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5号馆文选__学术探讨 |
|
巴金称老舍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他是惟一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现代作家。研究老舍的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但关于他的生平传记则相对平静得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曾经在国外生活过较长时间。1924年9月-1930年2月他赴英伦三岛,执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1946年3月-1949年12月他又远渡太平洋,在美国生活了将近四年。这两段时期因各种原因留下的资料少之又少,成为老舍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力图从各种资料入手勾勒出老舍的留美生涯简图。
出行之前 1946年3月5日,老舍与曹禺乘坐美国的运兵船“史葛将军”号,起程离开上海,向大洋彼岸的新大陆驶去。他们此行是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去美进行讲学和访问。 此时美国邀请两位中国作家访问是有自己特殊考虑的。在他们两位访美之前,文化界名人郭沫若、物理学家兼戏剧家丁西林等人已经应邀访问了苏联,并有详细的访问记问世,影响较大。而茅盾也将于1946年冬天访苏。他们的接连出访,发生在二战刚刚结束、美苏两个大国开始争霸的背景之下。两大国不仅要谋求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霸权,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也展开激烈争夺。面对苏联频频邀请中国文化名人访问的举动,美国方面自然会作出反应。而在当时的中国,抗战虽然胜利,但政局仍然动荡不安,一场规模空前的大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在此形势下,美国外交界的一些“明智之士”也把目光转向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并把他们作为重要的争夺对象,争取在同苏联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谋求均势。 当时,在促成老舍、曹禺访美一事上起了重要作用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在美国驻华使馆任联络员的威尔马-费正清(Wilma Fairbank),另一位是在重庆美国新闻处工作的约翰-金-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g)。正是他们向美国国务院建议,邀请两位知名的中国进步文化人士访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老舍。他的《骆驼祥子》刚刚被以《洋车夫》为名译成英文,其深沉的语调、优美的文笔和异域的风情顿时吸引了美国读者,畅销一时,影响甚大。而老舍本人在八年抗战中一直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在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威望,邀请他自在情理之中。而当时曹禺已经成为戏剧界的代表人物。作为对苏联邀请郭沫若、茅盾等人访问的一种反应,请他们两位访美,在影响上不会比前者差。 当他们离开重庆动身赴美之时,张治中将军设宴送行,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冰心等作陪。老舍以他惯有的幽默说,将去美国一年,此行是把他拿出去展览一下,说得来宾哄堂大笑。有记者曾问老舍对赴美讲学有何感想时,老舍开玩笑说,此次赴美是“放青儿”,好比是一头骆驼,春天到张家口外去吃青草、换毛,然后马上回来,以做更长途的跋涉和承担更沉的负重。他们到上海后,上海文艺界也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有一百多人参加,并留有合影。起程前,美驻华大使馆也为老舍和曹禺举行了鸡尾酒会。 