清终于病情好转出院了,她转学到上海第八中学,继续学业。被医生判为“只能存活3个月”的她,竟顽强地生活了四年多。 1999年10月,癌症再次侵袭朱清,绝望的父母找到了上海同济医院陈百先教授。陈教授为了从精神上鼓励朱清,在悉心为她治病的同时,精心地教她学国画。陈教授是业余书画爱好者,又是上海市东方画院一级画师,而朱清从小就喜欢画画,聪慧、悟性强。每次来看病,陈教授开好处方后就为她批改作业、为她讲画。朱清专心听,认真记,仅仅一年时间,朱清的画技日渐长进。当时朱清要忍受各种治疗的强烈反应,又时时遭受病痛的折磨,但虚弱的她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没有钱,朱清买的画笔都是三元以下的,颜料也是最廉价的。为省钱,她就到超市捡包装纸用来练习字画,还自己动手用矾水把生宣纸做成熟宣纸画工笔画。每天,她在小屋里支起小圆桌,一画就是六、七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在绘画中她忘记了疾病,更加充满了对生命的憧憬和热爱。在她的画笔下,那眺望晨曦的雄鸡,傲霜怒放的红梅,枝头高唱的喜鹊,梧桐荫下的知了,振翅飞旋的蜻蜓,出水迎风的荷花,都是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在生命的尽头,她留下了55幅技法虽稚嫩,但却充溢着生命张力的国画。 当她的作品获得“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青少年绘画大奖赛”特等奖时,她一头扑进了陈教授的怀里,激动得连个“谢”字都哽在了嗓子里,陈教授抚摸着她抽动的肩头深情地说:“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多年后,陈教授回忆起这一幕还十分感慨:“我从医三十五年,遇到过成千上万的病人,阅历了在生死面前直面人生的各种人的心态。我敢说,朱清小朋友是最难忘的病人。” 朱清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真挚,最伟大的爱,而她也把爱的种子播撒人间。在生命进入倒计时时,她有二个心愿,第一个是参加团中央“保护母亲河”、筹款建“读者林”活动。她对妈妈说,黄河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母亲,每一个人都应该孝敬母亲,保护母亲河。她不仅从此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还将自己省了好长时间的30元零花钱捐给“读者林”造林。因为当时经济紧张,她没办法捐200元造一亩林,心里总是觉得过意不去。第二个就是遗愿了。在弥留之际,朱清告诉妈妈,她这几年活得很幸福,但没有什么可报答社会。请妈妈为她举办一个画展,将她留下的画作全部捐出去义卖,用其所得去帮助那些家境贫困、患病的同龄人,帮助他们去同癌魔抗争。 这是朱清最后的心愿。因为这二个心愿,她短暂而又灿烂的生命更有了价值! 2001年4月份,朱清在接受一次大剂量化疗后去世了。一个花季少年带着对人生的渴求,带着对人间无限美好的向往,离开了这个世界。朱清走后,在父母收拾她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包叠得整整齐齐的200元钱。他们才知道,清儿瞒着他们一直在悄悄节俭生活,积攒了这笔捐款,只因生命的脚步太快了,朱清还没有来得及将它汇出!年底,朱清父母带着爱女的遗愿专程来到中国青基会,在“读者林”计算机档案中,找到了女儿2000年3月16日的捐款记录:“朱清,捐款30元,捐赠号110001004260”。他们把女儿留下的200元钱捐入了这个帐号,代女儿完成了最后的遗愿。中国青基会常务副秘书长涂猛含泪接受了捐款并向他们颁发了纪念书。 爱的故事没有休止。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故事。连续几年了,年年都有热心人以“朱清”的名义将钱汇入中国青基会,其中一段留言写出了“朱清”们的心声:“我想告诉那些在多年以后来到这片郁郁葱葱‘读者林’的人们: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她的名字叫朱清……” 爱的故事不会休止。2001年8月15日,“挚爱到永远”――朱清遗作义卖画展在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举办。母亲柯斌既心酸又欣慰地告诉大家:“捐画义卖,为的是要把女儿对生命的热爱延续下去,为的是把众多热心人关爱我们的人间真情传递下去。”200多位参观者唏嘘不已,不少人当场慷慨解囊。义卖所得8.6万元钱,全部捐助给了与她同龄的白血病患者。这十位受助者,从12岁到20岁,他们的不幸是如此的相似:父母下岗、生活拮据、天文数字般的医疗费用……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办公室人员同这些孩子的母亲联系时,电话那头总是传来母亲们伤心的哭泣和由衷的感谢。曾经象柯斌一样绝望而无助的母亲们,感谢这位天使般的女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竭尽全力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到永远! 爱的故事还在继续。朱清的故事传到福寿园,大家都为这位美丽的少女而感动。本来朱清的最后安息之地是“百草苑”的一处普通墓地,福寿园领导决定在不增加家属费用的前提下,在陵园内童趣盈盈的“童稚园”为朱清建艺术墓。福寿园艺术创作室主任周贝贝设计的墓雕简洁大方,黑色的墓盖上,雕有朱清绘制的获奖作品“秋虫图”:桐树叶间,一只知了呼之欲出……桐叶上方,镶嵌着朱清“永恒的微笑”。碑前一块方石上,则刻着上海市癌症俱乐部写给朱清的几句话:“清清,按你的遗愿,我们举行了‘挚爱到永远’——朱清画作义卖展。所得援助了十位身患癌症的青少年,特此告慰。”此碑落成后,新华社专稿报道:“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孩建立纪念碑,这在上海尚属首次。一个普通女孩为何得到特别眷顾?只因在她的身上有一个爱的传奇……” 2003年清明,“愿人间真情在,让世界充满爱”――朱清纪念像揭幕仪式在福寿园“童稚园”举行。社会各界数百人顶着寒流来到福寿园为朱清最后送行。一位接受过朱清遗作义卖资助的少年在纪念像前表达了自己灵魂里的震撼:“你将对生命的向往全部倾注在我们的生命中。换句话说,我们这十个孩子的生命不正是你生命的延续吗?你的崇高,是那种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点亮别人生命的崇高。” “朱清遗作义卖画展”上,最吸引人的是这幅荷花图。据说,朱清的父母为了给她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变卖了江西的新房,朱清为此暗暗难过了好一阵子。当得知全家在上海的旧房已被划入了市政改建范围,她欣喜不已,费了半个月的心血创作了这幅荷花图,希望以后能用来布置新房。上海明星印绣花有限公司在得知此画的由来后,出价1万元认购,并当场表示将这幅荷花图再回赠给朱清的父母。 我很高兴能以一名受助者的身份参加这次活动。因为我觉得我又何尝不是朱清的一个代表呢。朱清的灵魂深深打动了我,我崇尚有如朱清一样的灵魂。 没有人能够知道她此身的责任与使命,但可以决定她临终时的价值和意义。朱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那不仅是充满着她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同时也蕴藏着她无限的崇高和仁慈。她将对生命的向往全部倾注在我们的生命中。换句话说,我们这十个孩子的生命不正是她生命的延续吗?朱清的崇高,那种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点亮别人的生命的崇高,我真的能够理解。 她的思想,她的精神,她的风采,她的心灵,她的无私,她的纯洁,这些都在我的灵魂最深处发出强烈的共鸣。朱清啊朱清,如果你在这里,将会看到春天的美丽;朱清啊朱清,你的丰碑早已在我们心里竖立。如今的仪式,如今的碑,是让更多人能接受你灵魂的洗礼;朱清啊朱清,如果你在这里,请你听好,我们将完成你未成的使命。 |
浏览:113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