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网同名馆__老舍纪念网
文革纪念园网同名馆
2705号馆文选__影视戏剧

《正红旗下》浮出《太平湖的记忆》

和璐璐 李澄

  明天是老舍先生105岁诞辰纪念日。先生笔下记录的一切以及他的人生已成为不能淡忘的历史,而他的死更是对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并留下了一个扑朔迷离、至今仍晦涩难解的谜团。也正因此,每年的此时,每个有良知的国人都无法释怀——
  
    《正红旗下》
    “清明上河图的一角”
  
    由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曲剧《正红旗下》2月份就要公演了。这是老舍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写于1962年,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正红旗下》的另一重要艺术价值在于,这是老舍一次十分自觉的创作,故事在老舍心中酝酿了几十年,前后写过两次,一次在1937年写了三万字《小人物自述》,内容人物都和《正红旗下》类似,然后就是《正红旗下》。提起老舍,文学界公认他为现代文学史尤其是1949年之后写作最勤、著述最丰的作家。日前记者采访了该剧的改编者、著名剧作家李龙云。
    《正红旗下》是“清明上河图”的一角
    今年是老舍诞辰105周年,老舍先生在解放后的17年里,创作了多幕话剧15部、独幕剧1部、多幕歌剧2部、曲剧1部、改编京剧4部,共23部剧本及一批散文和两部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正红旗下》。
    李龙云说起一段无从考证的故事:在老舍去世前一个月曾到香山附近拜访一位在美国就经常交往的中国夫妇时,老舍说起他一辈子最想写的作品,一部是老北京八大胡同的故事,另一部就是这部自传体小说,这些东西只有老舍自己能写,也是他最想写的,可惜都没办法完成了。说到此处,老舍不禁潸然泪下,非常伤心。
    在《正红旗下》中,一开头老舍是以小孩子的视角写到他父亲的死——一个保卫皇城的旗兵,最后死在了八国联军的刀下,是在南长街的一家叫南恒裕的粮店里。当时,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之后,把大炮架在天坛汉白玉的寰丘上向正阳门轰击,为了掠夺方便,他们竟然把永定门西侧的城墙扒开个大口子,铁道从马家堡直接修到天坛的祈谷门,北京城到处横尸!
  老舍诞生在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刻,诞生在一个多事之秋,所历经的磨难积淀成写作的营养,《正红旗下》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不仅是老舍的自传,也是中国近代历史。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曾这样评价:“从内容上讲,它是长篇小说大部头的开始,底色已经调好,生动故事即将展开的时候老舍突然放下了笔。从规模上揣测,《正红旗下》即使不像《四世同堂》那样有百万字,也不会低于三五十万字。从时间上讲,它应该从戊戌写到辛丑。有人比喻,《正红旗下》的全部构思,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我们看到的这一部分是被人从画幅上信手撕下的一小块,而那幅完整巨大的画卷装在老舍的脑海里,被他永远地带走了,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一个永久的遗憾。
    《正红旗下》激起艺术家的创作冲动
    1985年,于是之是北京人艺院长,在一次开座谈会后的楼道里,于是之碰上李龙云,问:“尊家以为老舍的哪部小说艺术成就最高?”李龙云答:“《正红旗下》。”“学生,眼力不错。”说完走了,又回头很高兴地补充了一句:“英雄所见略同。”后来,于是之有一次又和李龙云聊起《正红旗下》,就说:“这是一部大书,你敢改,我就敢演。”李龙云当时答应试试,于是之又郑重地说:“君子无戏言。”
    可惜的是,1999年元宵节李龙云改编完成了《正红旗下》,但当时于是之已经患病不能说话了,李龙云那天把手稿拿给于是之看,说:“这是咱们15年前的君子约定,现在我做完了,来和你打声招呼。”
    《正红旗下》改编的“三上两下”
    一部《正红旗下》老舍写了几十年没完成,而编剧李龙云也是前后写了15年才有今天的结果。1985年和1990年,李龙云两次上马着手改编《正》剧,每次的最后他都以一句“我承认失败”结束。直到1997年第三次拿起笔,又历经两年磨难才出炉。
    谈到其中的困难,李龙云说了四点:首先要是个地道的北京人,了解北京风土人情;然后要熟读老舍所有作品;还要对晚清历史,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辛丑条约签订、庚子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熟悉;最后是想像力。而《正红旗下》多年来未被改编也正在于它的残缺,换句话说,如果它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大概早就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上演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正红旗下》涉及的老舍当兵的父亲被杀一段,李龙云就顺着他当时兵败后,从南长街绕景山后街、郭沫若故居一带以及护国寺、大羊圈胡同最后来到小羊圈胡同,走了45分钟,以此来感受到一个老兵败下阵来的孤独。所以从另一角度讲,李龙云虽比老舍年龄小半个世纪,但《正红旗下》却是两位作家心的交流。
    晨报记者 和璐璐
  