初到新大陆 经过两周多的海上漂泊,3月20日,老舍和曹禺抵达美国西海岸城市西雅图,稍做休整后,又经芝加哥,于29日抵达华盛顿,向美国国务院确定了讲学和访问日程。在以后的半年时间里,转了大半个美国,先后访问了华盛顿、纽约、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等地。 在华盛顿,他们受到了热情接待,被安排在专门接待国家贵宾的来世礼宾馆下榻。恰好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住在来世礼的甲宾馆,老舍和曹禺住在乙宾馆,两人各住一室,周围环境幽雅,室内设备豪华,异常舒适,外交部还特派专人来招待他们。由此看出,美国方面对他们两位来访还是相当重视的。 4月,两人抵达纽约,在车站受到友人乔志高(高克毅)的迎接。当时二战刚刚结束,纽约战时畸形繁荣的气氛尚未消退,旅馆和公寓都非常紧张。乔志高考虑到老舍在英国生活过多年,对于西方文化必然会有高度的修养,随便把他安排在位于闹市中心、粗俗不堪的旅馆里去,显然不合适,便在一家高级住宅旅馆史丹霍饭店订了两个房间。该旅馆位于5马路81街,绿荫夹道,环境幽雅,颇具欧洲风味。经过八年抗战的辛苦,再加上从重庆来美长途跋涉的劳顿,老舍终于可以在这里安安静静地休息一段时期,放松一下,要写作也没人打扰,要会客也不失体面。过了几天,乔志高请两位在小有名气的广州茶园就餐,老舍说他们已经搬了旅馆,从史丹霍到了塔夫脱饭店。塔夫脱地处闹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与静谧的史丹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作为写作和休息的处所显然比不上前者。老舍他们直言相告,搬到塔夫脱,无非是因为房价便宜(美国国务院的津贴是有标准的,超标了当然要自己付钱)。 广州茶园是当年纽约很受欢迎的一家中餐馆。他们吃了一半,忽然发现邻坐客人恰巧是与老舍同船而来的荣氏夫妇,异国相逢,自然格外亲切,推杯换盏,每个人都尽兴饮了不少酒。饭后,夫妇二人请他们到位于5马路的公寓畅谈。老舍喝了不少,话比平时自然多些,跟大家像讲故事一样讲了一段他初访美国的经历: 他搬到塔夫脱饭店之后,一天闲来无事,便在旅馆和电影院大门前溜达。过了一会儿,一位鹤发童颜、举止和蔼的老者出现在身边,跟他攀谈起来。老舍初来乍到,茫茫人海,举目无亲,有人主动过来聊天,当然求之不得。况且作为一位作家,能有机会随时随地采访第一手资料,亲身体验美国风土人情,更是机会难得。那位老者和身边来来往往的行人截然不同,态度热情,谈吐不俗,和老舍一见如故,耐心地替这位外貌谨慎的东方人解答各种问题。两人谈得异常投入,老舍听得津津有味。一会儿,这位洋老头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对老舍说,他约好了一个朋友一起到商店去,等了半天不见人影,随口问一声老舍,高兴不高兴溜达几个街区,陪他去取东西。老舍一来无事,二来也不肯放过这一“深入生活”的好机会,欣然应允。两人从50街往南,边走边谈,漫步走过十个街区,一路上使老舍这位外乡客大长见识。走到34街梅西百货公司旁边一家商店门前时,老者忽然“啊呀”一声说:“糟糕!”原来老者与那位朋友约好,携款来取手表的,现在朋友没来,身边现款不够,回去拿又太麻烦,无可奈何之下,问这位萍水相逢的知己“My friend”随身有没有50元暂借一下,回到旅馆立即奉还。“喏,就在这家,请在外面稍等,我去去就来。手头这东西索性麻烦你替我拿一下。”既有抵押品,还怕什么,况且和这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已经交谈了半天,不会有诈。老舍马上掏出50美元递过去,顺手把那个沉甸甸的包裹接过来,乖乖地站在路旁,继续东张西望,浏览纽约街景。就这样站在街头,左等右等,友善的老者始终不见出来。过了大半个钟头,老舍心知不妙,赶紧冲进那家商店一看,老头早已杳无踪影,从朝后街的一扇门中逃走了。自己只好顺着原路返回塔夫脱饭店,回到房间,打开包裹一看--果不其然,里面包着几层破报纸和一块砖头。 他用写小说的幽默口吻把这段倒霉的经历讲得活灵活现,好在笑话是出在自己身上,这也算是幽默中的上乘之作,大家听了为之捧腹。50美元买来一个故事,代价虽然昂贵了点,能让大家轻松片刻,钱也没有白花。 出游的日子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老舍和曹禺格外忙碌。他们首先会见了旅美的中国电影演员王莹,并在王莹的安排下与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座谈了两次。又经王莹的引见,拜访了旅美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当时布莱希特正在写作《伽利略传》。