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网同名馆__老舍纪念网
文革纪念园网同名馆
2705号馆文选__影视戏剧

看话剧《正红旗下》

小球

  7月8号是上海人艺来北京首演由李龙云根据老舍先生同名遗作改编而成的话剧《正红旗下》的日子。当我来到首都剧场的时候,剧场前的广场上已聚集了许多人,在其中我看见了老舍先生的长女舒济先生,不久舒乙先生也来了。由于这是在北京的第一场演出,所以吸引了不少观众,有研究老舍先生及其著作的文学界专家,有演艺界工作者,也有像我这样的老舍谜。
  当我第一次听说《正红旗下》要由上海人艺排演时,我并不认为他们会排好这出戏。无论如何,《正红旗下》讲的是清末北京满族旗人的生活状态(也被认为是老舍先生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是一部京腔京韵的作品。因此我总是担心上海人艺的工作者们把握不住老北京的神韵以及旗人的气质,因此我一直希望北京人艺能够排演这出戏。我总感觉若由北京人艺来演出,会更地道和纯正些的。是否会更地道和纯正,现在自然无法下结论,但是上海人艺的《正红旗下》却并没有让我失望,不挑剔的讲,这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话剧作品。我想满场的观众也和我有同感,当大约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的时候,观众们给予了上海艺术家热烈的掌声,舒乙先生更是站起来鼓掌。我想对于这场话剧,他也是满意和喜欢的。
  
  今年初春在首都剧场上演了《正红旗下》的曲剧版。曲剧版中没有老舍先生本人这个人物的设置,因为原小说讲的是1899到1900年左右的事情,那时候老舍先生应尚不会说话。但是话剧版的《正红旗下》中,由焦晃先生扮演的老舍先生则作为一个故事的讲解者的身份贯穿始终,并且不时地和剧中人物对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舍先生的父亲临去世前(他因伤势严重神志已不清楚)在南长街的一个粮店里与他的“老儿子”的对话。这时的“老儿子”已经名副其实的老了,比他的父亲更像是一位老人(老舍先生父亲去世时约不惑之年,而老舍先生投水自杀时则已经六十七岁了)。他跪在父亲的面前喊了一声“爸!”。看到这里,我的心为之一动,这是老舍先生在弥补他对父亲的呼喊呀。他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应从未有机会喊一声“爸”,他甚至不记得父亲的容貌,而只是从父亲遗留下来的腰牌上得知父亲“面黄无须”。从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母亲、姐姐和哥哥的生动地回忆性的文字,但是却很难找到对他父亲的生动地回忆,因为所有的关于父亲的“记忆”都是间接的,对父亲的思念只能在想象中进行。而此时,在话剧中,老舍先生则终于和他的父亲见了面,纵然这是在父亲生命垂危神志糊涂的时候,却毕竟也使现实中永远不可能相见的一对父子相见了。虽然我知道这是艺术的虚构,可这虚构使得老舍先生的心愿得以满足,使得老舍先生终于有机会满含深情地对着他“面黄无 须”父亲叫喊一声“爸”——我想这足以让所有喜爱老舍先生的读者们欣慰。
  其实焦晃先生与老舍先生的外形并不相似,但是看到结尾的时候,我真地感到那个缓缓离我们远去的舞台上的老者就是老舍先生。他对我们说“我走了”,于是平静的,迈着缓慢的步伐向着深远处走去,在人们挽留的呼喊声中走去。看着这远去的老者的身影,我的眼前仿佛重现了1966年8月24日的那一幕,老舍先生一步步走向太平湖,湖水漫湿了他的衣服,他安静的离开了我们,留下身后一片平静无澜的水面……。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得意忘形”吧。
  在舞台的前方,设置了一方活水,我们始终能听到细微的水流声。我想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老舍先生投水的命运,一方面是因为那涓涓的不慌不忙的水流声提醒着我们:这仅仅是一个对往事恍惚的追忆——无论在什么紧张的情节下,这声音一直存在着,当我恍然间发现它的时候,我逃离了那吵架对骂或是生死攸关的情节带给我的紧张,我不再陷入情节而无法自拔了,水流声告诉我,这只是在平静的追忆往事,再激烈再紧张的往事,也是在平静的记忆之河上缓缓漂流。话剧的刚开场,身穿长袍的老舍先生蹲在水边若有所思地撩了一下水,于是他便仿佛从水中发现了什么,他便开始讲述。老舍先生是与水一起来的,他们同为故事的讲解者;话剧的最后,他走进水中,他与我们告别,只留下太平湖的记忆。
  这部话剧在音乐方面加入了风琴演奏的基督教教堂音乐,为了配合有关多老大与牛牧师的情节,然而那纯净又遥远空灵的音乐如天籁之声,加之老舍先生的青年时候入了基督教,更加不由的将人拉回到从前,拉回到老舍先生纯净的童年回忆中去,那回忆是少有成见的,纵然有着许多坏事情和坏人,老舍先生的态度却仿佛都是只有无奈而没有恨,若硬要说“恨”,那也是由爱生恨,爱极而恨,“爱”乃是最本质的本质。风琴声,还有水流声,那都是温柔而空灵的呀,都是体现着爱的呀。
  
