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饰崇丽,荡漪澜,系客垂扬歌小雅。
元相诗篇,韦公奏牍,总是关心则一;思贤才,哀窈窕,美人香草续离骚。” “此薛校书旧日枇杷巷, 为古天府第一郊外公园。” 这是现在和原来分别耀亮在望江楼公园大门的两幅楹联。前幅把望江楼、武侯祠和杜甫草堂相提并论,都同为成都的著名历史名胜。通过对望江楼崇丽景致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才华的评述,表达了对女诗人薛涛的敬仰和称赞。后幅是简洁明确地指出昔日诗人的枇杷门巷,就是今天的望江楼公园,并赞誉为第一。望江楼之所以如此著名,其一: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望江楼与薛涛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世人公认的唐代女诗人薛涛的纪念园林;其二:望江楼以“既丽且崇”的特色被视为成都的标志;其三:望江楼的园林艺术独具特色,以竹建园,满园翠竹幽韵,被誉为“竹的公园”。其四: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特点,以匾额、楹联和书法题刻点染强化园林意境和主题,引导和启示游人画中游、诗中游。 薛涛是我国唐代著名女诗人,以流传后世的近百首诗作和以她命名的诗筏--薛涛筏而名言古今。据考证,薛涛原居于城西碧鸡坊,制筏于浣花溪畔。望江楼则位于城东锦江南岸,建成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公园始辟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3年),当时名为“郊外公园”。然而,历来人们都把薛涛与望江楼和杜甫与草堂相提并论。为何视望江楼为薛涛纪念园林呢? 今望江楼公园内的薛涛井,旧名玉女津,是明蜀府仿造薛涛笺时才以薛涛为井名,因称薛涛井,即在明中叶,已误认此处是薛涛制笺的故地。天启《成都府志·古迹》载:“薛涛井旧名为玉女津,在锦江南岸,水极清澈,石栏围环,为蜀藩制笺处,有堂室数千楹,令卒守之。”清康熙时于井旁立碑,题“薛涛井”。旧《华阳县志·古迹》曰:“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布政使方积等于井旁修筑亭台,颇称幽静”。又曰:“井旁修竹曲径疏篱小亭及石刻万里桥女校书一诗,是昔时已为名胜。”新《华阳县志》云:“光绪初,县人马长卿以回澜塔就圯,而县中科第衰歇,乃创议于井旁前造崇丽阁。阁凡五级,碧瓦髹栏,觚棱璧当,井干六角,塔铃四响。登高眺望,江天风物,一览在目。阁成,因即其旁构吟诗、濯锦两楼,及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泉香榭、清婉室诸胜。”到此,明时在薛涛井仿制笺,已有楼馆,沿清迄今,递增修建,如吟诗楼、濯锦楼、浣笺亭、枇杷门巷等均取薛涛旧居及故事为名,凿池缀石、修竹植树、题刻匾额楹联等皆与薛涛有关。近年,又在保护古建筑、古迹、古树的前提下,扩园栽竹,植蓉花、桂花、梧桐、枇杷,建茗椀楼,增刻匾额楹联,建立薛涛研究会等,都旨在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使望江楼今非昔比,成为更富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女诗人薛涛的纪念性园林。 望江楼的造园艺术极具特色 望江楼是公园的主景,更是成都的标志建筑,是特色之一。 望江楼本名崇丽阁,取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语,俗称望江楼。位于锦江九眼桥河段南岸凸处,平面呈正方形,直角正对江岸,立面目,下两层为四方,上两层为八角,碧瓦髹栏,翼角高挑,婷立江边,格外崇丽。阁两侧各有呈水平壮的吟诗楼和濯锦楼,玲珑绮丽,轻巧活泼。虽不对称,却求得左右均衡,水平与垂直相对比,更加突出主楼之壮观。楼与薛涛井遥相呼应,其间或亭或馆,或池或桥,布局灵活;或漏或障,或收或放,手法自由,不拘一格。枇杷门巷以通漏围墙与竹林相隔,又以洞门使流杯池与竹林相通,从而形成以望江楼为主景的一组园林建筑群体和园林空间。其景观与环境,既融洽协调又变幻多致。