    《太平湖的记忆》3月世界首演
    明天是老舍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一部由旅法中国作曲家许舒亚受荷兰国家电视台委约创作的歌剧——《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即将于3月6日和7日在世界音响最好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大厅举行世界首演。另据北京国际音乐节方面透露,在明年的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这部歌剧的“扩大版”也将作为重点项目隆重推出。
    这部歌剧的脚本是曾力、傅光明根据郑实、傅光明的纪实采访录《太平湖的记忆》改编的。3月初的首演将由荷兰室内合唱团、荷兰新乐团、阿特拉斯乐团联合演出,将有两位中国歌唱家在其中担任角色,明年北京“全华班”的演出,才真正称得上是这部歌剧的“范本”。
    老舍之死的前前后后,可谓扑朔迷离。纪实采访录《太平湖的记忆》就是两位调查者历经十年艰苦调查所得出的更加迷离的“结论”——没有结论。“真相”至今仍是谜。而许舒亚恰恰选择了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切入点作歌剧的脚本,其立意显然不是在时隔数十年后“复仇”式的追查元凶。其中更包含了作曲家对身处乱世的文人心态、思考和抉择方式的感悟,以及对于“历史”、“真相”和“人性”的哲理性的思考。
    老舍最后的24小时无法考证
    在中国音乐学院的专家公寓里,许舒亚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有这个念头已经有五年了”——1997年,许舒亚便写了一个关于老舍之死的歌剧大纲,“那时候还没有看到郑实、傅光明的这本纪实采访录。我特别喜爱老舍的作品,我认为他的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他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悲剧人物,就像是屈原这样的文人一样,当他们内心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不愿意看到又必须面对这一切的时候,这是一种文人的选择,一种特有的状态,也是社会中的一种现象。这些一直都在内心驱使着我创作一部歌剧的愿望。”
    “老舍生命的最后24小时是无法考证的,那是一个时间和记忆的真空。”许舒亚说。所以他才选择了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后人执著不懈的调查却发现根本无法看清楚“真实”。
    《太平湖的记忆》的立意不是为了评价“文革”,也不是为了追究责任人,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通过一个虚拟的“文革”时代才出生的记者,采访真实的当事人的过程,体现出那些经历“文革”、今天还活着的人,从今天不同的社会角度看老舍之死。“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叙述老舍之死这个事件,但每一个人的状态又包含了今天他们面对老舍之死的态度。这其中没有正反面的角色,他们都是真实的,每一个人都很坦然,所以能够导致出各种不同的结果,歌剧的结局是在大合唱的寻找‘真相’中结束的。”许舒亚称剧中的记者身份和年龄是虚构的,“因为这里需要一个完全可观的同事有执著于查询真相的人”,其他人物全部是真实的,只不过有些人物将其真名隐去。
    这部歌剧必须尊重史实
    许舒亚表示,舞台戏剧是很容易夸张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老舍之死》这部歌剧的创作非常特别,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史实,在创作歌剧音乐的时候,那本采访纪实录就随时放在手边上,重要的语言甚至是一字不改,每一个人的人物形象也是不能改变的,他们在舞台上有他们的逻辑关系,但绝没有损害他们的个人形象。为了保证这部歌剧作品的客观性,“我甚至还删掉了原剧本中所有偏激的语言。另外,这部歌剧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老舍本人没有出现。”
    许舒亚非常执迷于这个故事近乎于“荒诞”的过程,在记者的调查中所有当事人讲出的“真相”都相互矛盾、莫衷一是,甚至最后三位自称是第一个发现并且打捞老舍尸体的当事人,他们回忆的时间、地点、现场也都完全不同,而这一切又正像是剧中的一句道白“也不知道是我们给历史开了一个玩笑,还是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
    “太阳最红”被选做主旋律
    为了强调当事人在那个特定时代所具有的那种群体性的真诚,许舒亚在剧中多次使用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旋律,用合唱队的无词哼唱作音乐背景,“我认为它极具象征意义”。
    在音乐元素的运用上,许舒亚基本上运用的是西洋美声,但也添加了中国民间的音乐元素,比如管、笙、琵琶、古筝等独奏乐器,甚至还有一些京韵大鼓的唱腔,然后通过大型交响乐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把音乐的节奏做得像时钟一样精确,它象征着记者采访的开始,被采访者们随着时光的流逝,其实就隐没在这座喧嚣的城市中,那是一种隐喻。”
    尽管这个剧本中的记者也确有其人,但是作曲家在内心也同样试图把自己的情感放在记者的位置上,“事隔多年,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或者愿望在重新编排和过滤着历史。虽然,太平湖已经早已被填平了,但是人们的心中却永远保留着它的旧址—老舍的殉难地。”晨报记者 李澄
  