他深爱中国文化,在其戏剧创作中,对中国戏曲多有借鉴。能在美国见到中国有影响的作家和戏剧家,布莱希特喜出望外,与两人谈得很高兴,并与夫人隆重地以丰盛的酒菜招待他们。 在此阶段,老舍和曹禺开始了他们的讲学。老舍讲题为《中国文学之历史与现状》、《中国艺术的新道路》等,曹禺做《中国戏剧之历史与现状》,引起了美国人对中国文艺的关注和兴趣。 在出游的路上,走马观花,所见所闻,老舍感慨颇多。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对外的宣传,只是着重于政治,而缺乏文化的介绍,尤其是今日之文化。美国人所了解的并不是今天的中国人,而是唐宋和明清时代的中国人。他们热衷于唐诗宋词和明清瓷器,但对今日之中国文化知之甚少。《骆驼祥子》在美国做的广告,画面上是一个脑袋后面拖着长辫子的中国人,辫子翘得高高的,这就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可见,进行宣传和交流是多么必要。况且,中国今日之艺术与他国相比,亦毫不逊色。比如在戏剧方面,美国的戏剧演技与剧本,虽然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水平,可是也并无过人之处。而我们的现代戏剧不管是剧本还是演技,已具备了相当高的成就,假若有美国那样的物质条件,老舍认为“我们的话剧决不弱于世界上任何人”。 同年秋天,应美国北方邻邦加拿大政府邀请,老舍与曹禺到该国进行了一个月的参观、游览和讲学。在加拿大,他们也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各大报纸载文介绍和欢迎他们。老舍喜爱花草,观察细致。他看到加拿大许多城市的街道电灯柱顶端都挂有一对花盆,各种鲜花生长其中,并有专门设计制造的汽车给柱顶的盆花浇水。老舍看了非常高兴,也不免感叹,要是中国也有如此精巧的设施和管理手段,该有多好。 纽约的萨拉托加-斯普林有一座名叫雅斗的大花园,专门用来接待各国的艺术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静养、休息和创作的场所。该花园面积很大,园内各式树木郁郁葱葱,绿草如茵,鲜花点缀其中,间有小桥流水,绿树旁边,是一座座造型别致的房屋,环境非常宜人。9月23日,天气晴朗,秋风阵阵,老舍来到了这里,利用这难得的条件,开始继续创作他的《四世同堂》。老舍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清晨6点多钟便起床,来到花园,置身于怒放的菊花当中,对着朝阳,慢慢地舒臂伸腿,用打太极拳的方式来锻炼身体,其舒展自如的幽雅姿态常常引来好奇的目光。30分钟以后,便消失在他的工作间中。傍晚时分,老舍来到食堂与大家共进晚餐,然后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无所不谈,气氛异常融洽、活跃。在此居住期间,老舍结识了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并与之一起为救济国内的贫困作家而筹措资金。 老舍和曹禺只去过南方一次,却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西南靠近墨西哥的新墨西哥州,有专为印第安人圈设的“保留地”。他们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赤日炎炎,毫无生机,周围不见一点绿色。老舍和曹禺下了车,围过来一大群土著人的孩子,衣衫破烂,面黄肌瘦,手里举着自制的陶器向人们兜售叫卖。老舍他们见了心里很难过,对比美国北方白人富足文明的生活,实在难以相信眼前的这群孩子与他们同处一国,贫富悬殊太大了。 一些美国人的自傲和盛气凌人也让老舍感到相当愤慨。在一次集会上,一个美国人“关切”地问老舍和曹禺:“你们希望美国政府如何帮助中国?”平时一向待人温和、幽默的老舍,极其严肃地以郑重的态度对发问者说:“你们美国军队应该赶快从中国退出!”这个美国人碰了一鼻子灰。 预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1946年年底,曹禺按原计划回国,老舍打算留美继续完成《四世同堂》的写作。分手之前,老舍十分难过,一改往日的幽默作风,脸上毫无表情,默默地帮曹禺整理行装,送曹禺上车,摇着手一直看他远去。 一个人苦写 曹禺回国以后,老舍在纽约24大道83西街118号租了两间公寓房,一边辛苦地写着小说,一边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发展,过着一种既紧张又十分孤单的生活,但这也没有阻挡住他的创作,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翻译,都有不小的收获。 