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览松江名胜醉白池的人,往往对南廊壁间的《云间邦彦画像》石刻》发生兴趣。原来,清康熙间的人物画家徐璋,将朱明一代、松江一郡各方面的著名人士,一一描摹、写照,汇为一集,因松江古称云间,就名为《云间邦彦图》;光绪间,据以描摹刻石。除序跋外,共有画像石二十八方,每方大多分四格,每格一般画一人。独有一格,合画了两人,一位是仪容端方、正襟危坐的有须长者,身后站立着一位眉清目秀、看上去只有十几岁的英俊少年。庄严肃穆的邦彦画像当中,为什么掺杂着这样一个年轻后生呢?他是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后生就是本文所要叙述的明末爱国诗人、抗清志士、民族英雄夏完淳。那位长者,是他的父亲,负文坛重望、身殉国难的几社领袖夏允彝。 潜移默化,头角峥嵘 夏完淳(1631—1647年),字存古,乳名端哥,别号小隐。他虽然只活了十七岁,却参加了如火如荼的抗清斗争,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留下了震古铄今的爱国诗篇。 夏完淳自幼聪明,但是,他之所以成为杰出人物,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环境的熏陶、父师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 夏允彝(1596—1645年)是一位“学务经世”,“独处一室,志常在天下”(《明史稿·夏允彝传》)的学者、志士。完淳诞生的时候,允彝已经是名满海内的几社首领,来往的是当代知名学人。这些,对于幼年的完淳,无形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允彝不但教育完淳从小敦品励志,读书好学;而且,在赴京谒选、赴闽任职的时候,也带着七八岁的儿子同行,让他观览山川,阅历世事,增长实际知识。允彝还为完淳慎择良师,先后选了张溥、沈楫、周茂源、计东、陈子龙等人。幼年的完淳,求知欲很强,阅读的范围很广,除“五经”、“四书”、史书、诸子外,还涉猎五花八门的杂学,详览当时朝廷的公报——邸抄。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完淳五岁时,讲述《论语》精义,老儒不及;六岁时,接待父执,应对如流;九岁时,撰《代乳集》,其中《五贤祠》等诗流传至今;十二岁时,和人谈论九边烽警和攻守形势,娓娓可听;十三岁时,效法父辈的结社活动,和同辈朋友结社,称西南得朋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很早就萌发爱国的根芽,孕育报国的蓓蕾。 投笔从戎,毁家抒难 不平常的时代,造就出不平常的人物。国家民族的危难,促使早熟的完淳,提前进入社会,投入波澜壮阔的反民族压迫的斗争洪流。 1645年夏天,清兵南下江淮。南明的当权者朱由崧和马士英、阮大鋮之流,不顾国家安危,忙于享乐营私,扬州陷落了、史可法壮烈殉国,不久,弘光政府便迅速瓦解了,清兵兵不血刃地占领南京、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 江南人民,从农民、工匠、书生,到商人、地主、绅士,纷纷自发地举起义旗,拿起武器,保卫乡土,反对残暴的民族掠夺和压迫。夏允彝、陈子龙、侯峒曾、阎应元等人,是这场斗争的主要领导人。 当时,太湖沿岸,苏南、浙东各地,义师并起。允彝等商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发动江南副总兵,威虏伯吴志葵的水师,直取苏州,然后由浙东义师攻克杭州,由苏南义师恢复南京和吴淞,一举将清兵赶出江南,并乘其半渡伏击而全部歼灭。允彝和吴志葵有师生旧谊,他作书召吴进兵,并亲至军中制定进军方案。这时,十五岁的完淳,刚刚草草完婚,也和父亲一起投笔从戎了。 先锋鲁之玙(字瑟若),率众奋勇突入苏州的胥门,志葵却犹疑不决,闻入城孤军全部牺牲后,便准备登舟撤退。允彝、完淳父子,流涕遍拜诸将士,才在城下停留几天,但苏州终未攻下。 兵败之后,夏允彝决心以死激励将士。1645年9月15日,他将所著《幸存录》手稿授予完淳,嘱为续写,又嘱毁家饷军,以期再起,然后,自沉松塘,以身殉国。他留下遗书说:“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继没,犹望中兴。……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 后来,夏完淳在《六哀》诗中,述及他所亲历的苏州之役。“瑟若轻健姿,一往仗奇气。宝剑酬君恩,深入无退志。孤军矢一战,光响横振厉。慷慨授命时,白虹贯吴市”,对鲁之玙表示高度的崇敬和悼念;“呜呼先文忠,横剑誓河曲”,“从容蹈东海,景耀长回烛”,对他父亲倾吐了无限的敬意和哀思。 父亲的死更加激励了年轻的夏完淳,1646年春天,他再次从戎,投入明朝兵部职方司主事吴易军中,担任参谋的职务,并献出家中积蓄以充军饷。吴易的部队是江南第一支抗,清义师,曾克服吴江县城,也曾出动配合苏州之役,后来兵败溃散,吴易覆舟后泅水得生,召集散亡,重整旗鼓。在吴易军中,完淳写下“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鱼服》),“我已破家酬大镇,相逢斜拂剑霜看”(《军宴》)这样一些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 三月间,吴易军大败清兵于分湖,“斩伪将二十三员,歼敌三千余级,获船五百余只”(《思文大纪》卷七)。这一仗,打得“水流尽赤,草腥不绿,兵威褫其三蘗,雄名振于七郡”(《湖隐外史》)。这一时期,完淳自然经常随军参加战斗,可惜,现在已无法见到具体记述的原始材料。在交战中,有胜利,也不免挫败。完淳在第二次海盐之役兵败之际,与大军失掉联系,终止了他的军事生活。不久,吴易中计被执,壮烈殉国。