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各位尊敬的教友、亲朋:
首先我谨代表全家,感谢诸位来到这里,参加我的父亲——余金汉牧师的追思礼拜。 2005年5月4日凌晨4时20分,父亲因年高体弱、心力衰竭在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安然辞世,享年八十九岁。作为儿女我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概括父亲的一生,因为他不仅是我们敬重的父亲,也是宜昌市乃至湖北省宗教界德高望重的老人,更是引导许多人一生信仰的举足轻重的牧羊人。他把博大无私的爱给予了教会,奉献给了教友,也施及于他生活中的所有。 父亲作为一名神职人员,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发扬三自精神,向他的神奉献自己的心灵和肉体,他团结广大教众,引人向善向真向美,真正做到了荣神益人。他的一生历经坎坷,遭受磨难。特别是在文革中,他和同他一样有着神的信仰的人被赶出了教会,像只迷途的羔羊,受到政治上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但在阴霾之中,他没有畏惧,也没有退缩,以坚韧之力、宽容之心等待着温暖的阳光再次降临人间。落实宗教政策后,作为牧师的他备感欣慰,因为终于回到了他所向往的神的怀抱。但政治风雨后,百废待举,创业又是何其艰难。他咬紧牙关,为落实宗教场所积极奔走,为筹措复堂资金开拓经济渠道。老教友至今还记得当时我的父母带着自己的孙儿孙女夜晚孤独地在教堂值守着教会那少之可怜的财产;还记得父亲艰难地推着三轮车从各个单位回收原来教会的桌椅板凳;还记得父亲为开办“益人旅社”,发动全家人在家中缝制被褥……在外人看来,这是艰苦的磨炼。但在父亲眼中,却是一种无上的快乐,因为可以让更多迷途的羔羊回归到他们快乐的精神家园。今天,父亲回到这里,看到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教堂,看到在座的各位亲密教友,他一定会很高兴,他会在天堂佑护宜昌基督教会兴旺发达。 父亲学的是神学,立的是神职,但传授的却是人的哲学。我们眼前仿佛还可以看到父亲穿着黑色的牧师服,胸前飘着红色的绶带,手拿《圣经》,站在讲坛之上向他的兄弟姊妹解读着道义。他的道,是神之道,更是人之道。“爱”这个字眼,是他人生的根本。在父亲的人生道路上,他总是以宽容爱人之心承受风雨的吹打,体味阳光的温暖,感化心灵的冰霜,所以他满怀信心地热诚地挚爱他生命中的一切。父亲作为社会知名人士,人们会给他冠以各种称谓:他是宜昌市第一任牧师、省政协委员、省三自爱国委员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宜昌市三自爱国委员会主席……但我们追思他的时候,我们只能赋予他一个普普通通“人”的称谓。正是“人”,才具有无上的价值和力量。正是这个普通人,认认真真地充满爱心地活着,他对一切有着孩童般的兴趣,因而他又无比固执地关爱一切:就在病榻之上,当听闻印度洋海啸灾难,父亲毫不犹豫地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拿出一部分去援助灾民;就在辞世前几个小时还让我们从报章阅读连战访问大陆的消息,为大陆台湾的统一祈福……这些之于宗教信仰而言,是奉献于神,爱神;之于世俗社会而言,则是奉献于人,爱人。他的宽容他的博爱赢得了他的儿女,他的教友,他的朋友的爱戴和敬重。 父亲一生热爱学习,博学多闻,所以他的生活丰富充实;父亲任劳任怨,勤勉俭朴,所以他的生活从容淡泊。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仪态举止深深地影响到我们儿女,我们将把这作为永远的财富温存我们思念的心。感谢父亲和母亲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和睦的家,一个博爱的家。他们走了,没有给我们丰厚物质的遗存,但他们却给了我们美好精神的馈赠。 父亲的离世带给我们巨大的悲痛与无尽的遗憾。不过我们相信,他将会成为夜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永远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亲爱的父亲,您一路走好!我们会如您生之所愿地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人生。 在父亲病重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接到了来自领导、同事、教友及亲朋好友的关心和爱护;父亲辞世之后各位或登门吊唁或发来唁电唁函,我们全家对这些汇聚来自社会各界的慰问心存感激,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我们特别感谢宜昌市统战部、宜昌市宗教局、省基督教两会、宜昌市三自爱国委员会、宜昌市基督教会、宜昌市天主教会等宗教团体及好友,感谢朱致国牧师、彭云桥牧师、朱天泽教师、爱心诊所以及今天所有来宾,在此我们全家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家属代表:余胜光 2005年5月8日 |
| 浏览:2032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