老舍著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就是在本时期完成的。写作时间在1947年的第二季度至1948年6月底。老舍对这部小说非常满意,他曾经说过:“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他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但老舍写作此书时处境非常艰难,曹禺回国,没有朋友来往,也没有精神出去游玩。整天闷坐斗室,进行着艰苦的写作。虽然在国外呆了好多年,还是吃不惯西餐,一日三餐难以下咽,比吃药还难。住处难找,价格又高得出奇,只得住在又乱又差的大公寓里。多年的颠沛流离落下了病根,又加上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窘和折磨,经常是疾病缠身,肚子疼,头发昏。在那里,医生地位很高,“奇货可居”,看病异常困难,老舍只好顺其自然,忍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物价奇高,且不断飞涨,他甚至到了连买鞋都觉得很困难的程度。他给好友臧克家的信里说:“外边是十里洋场,我守着斗室,冷冷清清。”可以想见他的孤独清寂的滋味。 老舍身处异国,人生地疏,要想出版自己的小说,得有自己的代理人。首位代理人休伊特-赫薇由于家务繁重等原因,没有多久,就辞掉了这一工作。女作家赛珍珠给老舍推荐了大卫-劳埃得做他的代理人,开始了他们长时间的合作。老舍回国以后,还常常同他书信往来,可见他们合作得还是比较愉快的。 1948年3月老舍原来计划回国,但因《骆驼祥子》摄制电影的关系,经美国务院核准续居半年。此时,老舍开始了《四世同堂》的翻译工作,合作者是浦爱德。她从小生活在山东沿海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里,会说中文,但不太会写。抗战时期,她曾在美国组织募捐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老舍在纽约的时候,她也回到了美国,住在纽约。基于浦爱德的特殊情况,在翻译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一种奇特的合作方式。首先是老舍一段一段地念给她听,她随即翻译成英文,用打字机打下来,给老舍看。经老舍确认无误后,再进行下一段翻译。从1948年3月至8月,他们几乎每天晚上7点到10点都在一起工作。除了浦翻译的速度有些慢外,他们合作得还是很不错的。浦的翻译受到了赛珍珠的肯定和赞扬,认为翻译得很好,进展顺利,应该继续合作下去。《四世同堂》的英译本1951年由美国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出版,取名为《黄色风暴》。 《鼓书艺人》是老舍在美国完成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完成时间大约在1948年夏到年底。这是老舍的惟一取材于重庆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曲艺艺人生活和他们的思想转变。该书是以老舍的好友、著名的鼓书艺人傅少舫和养女傅贵花为原形的。这部小说对研究老舍的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老舍思想的重大转折。该书是边写边译的一部书。译者是美籍华人、翻译家郭镜秋。老舍写几章交给郭,郭译后还几章,再取几章新的,翻译时间比写作时间稍晚一点。大约在1949年春天完成,1952年在美国出版,书名是The Drum Singers。老舍回国以后,也以同样的题材创作的话剧《方珍珠》,可以看作是《鼓书艺人》的姊妹篇,对两者做一下比较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老舍在美国写的第三部作品是根据他的短篇小说《断魂枪》改编的三幕四场英文话剧。该剧据说是老舍应美国学生的要求而创作的,但没有正式出版。1986年才在哥伦比亚大学被发现,经舒悦(老舍的孙女)翻译为中文,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老舍全集》以《五虎断魂枪》为名收入。