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炎黄子孙---荀氏一脉__荀子(荀况)纪念馆
炎黄子孙---荀氏一脉

评论

xx

  战国末叶,荀况讲学相当出名,以至于两个学生的名气超过了他自己,一个是官拜秦国丞相的李斯,一个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其实,我认为,中国先秦文化集大成者不是旁人,就是荀况。因为几千年中华帝国政治格局的框架和基础都是由他奠定的,这就是统治手段上的“阴法阳儒”(外儒内法),也就是让后世许多人耳熟能详的韩非发扬光大的“二柄”说。而这,恰恰是儒家能够融通法家和统治者的意志——让董仲舒在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推广“春秋决狱”,通过引经决狱、德主刑辅的主张,使得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学说,让宗法伦理与政治法律紧密结合,以至于后代发展到“引经入律”、“一准乎礼”礼法结合的《唐律疏议》;让儒家学说通过“二程”和朱熹的提升,变为传统文化正宗的礼教——最大的秘密。不是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而是但凡儒家徒孙都有所忌讳而已,其他学派的后继者没有轮到他们说话哪!
  
  但是,荀况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么幸运,即便在被视为文化最黑暗的中世纪,也被视为世俗思想权威,而是地位极为尴尬、乃至于声名狼藉。儒家说他是法家——因为他培养了两个得意门生都是法家的代表,而且公开离经叛道——不仅反对亚圣孟子的性善论,而且公然宣扬性恶论和礼法结合论;法家说他不是法家人物,因为他满嘴都是仁义道德、君子圣人,讲求的还是礼制……荀况,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就成了爹不亲娘不爱舅舅不疼的主儿,就是因为他在诸子百家中属于那种另类——借用东北人打麻将术语来说就是——十三不靠!
  
  也就是荀况的这种另类的思想,既构成了中华帝国数千年政治统治格局的思想基础,又是后世儒家能够提倡和实施的所谓礼法结合的德主刑辅背后所包藏着“外儒内法”的秘密,这也正是儒学能够成为正统、最后成为儒教的内在机制。谭嗣同恐怕是唯一的明白人,他曾经明确指出,中国几千年不是孔学,而荀学!这正是五四运动时期砸烂孔家店的先驱们,能够取得共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传统文化中主流思想的儒家学说,人们注意到了孔孟、董生、朱熹甚至于王阳明,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恰恰不该被历史忽略的人物——荀子!
  
  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集大成者的荀况却始终隐藏在幕后、甚至被后世学者诟病不止,这是为什么?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荀   子
  
  劉澗清
  
  
  --------------------------------------------------------------------------------
  
  一 中國的亞理斯多德
  
    我們如果細心研究中西哲學史,不難發現在兩千餘年以前,荀卿與亞理斯多德(Aristotle)這東方西方兩大哲人,不僅時代相近,且其學說亦大多不侄希胺Q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荀子是一位博學而有創見的儒家大師,其生年距希臘大哲學家亞理斯多德的卒年,大約不超過三十年。兩人的學說甚多相同的地方,例如:荀子認為「有辨」、「有義」、「能群」是人的三大特色,此一意見,可於下引的言論中見之: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己也?曰,以其有辨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非相篇)
    「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王制篇)
    荀子非相篇所說的「有辨」,就是有所辨別的意思。要清楚地辨別是非,必須具有理性。亞理斯多德曾說:「人是理性動物」。又荀子在王制篇中所說的「能群」,和亞理斯多德所說的「人類生來是社會的動物」,其意義可謂不侄稀纱笳苋藥缀鮼K世而出,其學術思想不但相互輝映,且對後代都有深遠的影響,真是學術史上少有的佳話。因為荀子與亞理斯多德諸多地方相同,故有人稱之為中國的亞理斯多德。
  
