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如歌
——记巴盟磴口县医院副院长赵世荣 4月29日晚8:40,同SARS病魔顽强战斗了16天的赵世荣同志永远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离开了他深深眷恋的亲人,离开了他热爱的卫生工作岗位。 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4月7日,当磴口县出现第一例非典患者时,有着很高的医学造诣的赵世荣便预感到疫情将会蔓延。身为主管临床和后勤保障的副院长,在磴口县医院传染病房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力量争时间抢速度加紧布置传染隔离区,并在4月12日进入隔离区接诊病人。4月13日,他感到身体不适,但他知道在这非常时期,有许多重要的工作等着自己去做,不能休息,便在简单用药后咬咬牙毅然投入到工作中。4月16日,他感到症状有所加重,并伴有乏力、低烧,身体极度疲惫。这时,他诊治过的一名曾于非典患者有过接触史的患者被以疑似非典收住留观,他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感染非典。他一边拍片、化验、用药治疗,一边继续安排部署工作,并坚持在一线工作。直至4月18日,他的病情加重,经其他领导再三劝说,才住进观察病房进行休息治疗。躺在病床上,他想到的还是工作:通过电话询问工作进展情况,病人收治情况,工作人员身体情况;通过电话和领导班子保持联系,商讨非典救治方案和消毒隔离措施。当时,X光片显示,他的肺部出现了大片的炎性阴影。 作为班子成员,赵世荣一直是医院的主要领导和好助手、好战友,深受班子成员和全体职工的敬重。他不但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分管的工作,也把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时时放在心里,经常出谋划策。医院的每一点变化,每一次进步,每一步发展都包含着他的一份心血。他长期加班加点积劳成疾,患有高血压、胸膜炎、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多种慢性病。 4月27日,赵世荣的病情更重了,基础病加重,合并症产生,身体情况极差,当即被转往临河市医院救治。4月29日,赵世荣的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年仅51岁的赵世荣同志,在与病魔顽强战斗了十几天后,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临终未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的痛楚,默默地走了,走得那么匆忙…….. 他说,医生要做的事就是让别人幸福 赵世荣同志1952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77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同年被分配到内蒙古磴口县医院外科工作。赵世荣1987年晋升为主治医师,同年被提拔为外科副主任,1991年任外科主任,1994年初担任业务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同年被推选为巴盟政协委员,1996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9年被推选为巴盟政协常委,2002年被巴盟医学会聘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从事外科工作25年来,赵世荣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他担任外科主任的十多年中,赵世荣组织抢救外科各种危重患者千余例,成功率达90以上,并组织实施了一些高难度手术,有的手术填写了巴盟地区外科的空白。特别是1980年以来赵世荣所领导的外科在肛内痔的研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采用激光手术及内痔注射疗法治疗各种肛肠病1200余例,一次性治愈率达95以上。多年来外科多次被评为盟、县级先进集体及院内先进科室,赵世荣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4年以来,赵世荣在国家、省级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有的论文获奖,1997年他被选入《医药名人录》。 回忆起赵院长,外科的李大夫说:“赵院长无论在什么时候,总是告诫我们做一个好的医生应当更会关心人,不能只知道手术。永远要从病人的角度考虑一切,包括手术的安全,手术的效果,病人今后的生活质量。几年前,赵院长在医院的大厅里看见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那孩子一看就有病,他母亲在那里哭。孩子的母亲说,她是位下岗工人,孩子得了急性阑尾炎急需做手术,可是实在凑不够钱。赵院长听了就把孩子收了进来。在赵院长的倡议下外科的全体医生集资为孩子做了手术。后来,这位母亲常来信告诉赵大夫孩子非常聪明,赵院长说他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他说,“医生所做的事就是让别人幸福。” 医院的高大夫说:“现在许多医生都不太敢冒风险,可是赵院长的手术都是高难度、高风险的。我有时感到很疑惑,就问赵院长:“你不怕风险吗?”赵院长说:“当然怕。”而且年资越高的医生越怕风险。因为见的多了,想的也多了。如果他是学科带头人,要带经验不足的医生,一言一行都很重要。有了难题要拍板,出了事还要负主要责任,成败得失常悬于一念之中,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每做一次高难度的手术,我都需要一种勇气,我的勇气来自于一个愿望——手术圆满成功,当然也来自于我们的技术实力和信心。”高大夫还说:“2000年的一天医院接收了一起车祸的伤员,其中一个病人头部受到了重创造成外伤性急性脑出血,生命危在旦夕。这种手术在县医院从未做过,但转院已经来不及了。赵院长果断地说:‘我们现在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尽全力抢救病人。’经过长达5个多小时的手术,病人获救了。” 赵院长的手术搭档张大夫说,手术大夫很辛苦,尤其像赵院长这样的名大夫。有时候,他刚回到家,外衣还没来得及脱,一个电话就要马上回医院,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对于赵院长来说半夜跑回医院,一整夜不回家是常事。今年3月的一天晚上12点左右,一名工人当晚进行高空作业时从空中摔下,生命垂危,被送进医院。赵院长从睡梦中被电话铃声惊醒,他迅速穿好衣服,赶往病房。病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呼吸微弱,已处于休克状态。经赵院长诊断患者为外伤性肝脾破裂,如不及时手术,患者随时都会死亡,赵院长二话没说,穿好手术衣,即刻进行手术,一直从凌晨1点做到早晨8点,病人得救了。第二天,赵院长照常上班。张大夫说:“这样的例子对赵院长来说是举不胜举的,他这25年来所救的病人是以千来计算的。” 赵院长的妻子杨大夫回忆起老赵心痛地说:“老赵这20年来从没休过一天公休假、探亲假,就连周末也很少能在家陪我们。我们三口人在家里等他吃饭已经成了习惯。他把这一生都奉献给了他钟爱的事业、献给了患者……..” 赵院长逝世后医院的领导非常悲痛,许院长说:“赵院长的离去是医院很大的损失。赵院长担任副院长10年来,工作踏实认真,团结同事,尤其很能配合领导班子的工作,为我们分担了很大的忧愁。我们医院职工都很怀念他。” 赵世荣同志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怀念和永不退色的记忆…….. |
原文2003.9 发表于郑州工程学院 浏览:63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