  看这部剧,还让我联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尤其是《四世同堂》和《茶馆》。大姐公公多么像《四世同堂》里的祁老爷子,当他听说洋人已打到杨村的时候,他说:杨村“还远着呢”,北京“打不起来”;多二哥的老实窝囊及其气节、其死性、其面子岂不又与祁天佑异曲同工么;至于福海二哥,为了照顾他的姑母(老舍之母),他的小弟弟(老舍),他只得强迫着自己艰难过活,这本不是他的本意。——可不是么?这年头,“还有什么事比活着这事更难?”——他的身不由己,也恰似祁瑞宣的啊。以及老舍先生的父亲临去世前说的话:“太后、皇上跑了,谁来帮帮我,谁来帮帮我?”,这里表现的那份无奈与无助,又和《茶馆》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之所表现的多么神似。这种种相似,我在读小说《正红旗下》时并没有明显的体会到,但是在看话剧版的《正红旗下》时则不同了。这可能是编剧的改编作用吧。既然小说《正红旗下》被认为是老舍先生的自传体遗作,那么这样的改编就是好的,它荟萃了老舍先生生前重要著作的精髓,即也是荟萃了老舍先生的思想与情感的精髓,而这乃是自传体小说的必需吧。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即把小说《正红旗下》主要理解成展示清末旗人生活精神状态的清明上河图来说,则这样的改编处理,尤其是话剧的后半部分——编剧续写的部分的处理,就相对的淡化了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虽然我们仍能从中看到旗人之要面子、之愚昧的乐观、之爱大清国、之狗仗人势……可这些特点若放在非旗人身上也是一样成立的,而且话剧的后半部分情节的展开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中心——战争,这无疑也不太符合展现旗人众生相的意思——而是否也正因如此,才让我特别的联想到《四世同堂》呢?总之一提到话剧的后半部分的主题,我就想到台词中的一句话:“中国人从历史的屈辱中清醒。”自然,由于我们不是作者,更由于老舍先生并没有完成他的这部作品,所以《正红旗下》到底想主要表达什么始终是不确定的,始终有讨论它的价值和必要。但我认为,它之主要想表现的决不是提醒我们“中国人从历史的屈辱中清醒”,只要想想《四世同堂》已经很大程度上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只要想想老舍先生创作这部作品的时间——1961年——是否还亟需这类主题的作品,只要想想并没有人要求老舍先生写,而是先生自己愿意写这部小说……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看完话剧,已经将近22点半。走出首都剧场,发现地上已是湿漉漉的一片,显然刚刚下过一场不小的雨。我想老舍先生是爱水的——他投水;(按舒乙先生的记忆)他被打捞上来的那天晚间下了雨;今天当人们坐在剧场里欣赏他的未完成作品的时候,他还在继续着他的创作,于是他又默默地在剧场外导演了一场雨。
  
  2004年7月9日凌晨
原文2004年7月9日 发表于老舍纪念网  浏览:107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7/15 17:30:2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子善团圆——月上柳梢(收藏于2007/2/23 18:26:51
朱玉东2006年第四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聊城大学举行(收藏于2006/7/13 15:23:34
谢薇 沈迪为老舍立碑第一人 许林邨先生辞世(收藏于2005/11/6 7:16:07
户部尚书如果我是老舍,我不会自杀,我可能活得比李敖还来劲(收藏于2005/10/12 0:05:07
土豆1983讣告——致老舍(收藏于2005/10/12 0:03:48
傅光明口述史VS.老舍差点获诺奖(收藏于2005/9/9 13:50:03
孙洁老舍靠什么赢得读者(收藏于2005/8/24 22:05:23
不详“为抗战尽全力———老舍”展览近日启动(收藏于2005/8/24 22:01:30
于立霄老舍夫妇合葬八宝山公墓,血衣残片放入骨灰盒(收藏于2005/8/24 21:52:43
何阳端午忆老舍(收藏于2005/6/15 14:16:0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曾广灿老舍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访问20044次)
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访问12647次)
lan寻找老舍 感受老舍 阅读老舍 纪念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故居有感(访问12531次)
谢泳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现象之剖析(访问12006次)
徐然女儿心目中的杨沫(访问10888次)
侯文正一定要细辨真伪——《关于老舍之死,我一直蒙受不白之冤》的重要补充(访问9501次)
袁良骏讽刺杰作《猫城记》(访问8581次)
樊骏《老舍名作欣赏》前言(访问7881次)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世纪彷徨:老舍论·附录:老舍研究书目(按出版时序排列)(访问6744次)
孙洁老舍研究中文出版物知见目录(1960年7月—2004年4月)(访问622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王洋文选评论(评论于2025/9/29 18:19:30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0:36: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11 15:24:5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1:31:2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7 11:30: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网同名馆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