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子风把老舍名著《骆驼祥子》搬上银幕,早在去年就开始改编剧本,直至四月下旬才转机开拍,原因是解决“三难”。
第一、物色主要演员难。祥子、虎妞儿、小福子等等角色都是老北京的平民,生活在二十年代今天的青年演员是无法想象到他(她)们的言谈举止的。导演要求演员一要象,二要有“味儿”。摄制组登报张榜求贤,从一千多个应征者中才选出了祥子,这样就用去了一百天。 第二、选北京外景难。原著不只一次写到西直门、西安门、西四牌楼、天安门以及大大小小的胡同。如今,西直门、西安门早不见了,西四牌楼拆掉了,天安门加高重建了,大小胡同也相继铺成了沥青路了。因此,小胡同里的戏,都得在地上盖上黄沙,造成“无风三尺土”的气氛。 至于二十年前的西直门、西四牌楼、北海石桥、小胡同、大杂院,已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只得靠制景加工了。 第三、是请群众演员难。影片中,祥子和虎妞结婚以后双双逛白塔寺、鼓楼、天桥。为了再现当年的庙会情景,需要上百位的群众演员协助拍摄。这些群众演员都要符合二十年代的穿着打扮,比如:小伙子的发型最好是平头、寸头或剃光头;姑娘们梳一条扎红头绳的辫子;老太太们无论汉民、回民还是满民都是梳头盘髻儿的;老大爷们都留胡子,有的还保留着清朝的小辫儿,或辫子虽然剪了,但还留着后脑勺的长发。于是,导演组协同化妆、服装人员先认真挑选“象”的“演员”,然后为他(她)们仔细的化妆,还动员了几个小伙子当场剃去头发投入拍摄。银幕上出现了几个光葫芦的小伙子,加强了时代感。 |
原文 发表于《电影故事》1981年第9期 浏览:97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