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 文选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红楼梦--大观园__贾宝玉
红楼梦--大观园

贾宝玉的“痴狂”


  五十七回“慧紫娟情辞试莽玉”,五十八回“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写宝玉的迹近病态的痴诚和深情。这位不无轻薄的花花公子,偏偏一接触到爱情和类似爱情的情感就十二分地理解,十二分地珍惜,十二分地郑重。特别是对少女的情感世界,他更是体贴入微,爱惜倍至。而当他面对的是林黛玉这样一位堪称知音的集美丽、智慧、清高、深挚于一身的少女的时候,一种近乎崇拜和膜拜的倾心,更使他陷于严重的自惭形秽的自卑自悲。这位在感情生活中频频得手的公子哥儿,一而再地在黛玉面前变成了智力可疑,尊严全无,而又十分偏执、狂乱、不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正常的反应的小傻瓜!而偏偏在他表现得最呆、最可笑、最无道理可讲的时候,也是他最为真性情流露、最能表达他的善良、真诚、单纯、执着,最能表达他的青春与生命的痛苦,因而也是他最可爱的时候。五十七回中因为紫娟不让他动手动脚并且告他:“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宝玉便呆坐在山石上出神滴泪,达五六顿饭的工夫---至少两小时。但也恰在这时候,宝玉一扫其富贵气、骄纵气、娇宠气,而只剩下了一点痴诚,只剩下了一点认真,变得可爱起来。一个诚一真加在一块儿,却变成了呆,变成了病态,这本身不就是可叹的吗?当我们评论某个人太傻、太迂、太认真、太不灵活、太不识时务的时候,这不等于从另一个角度来反衬我们已变和太聪明、太灵活、太不认真乃到太不诚实了吗?
  
  紫鹃过来劝慰,宝玉解释说:“我想你们这样说,自然别人也是这样说,将来渐渐的都不理我了,我所以想着自己伤心。”看来问题并不在于对一句话的伤心,不在于宝玉缺乏幽默感,一句“顽话”也受不住,而在于他素有的一种忧虑,一种担心,一种恐惧。怕老大,怕离散,怕情感的淡泊与青年友伴的陌生化,这其实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青春情结”。不过贾宝玉在这方面更加敏感,更加富有幻灭感,而且,他这种惜青春的感情与惜别的感情紧紧结合在一起,因而独具特色。生死离别,中国人对离别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中国旧诗文中写送别的比写悼亡的还要多。宝玉在对于青春的消逝的忧苦中加上对虚拟的却是必然铁定的各自东西再难聚首的前景的不幸预感,我们可以说,这是预支了的惜别情感,他的呆痴,果然又进了一层。
  
  宝玉的悲剧在于他的痴狂,狂痴在于他的更多的悟性,在于他悟到的比别人多却不想不能去做任何事,他的悟性是消极的、无建设性的。如果说他的狂痴带有某种批判性叛逆性,也是既不开花更不结果的批判性,而这种消极的批判性本身,也是该当批判的啊!
  
  
  这里的另一问题是,不论是反社会,反价值的倾向方面,不论是“青春情结”---叹人生之无常、惜韶华之易逝惜花葬花等以及孤独感寂寞感荒谬感方面都与宝玉共鸣的人---黛玉,虽有促狭、小性之讥,却无呆傻狂痴之嘲。这是因为,第一,当时的社会与家族舆论对男子的行为性积极性的要求要比对女子的要求高得多。女子天天哭天抹泪,感情来感情去则可,男子则不可。第二,黛玉是处境加上性别上的弱者,她的痛苦表现为哭,而哭既是有节制的又是有发泄的。黛玉之哭是哭得好的,不哭,她更说不出表不出,她更活不下去。哭了,也就不去干更极端更激烈更不能被容许的事。这样,除了“心细”“小性”之外,“大节”上黛玉也没有差池到哪里。她虽然不可能像宝钗那样得宠,却也没有招致世俗意义上的大祸。而宝玉肆无忌惮,他又哭又摔又闹又发呆。他发狂时可以摔玉,可以下令把姓林的打出去,可以下令今后除林妹妹外谁也不许姓林。看,他发狂时仍然充满娇骄二气,仍然很明确自己的身份。当然,别人也不会忘记他的身份,以他的身份应具有的形象做参照系来衡量,就更确认他的痴呆。
  
  贾宝玉的呆痴时而表现为一种不顾一切的坦诚,这是最令人感动之处。当紫鹃以“你妹妹回苏州家去”的“顽话”,将宝玉吓得患了“急痛攻心”的“痰迷”之症以后,宝玉的表现与其说是更痴更呆不如说是更真切。他索性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永远不与黛玉分离,永远与黛玉在一起,他痛恨、他恐惧于一切可能暗示黛玉的离他而去的东西。这次是宝玉病史上最严重的一页记录。还有一次是遇崇,遇崇那次只喊头痛,没有心理活动迹象。“有时宝玉睡去,必从梦中惊醒,不是哭了说黛玉已去,便是有人来接。每一惊时必得紫鹃安慰一番方罢。”宝玉的精神是太脆弱了,能够成为他的精神寄托、灵魂寄托的事情太少了,他的感情又确是太深挚了---他既能泛爱又能专爱,既能普遍审美又能专向一心,既能潇洒游戏又能以命相托---他变得更可爱些了。而一个这样的人能屡患痰迷之症,能在病中装疯卖傻而又真疯真傻地闹一顿,这也是一种不得已,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甚至似乎又有些令人羡慕了呢。
  
  果然,逐渐痊愈后,“宝玉心下明白,因恐紫鹃回去,故有时或作佯狂之态”。什么叫狂?什么叫佯狂?实了难分。其实,佯狂也是一种狂,一点不狂的话,又何必佯狂?而狂中也难免佯的因素。否则,宝玉病时,怎么不喊把黛玉“打出去”而只喊把接黛玉走的人“打出去”?叫作:佯狂本亦狂,痴狂亦须佯,不佯又不狂,如何哭悲凉,如何诉荒唐?
 浏览:68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3/27 14:25:2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甄梅靖爱情·宝玉篇(收藏于2004/3/27 14:27:10
宝玉与黛玉的心(收藏于2004/3/27 14:26:19
贾宝玉的“痴狂”(收藏于2004/3/27 14:25:29
方山试探十二钗在宝玉人生中的作用(收藏于2004/3/27 14:24:04
宝玉(收藏于2004/3/26 13:56:5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宝玉与黛玉的心(访问1469次)
宝玉(访问909次)
方山试探十二钗在宝玉人生中的作用(访问824次)
贾宝玉的“痴狂”(访问688次)
甄梅靖爱情·宝玉篇(访问608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红楼梦--大观园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