  二 荀子的生平
  
    荀子的一生大事和年代,很難確定,大致以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最為可信。近人的考證,比較可採信的有胡適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的荀子略傳,還有陳登元在荀子哲學中所列的荀子大事與年代。筆者參照古今典籍及其他資料,詳加探究,所得到的結論如左: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趙國人。古書稱荀子為孫卿者,當因「荀」和「孫」二字古時同音,本可通用的緣故。荀子約生於西元前三三四年,卒於西元前二三○年左右。幼年治儒學。他推崇的人除孔子外,又稱道冉雍(子弓)。荀子非十二子篇說:「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荀卿對其他的儒家,如子張、子夏等,則頗有微辭,稱他們為賤儒。他最不贊成孟子和子思,攻擊不遺餘力。荀子曾說:「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約二十歲時曾遊燕國(約西元前三一四年)。五十歲那年遊學齊國。他在到齊國以前做過什麼事,古籍未曾記載,無法考證。
    齊國當時喜愛文學遊說之士,齊宣王尤其如此,因而從威王到宣王,四方學者,常千數百人聚集在稷下(地名,在今山東省臨淄縣北,齊古城西),其中有當時著名學者騶忌、孟軻、田駢、騶奭等人。荀卿遊齊時,田駢和騶奭等都已去世,故荀子三為祭酒。(古代宴會時,必先請年高德劭的人,舉酒祭於地;故當時的「祭酒」可能不是專有的官名。)他在齊國,雖然三為祭酒,受時人尊崇,但並不負擔實際的政治責任。後因遊說不見重用,且受齊人讒言,就去齊往遊楚國。
    楚考烈王八年,楚相春申君以荀子為蘭陵(戰國楚邑,在今山東省嶧縣境)令,荀子因而遷居蘭陵。考烈王在位二十五年卒,春申君為李園所殺,荀子亦被廢棄。晚年著書講學,其弟子如李斯、韓非、毛亨、浮丘伯等,皆為名儒。約於西元前二三○年,荀子在 蘭陵去世。
  
  三 學記、勸學篇先後輝映
  
    禮記第十八篇學記與荀子一書的勸學篇,同為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在荀子書裡其他各篇,雖然偶或見到一些教育學說,但仍是東鱗西爪,不如勸學篇完備詳盡。學記談教的方面居多;而勸學篇則偏重於學;二者互為表裏,前後相映成趣,實為千古不朽的傑作。雖然在二十世紀教育思想發達的今天,教與學的方法及學理等日有精進,但那兩篇傑出的作品,仍是從事教育者的重要參考資料。勸學篇的內容與價值,後當詳加論列,茲先介紹學記的概略。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約有下列十項:……教育對國家社會的重要。……;教與學不可分離。……古代學制及大學之道。……大學施教的原理。……教學須重程序,並使教育與生活打成一片。……教育興廢的原因。……教學方法須重誘導、鼓勵、啟發。……;師嚴道尊的道理。……教與學均須講求方法。……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
    上述的原理原則,多與當今教育家的言論主張相符合,確是一篇條理井然系統分明的教育學說。
  
  四 荀子教育思想的要點
  
    荀子的教育思想,大多集中在勸學篇內。在荀子書裡的其他各篇,如性惡篇主張有教無類,教育機會均等。在修身篇和儒效篇,曾提到尊師重道及教育環境。此外尚有「化性起偽」和「學可以為聖人」的觀點,分別見於性惡與禮論兩篇。勸學篇的要旨,係說明為學之重要及目標,另外尚有治學之方法等,都是教育重要環節。
  
  五 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
  
    西洋社會上尊師的心理,不如中國遠甚。從前希臘的塾師是一般遊行的樂師,家庭的保傅是老成的奴隸(Pardagogos,教僕),教育學(Pedagogy)的名稱,即由「教僕」這個名詞演變而來。羅馬的教師是希臘的俘虜。十八世紀末期,一般教師還是由木匠、裁縫、老婦業餘充任。貴族的宮廷師傅,雖然比較受社會人士的重視,但仍不及我國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中國自古君師並尊,學記上說:「能為師然後能為長。」由人們家堂內常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可見尊師的一般社會心理。荀子書的各篇裡,有關尊師重道的言論屢見不鮮,撮要列舉於後。
    「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伲Y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修身篇)
    「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性惡篇)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大略篇)
    「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故治之要在於知道」。(解蔽篇)
    師長本身必先明經修行,且能竭盡職責,始克受人尊敬。關於前者,荀子以為師長應當志於禮義,言行合宜。在朝則使政治修明;在野則修養品德,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荀子說:
    「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子道篇)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效篇)
    關於竭盡職責方面,荀子雖然認定人性是惡的,但是可以化導。教師應做到下列各點:責備要恰當。引導人做好事。監護平凡懶散的。化性起偽。他說:
    「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以善先人者謂之教。……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修身篇)
    「故聖人化性而起偽。」(性惡篇)
    我們舉孟子的話來互相參考。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此乃警惕為人師表的要小心謹慎的反省自己。
  