它对研究老舍的思想变化也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四世同堂》和《鼓书艺人》以外,老舍还组织了《离婚》、《牛天赐传》的翻译,加上1945年的《骆驼祥子》,这样先后有5部作品被集中地介绍给欧美读者。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欧美读者知道中国现代的文艺是始自老舍的。 除此之外,老舍在美国还创作了一个作品叫《唐人街》。这部作品很可能已在美国发表。因为在老舍和代理人的通信中有它的出版合同方面的记载,但迄今为止还未被发现。从篇名来看,这应是一部描写中国人异域生活的作品,与他在英国讲学时所写的同类作品《二马》很有比较之处。这还是一个有待继续挖掘的课题。 他乡遇故知 此时老舍身处异国,一个人苦写,其孤寂情绪可想而知。能有老朋友相见,肯定会喜出望外。 1947年10月9日,老舍在纽约得以与老友冯玉祥将军相会。冯玉祥此次赴美,以考察水利为名,实际上是为了摆脱蒋介石的控制。他和老舍从抗战初期相识,从武汉一直到重庆,冯玉祥在生活上和经济上给予了很大援助,解除了老舍的后顾之忧,从而使他能集中全部精力进行文艺创作和从事抗战文艺的组织工作。冯玉祥一生戎马倥偬,也爱吟诗作赋,喜与文人结交,其直爽的性格与老舍也很相投,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9日傍晚,听说了冯玉祥来纽约的消息,老舍立刻买了水果到旅馆来看望老友。几年不见,倍感亲切,老舍领冯玉祥到一家北方餐馆共进晚餐。从国内局势到美国现状,从国际关系到两人目前的处境,两人无话不谈,一直到深夜才依依惜别。没有想到,冯玉祥在回国的路上,因乘坐的轮船失火而身亡。老舍与这位老友回国相见的愿望终未实现。 几十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给老舍的身体埋下了许多病根。抗战时期,重庆物质极度缺乏,营养严重失衡,更使老舍健康恶化。1948年底,他坐骨神经病开始发作,1949年4月,住院进行治疗。石垣绫子是他在雅都时结识的日本友人,知道老舍住院做手术,前去探望老舍。老舍病卧他乡,忧念故国之情溢于言表,石垣听了也为之心动。 1949年6月,老舍病体好转,准备出院时,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继而解放南京、上海,国民党更是全线崩溃。国内局势已经十分明朗,老舍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打电话邀请日本朋友到公寓来吃饭。老舍提前买好鸡鸭鱼肉、豆腐、蔬菜。友人一来,老舍系上围裙,亲自下厨,变魔术般做出很多中国菜来。日本友人对他的厨艺大为赞叹,啧啧不已,饱餐一顿。此时老舍精神特别好,几年来的郁闷心情烟消云散,沉默寡言的他仿佛换了个人似的激动地说:“中国不久将获得新生了。”他告诉朋友:“中国已经有希望了,我要尽快回中国去。” 回国之路 1949年6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在即,周恩来向远在美国的老舍发出了召唤。根据他的指示,由郭沫若、茅盾、曹禺、田汉、冯雪峰等三十多人签名写了一封邀请信,经过秘密渠道送到了老舍手中,老舍一方面做着《四世同堂》等书的翻译、出版工作,一方面做准备回国。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老舍收到曹禺遵总理指示给他写的邀请信,收信后立即整装回返。 10月初,老舍来到旧金山,拟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先赴香港,然后取道北上。由于该船延期启航,故在三藩等了一星期左右。10月13日,老舍乘船离开美国踏上了归程。当时船上有22名回国的留学生,每天举行座谈会,讨论如何回国服务,并交换知识,一派新鲜热烈的气象。也有另外一些回国的人,终日赌钱、打麻将,无所事事。船上的几个菲律宾财主,穿的比美国阔少还要华丽,但浅薄无知,好玩好笑,比美国商人更为鄙俗。途经夏威夷的檀香山、日本横滨、菲律宾马尼拉,老舍均下船作了参观,以他那特有的细致眼光,进行了观察,感慨颇多。11月4日到香港,去北方的船票很紧张,28日才得以买票上船。一路迎着北风和飞雪,经朝鲜仁川,于12月9日终于来到天津,久违的华北大地出现在老舍眼前,看到了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泪水在眼中打转。12日,返回了阔别14年的故乡北京,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 |
原文 发表于《神州学人》 浏览:88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