望江楼的景色是春色满园关不住,园外沿锦江而行,无论在上游或下游,借江水之映,楼影波光,景观极佳,正对成渝公路,又为对景,极为显著。望江楼以其既丽且崇的性质,成为成都这座文明古城的标志。 望江楼以竹闻名,被誉为“竹的公园”,是特色之二。 诗人薛涛喜爱竹子,亦曾吟诗以竹自比。在《酬人雨后玩竹》诗中曰:“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旧时这一带就有许多竹林,清乾隆的吴升诗曰:“我昔寻比井,一径入深竹,箫然地半弓,围以万竿绿。”人们喜竹爱竹,不仅因为竹子终年青翠,挺然秀美,更因竹的品性刚直虚心和自洁自爱。中国园林在树竹花草的选配搭时,注重“以花木之性情”,常视树竹花草为人格之象征。松柏之“坚”,竹之,“直”,梅之“清”,兰之“幽”,皆为中华民族人品性德之内蕴,也是中华文化的风神表露。因此,在园林中级爱栽竹、赏竹。 望江楼公园在原扩建发展中,以乡土竹种-----慈竹为基调,以林植为主,以竹渲染主题,寄托情操。“佳卉名园,全赖布置”。在种植配置上,依据竹韵冷,宜江岸,宜盘石,宜曲槛回环,宜全长竹万竿的特点,慈竹成林,丛植观音竹、琴丝竹、小簌竹等,引种培植;佛肚竹、紫竹、方竹、粉单竹、龙胆竹等,计达140余种。以满园翠竹,烘托楼景;以竹簧三两丛,点缀亭、馆、池、桥;以竹篱植于路旁,形成竹海深、竹丛扶疏、竹径箫箫的竹园景致。保护古银杏、红豆木,错落有致地新植了桂花、芙蓉花、腊梅、枇杷等花木,皆有怀念诗人之意。 望江楼以诗文名句题刻匾、楹联、点景导游,是特点之三。 望江楼作为纪念唐代诗人薛涛的地方,有着幽雅的园林景观和灿烂的人文景观。历代文人雅士都曾在这里应景吟诗作赋,对景题咏抒怀吟赞诗作,数不胜数。现在题刻在楼、馆、井、亭的匾额、楹联多达三、四十幅,起到了提挈景观、引导游览、发人遐想、提高游兴的作用。 本文开头所引的两幅楹联,使游人一到门前,就为望江楼的特点,绮丽的风光,纪念薛涛的古迹和文化内容所吸引。进而在薛涛井旁的题刻楹联: “古井平涵修竹影, 新诗快写浣花笺。” 使人自然从薛涛井联想到薛涛笺,借翠竹倩影追求美好的想往。吟诗楼的对联: “花笺茗榭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又让人从薛涛笺联想到女诗人的美姿才华和沁人心脾的茶香,把游人引到新建的“茗 楼”品茶赏景。而在枇杷门巷又有一联曰: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古井夕阳,枇杷门巷,诱人探寻诗人当年的故居。烟波江水,秀丽江楼,又何以与杜甫草堂同为成都的著名风景名胜?在崇丽阁正厅中的长联回答了这一问题。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操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露。时而诗人吊古,时而夕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端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属谁家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批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这幅长联,赞高高江楼统领着远近山水,展示出望江楼和周围胜景。忆千百年来,无数英雄名垂青史,抚今思昔,不胜感慨。读了这幅长达216个字的楹联,自然使人联想到昆明滇池大观楼那幅著名的180字的长联。郭沫若曾为大观楼长联题《登楼即事》诗:“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蜀山青秀蜀江水碧,蜀中自古文人荟萃,也蕴育培植了许多名园胜迹。杜甫草堂、卫公东湖、升庵桂湖和望江楼都同为成都的纪念唐宋以来历史名人的名园,虽同有四川园林之风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又各具特点。望江楼以其既丽且崇的特质而成为成都的标志;以其纪念杰出的女诗人薛涛的古迹融入历史文化;以其栽竹最多和幽雅的竹园风貌,令人吟赋发人遐想,引人入胜,闻名遐尔。 |
浏览:190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