  六 重視學習與教育功能
  
    人生不僅要維持個體的生活,保全自我的生命,且要增進全體人類的生活,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 先總統蔣公說:「生活之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之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一個人為要達成上述的任務,必須由學習以增進智能,充實自己。荀子勸學篇,開宗明義即強調學習的重要。他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篇)
    荀子強調教育的功能,曾以蠻夷的孩子為例。他認為吳越夷貉那些地方的小孩,出生的時候,啼哭的聲音都是一樣,可是到了長大以後,習俗便不相同了,這是教化的力量使他們這樣的。他說:「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勸學篇)
  
  七 教育環境關係重大
  
    遺傳和環境,為影響學習的兩大因素。兩種因素何者較為重要,中外教育家意見不一。荀子和瓦特孫(美國教育家)特別重視後天的教育環境。瓦特孫曾說:「給我一打健壯的孩子,在我控制的環境裡教養他們,我可以擔保任擇一個訓練他,可使成為任何專家││醫師、畫家、企業者,同樣也可使成為乞丐、盜伲还芩牟拍堋⑹群谩A向、職業,以及他的祖先的種族怎樣。」
    荀子左列的兩段話,特別強調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性。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儒效篇)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勸學篇)
    荀子所說的楚、越、夏、鄉等,就是環境。要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先天的遺傳雖然不容易改變;但選擇適當的教育環境,應屬輕而易舉的事。
  
  八 學貴專心有恆
  
    求學必須專心致志,始克有成。荀子曾以蚯蚓的生活,說明用心專一的重要。又以螃蟹借住蛇、鱔魚的窟穴,證明浮躁之為害。為學如果心猿意馬,像孟子所說的:「一心以為鴻鵠之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自無學習成果可言。荀子在勸學篇說:「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勸學篇)
    凡事要想達到成功的目的,必須由漸而進,持之以恆,為學尤應如此。荀子對於此一道理,曾有明確的闡釋。他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篇)
    由上述的一段話,可以看出荀子如何苦口婆心的昭示後人,為學之基本在有恆。
  
  九 有教無類與機會均等
  
    有教無類和機會均等,是我國古今教育上的重要主張,也就是儒家的基本教育思想。孔子講學時,弟子三千餘人,其中有大盜,有駔僧,有貴族,有平民。只要其人願意來學,一律予以接受。荀子也有同樣的理論與主張,曾說:「塗之人可以為禹。」又說:塗之人皆有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性惡篇)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九條,明白規定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這無疑地是儒家教育機會均等的基本精神。
  
  十 道德認識與實踐
  
    荀子使用「道德」二字的處所不多,通常只泛稱為禮義。禮義是正身之具,而正身即是道德的修養。禮義之用以為治國規範的,特別稱之為政治;用以為修養個人品格準繩的,特別稱之為道德;可見道德屬於禮義。荀子曾於左列各篇中說: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勸學篇)
    「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王制篇)
    「禮者,所以正身也。」(修身篇)
    「故禮及身而行修。」(致士篇)
    荀子理想中的人物是聖人和大儒,這兩種人具備道德上最高的品格。依據荀子書裡對這兩種人的描述,即可推知道德的要義應為:
    「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釐。」(儒效篇)
    「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統類,如是則可謂大儒矣。」(儒效篇)
    道德的認識與實踐,為道德生活的兩大條件。荀子在勸學篇及儒效篇,特別強調道德實踐的重要,但在大略篇裡卻認為二者應當並重: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大略篇)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這不但認識了道德,且又能實踐道德。「口不能言,身能行之。」是未能認識而能實踐。「口能言之,身不能行」,是雖認識了,卻未能實踐。能認識又能實踐的人方為國寶,其餘的人,只不過國器與國用而已。可見荀子不是偏重道德的實踐或認識,而是兩者並重。教育工作者為人楷模,對道德的認識與實踐,自不宜偏廢。
  