完淳的《即事》三首中的“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就是对挫败的回忆和对战友的哀悼。 悲歌慷慨,壮怀激烈 义师失败后,夏完淳并没有灰心绝望。他的爱国思想,他的抗暴复国的决心和信心,仍然坚定不移。 1646—1647年间,南明监国鲁王先后驻跸浙江绍兴、福建长垣,所部在浙江、福建部分地区坚持斗争;南明隆武政府虽在1646年秋覆灭,郑成功等仍树帜于闽南及海上,西南地区的大部分也仍然是明朝的天下。1646年春,完淳上书监国鲁王,鲁王授以中书舍人的官职(《南疆逸史·夏允彝传》);同年夏,隆武政府“赠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给与祭葬,諡曰文忠”(《思文大纪》卷五)。这些,都给完淳以极大的鼓舞。他时时翘首南向,想望故国的旌旗;也酝酿奔赴南方,投入故国的怀抱。 在这一两年当中,完淳继承父志,写下他的历史著作《续幸存录》,记述弘光一朝的大事,总结其经验教训;还写下大量洋溢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他通过杨柳莺花的咏叹,抒发山河变色的悲痛: “……昨宵烟雨尽伤心,今日莺花空满目。……到今罗绮古扬州,不辨秦灰十二楼。枯柳不知亡国事,乘春偏发大江头。……”(《杨柳怨和钱大》) 他采取《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喻,隐微曲折地寄寓自己的爱国心情: “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羽翰,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芳草盈筐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欲往从之道路难,相思双泪流轻纨。……”(《长歌》) 他多次直接倾吐对南明政府的向往和希望: “自拜南州使,清光几度看!……属国思归汉,嫖姚拟筑坛。……”(《对月忆南行者》) 然而,完淳决非一味观望等待,寄希望于间关南归。在荆天棘地当中,他始终不懈地进行抗暴复国的活动,不过留下的文字记载较少而已。 完淳的被捕,一般认为,由于前往舟山,联络肃虏伯黄斌卿,图谋恢复的使者谢尧文被扣,携带的东南义士联名上监国鲁王的表文,系完淳执笔,不久,夏完淳被叛徒告密而被捕。(曹家驹《说梦》;侯玄涵《夏允彝传》;方授《南冠草叙》)还有记载认为,完淳与其师陈子龙,共同参与策动汉奸提督吴胜兆反正,吴的檄文,也出于完淳手笔(蔡嗣襄《夏完淳事略》;王弘撰《夏孝子传》)。他自己也说:“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细林野哭》)可以想见,这一两年,他奔走于太湖地区,为抗暴复国事业尽了最大的努力。 英雄生死壮游时 1647年秋,完淳不幸被捕。他知道自己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生命的时候到了。受之于父师、深植于心底的做人与报国的信念,使他从容自若,毫无惧色。 他是个感情丰富的诗人,永别故乡和亲人,自不免心情激荡,思绪翻腾;他又是个大节凛然,对猝然而至的变故早有抉择和准备的英雄,因而临难不惊,视死如归。 在生离死别的时刻;诗人留下了许多高唱入云的诗篇: 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土室余论》) “……循陔犹有梦,负米竟谁人!忠孝家门事,何须问此身!”(《拜辞家恭人》》) 解到南京,完淳被羁押在皇城中一所原先属于太监的宅院中。在这里,他写下《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寄内》、《寄荆隐女兄兼武功侯甥》、《柬半邨先生》、《自叙》、《感怀》等和血含泪、掷地有声的篇章。我们今天读到“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一片银铛影,还同剑佩看”(《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柬半邨先生》)这样的词句,还禁不住热泪挥洒、热血沸腾呢! 在清朝公庭上,夏完淳怒斥主审人原明朝兵部尚书洪承畴的投降变节行为,大义凛然地宣传爱国真理。洪承畴汗如雨下,坐不安席。 10月16日,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临刑时,昂首挺立不跪,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杜登春:《童心犯难集》)。 夏完淳壮烈牺牲了。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十七年,但却以整个生命谱写了一首璀灿夺目、壮美绝伦的史诗。他不仅是朱明一代的英雄人物,也是几千年间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之一。他必将永远受人崇敬、纪念。 完淳的骸骨,由友人杜登春等运归松江,袝葬于城西北的小昆山下荡湾村允彝墓侧。1961年,陈毅同志为英雄父子亲题墓碑,以秀丽姿肆的笔触,大书:“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荡湾夏墓,如今成为人们瞻仰凭吊的胜迹。 夏完淳诗作近千首,至今尚存诗三百一十余首,词四十余首。强烈的爱国思想,喷薄的爱国激情,炽热的战斗气息,动人的浪漫色彩和华美的文词,是他的诗的主要特色。他继承了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祖国优秀爱国诗人的一员。 |
浏览:129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