    许舒亚简历
    
    许舒亚,出生于吉林长春,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曾随朱践耳学习作曲。1982年,处女作《小提琴协奏曲》获得美国亚历山大·齐尔品基金会作曲比赛一等奖。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获法国外交部艺术奖学金,以法中文化交流项目形式赴巴黎深造,后获得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高级作曲班文凭、巴黎国力高等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第一奖文凭和作曲大师班文凭。现定居于巴黎。
    许舒亚的音乐创作涉及歌剧、交响乐、舞剧音乐、影视音乐、电脑音乐、声乐和民乐等领域,代表作品舞剧《马可·波罗的眼泪》、民族管弦乐《八行诗》、圣乐协奏曲《拉姆之魂》等。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的音乐作品在欧洲、亚洲、美洲的各种国际艺术节上演,还在德国、荷兰、瑞士、法国、意大利多次举办过个人作品音乐会。
原文 发表于北京晨报网站  浏览:80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2/22 10:57:4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子善团圆——月上柳梢(收藏于2007/2/23 18:26:51
朱玉东2006年第四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聊城大学举行(收藏于2006/7/13 15:23:34
谢薇 沈迪为老舍立碑第一人 许林邨先生辞世(收藏于2005/11/6 7:16:07
户部尚书如果我是老舍,我不会自杀,我可能活得比李敖还来劲(收藏于2005/10/12 0:05:07
土豆1983讣告——致老舍(收藏于2005/10/12 0:03:48
傅光明口述史VS.老舍差点获诺奖(收藏于2005/9/9 13:50:03
孙洁老舍靠什么赢得读者(收藏于2005/8/24 22:05:23
不详“为抗战尽全力———老舍”展览近日启动(收藏于2005/8/24 22:01:30
于立霄老舍夫妇合葬八宝山公墓,血衣残片放入骨灰盒(收藏于2005/8/24 21:52:43
何阳端午忆老舍(收藏于2005/6/15 14:16:0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曾广灿老舍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访问18646次)
lan寻找老舍 感受老舍 阅读老舍 纪念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故居有感(访问12197次)
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访问11497次)
谢泳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现象之剖析(访问11231次)
徐然女儿心目中的杨沫(访问10613次)
侯文正一定要细辨真伪——《关于老舍之死,我一直蒙受不白之冤》的重要补充(访问8823次)
袁良骏讽刺杰作《猫城记》(访问8081次)
樊骏《老舍名作欣赏》前言(访问7711次)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世纪彷徨:老舍论·附录:老舍研究书目(按出版时序排列)(访问6524次)
孙洁老舍研究中文出版物知见目录(1960年7月—2004年4月)(访问560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0:36: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11 15:24:5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1:31:2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7 11:30: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0/22 10:54:4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网同名馆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