  十一 荀子言行影響深遠
  
    往聖先賢教人經由立德、立功、立言的途徑,達到人生的不朽;而他們本身的言行即對後代影響深遠,死而不朽。歐陽修說:「有聖賢者,固亦生且死於其間,而獨異於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其所以為聖賢者,修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送徐無黨南歸序)荀子在教育思想方面如:有教無類、尊師重道、以及重視教育環境、求學之方法和目標等,都具有極大的價值,近代很多教育原理與原則,皆和荀子的思想相合。
    荀子學說影響後世最大的,要算關於心性的一部分。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實性篇,即受了荀子性惡及人為主義的影響。其後李翱的復性書,邵康節的觀物外篇,陸象山、王陽明等討論心性的觀點,都脫離不了心性論的範圍。
    荀子的禮治主義,對後代政治社會的影響也很大。大戴禮、禮記、賈誼新書保傅篇、朱子家禮等主張恢復禮治的言論,大多受了荀子的影響。荀子主張「分」與「別」的精神,完全為他的學生韓非、李斯之流所承受,奠定了法治主義的基礎,也養成了中國崇法重紀的民族性。這雖不是荀子一個人的力量,但荀子的思想學說卻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荀子 -- 先秦最后的儒者
  
  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
  
  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睢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睢)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
  
  中国的亚里士多德,
  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者,
  中华帝国政治理论框架奠定人,
  中华法系“德主刑辅”论的开山鼻祖,
  让儒家学说能够提升为国家正统的官学之策划人……
  
  为什么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名声和地位?
  
  这个问题恐怕不简单……
  
  
  中国的亚里士多德,却没有像他那样的声誉和地位,历史的评价有问题!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不是孔学史,而是荀学史!
  后面三子无法望其项背……
  
  
  一说: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战国未思想家。名况,尊称“荀卿”(一说字卿汉代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行贵于知”等观点。曾三为祭酒。继赴楚国,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其学术为儒家的一派。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本“恶”。《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伪托。
  
   二说:
  
   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
  
  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睢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睢)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
  
  
   三说:
  
   乱世哲人——荀子
    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苟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摘自《山西,可爱的家乡》,新华出版社,1990
  
   四说: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 (《荀子·天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天官”(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体相结合。“心”(思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也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认为,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是一大“蔽”,“蔽”的形式很多,有:“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荀子·解蔽》)要解蔽就须“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 (《荀子·解蔽》)。如做到了“虚壹而静”,也就可以达到“大清明”。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荀子以为“行”高于“知”,“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在“名”与“实”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提出了“制名以指实” (《荀子·正名》)的观点。
  
  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性恶》)。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性恶》)。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礼论》)。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4、礼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荀子提出, “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荀子认为,“礼”的内容虽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师旅”等等,实质不外乎“养”(“养人之欲”)和“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同时也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最高原则,“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饰,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 (《荀子·礼论》)
  
  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能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荀子认为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并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
  
  荀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兼通诸经,应劭《风俗通》螳臂当车谓:“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清儒汪中著有《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荀子是先秦非常重要的儒学家、大学者,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地位比较高,但自宋代以后,理学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贬抑荀子,将他从儒家“道统”中排除出来。但荀子的思想学说还是具有颇为深广的影响,如张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
  
  
   馆主说:我要继承荀子思想,继续发扬光大荀子思想!
  
  
   馆主是谁?我不知道?应该不是一个东西吧!
  
  
  馆主----无为闲君
 浏览:389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2/16 22:44:2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xx评论(收藏于2005/2/16 22:44:29
荀子尧问篇第三十二(收藏于2003/7/25 16:33:50
荀子哀公篇第三十一(收藏于2003/7/25 16:33:16
荀子法行篇第三十(收藏于2003/7/25 16:32:52
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收藏于2003/7/25 16:32:33
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收藏于2003/7/25 16:31:46
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收藏于2003/7/25 16:28:47
荀子赋篇第二十六(收藏于2003/7/25 16:27:59
荀子成相篇第二十五(收藏于2003/7/25 16:27:34
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收藏于2003/7/25 16:27:06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xx评论(访问3893次)
荀子王制篇第九(访问1270次)
荀子儒效篇第八(访问1209次)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访问1170次)
荀子王霸篇第十一(访问1102次)
荀子非相篇第五(访问1099次)
荀子赋篇第二十六(访问1082次)
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访问1074次)
荀子荣辱篇第四(访问1047次)
荀子劝学篇第一(访问103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10/6 16:29:0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