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考茶禅公生平述略
不肖次男咏恭撰 茶禅公原名联潢,字幼铿,号茶禅,以号行世。光绪廿二年(一八九六年)正月廿六日诞生於福州城内闽县前之兴贤里(今圣庙路)。 六龄移家于麓执中石。承先祖妣陈太夫人亲授《木兰辞》、《琵琶行》、《长恨歌》诸篇,皆琅琅上口。七龄即习作联句:「天清月朗星辰少,地僻人稀草木多。」初显折枝天赋。八龄人塾,习四书、唐诗、春秋、左传等。九龄後,在家由先祖锺仁公督课自学。 年十三至十六就学於圣庙後明偷小学高等班,直至毕业每试必冠。其冈复两次迁居,尤因後次仓皇逃离于麓之辛亥战火,致已卧病之先祖随即辞世(寿七十七)。越岁,公甫十七,即受聘赴沪为某舰长家塾童子师,以供菽水。 次岁自沪回里,考入全闽师范学堂,以无力就学作能,乃馆课於里中。旋加入城中金石书画研究所习篆刻卜始号茶禅。 年十九,联城西诗侣以折枝吟结为简社。是年,受省银行聘司笔札以奉母。 时值民初,榕城不乏同光诗派等名流耆宿结社联吟者。城中之著首推托社。公甫廿龄,即获允为托社来宾,再越岁正式人社,渐露头角於诗坛。获交林天遣(晚清进士、托社社长),陈笃初(秀才、折枝高手、後任社长)·林平冶诸诗老。天遗老人书赠扇面云:「海内交游若散沙,忘年今喜得诗家。……」其後又获陈培锟、萨镇冰、陈海瀛诸忘年前辈青睐,或邀为小宴上宾,或为诗会词宗代评人,终世以知音相待。 年廿二,先祖妣病逝(寿六十四),作《哭母碎心辞》多首以杼哀恸。 年廿四,同邑女塾师某重公才学,以爱女郑锦庄;子师范学堂毕业,亦能诗)许配。吉日洞房琳琅摆设,多为公历次诗会所获奖,一时传为佳话。婚後育女君芷,男平、咏,长皆有成。 时耻於久屈银行文牍之职,遂於翌秋以「高耻」假名潜考白水井法政学校。榜发第一,欣得「耻向人前说冠军,敢将余子笑纷纷」句。乃恒偷分银行半日暇隙,急趋听课,既多迟、缺,又怀忐忑,辛苦莫名。适国事多艰,以抵制日货激成罢课,遂辍学,成终生憾矣。 初,校办园游会以「园游」二一字首唱徵折枝吟。公以「游子十年长念母,园丁一世不知官。」等诸联独获元、眼、花各门大奖,得奖品七十余件,大获师友称道。 当时公已自辑《茶禅印笈》一册,甚邀名家激赏;各盛赞其篆刻、书法、诗词之妙者如:「兔起鹘落一千丈,分寸不失其位置。」(林天遗句);「茶禅高生天下奇,抑塞磊落常工诗。」(吴炎南句);「兼才见篆隶,古致侪水斯。」(陈笃初句);「高茶禅极工铁笔,尝於砚石上刻余绝细行书,丝毫不爽。」(见国学大师陈衍所著《石遗室诗话续编上》)。 公而立後,历任省盐务处科员、三牧坊一中国文教员、协和大学国学教授、南洋海军应瑞旗舰书记官、长乐专署秘书等职。抗战前後渐厌「文字马牛」生涯,转而执教各中学,任文史类课程。 抗战期间诗作有:痛斥日寇暴行的《痈兽行》、描写里人逃难流离的《白沙马坑》、痛恨当局弃民不顾的《哀福州》、《寇退归里纪事》等歌行体及其他感愤、近作等律、绝、长句甚多,均传世名篇,年吟在百首以上。 一九七三年《岁晏书怀》有「放翁万首诗千古,一半吾犹抗手之。」之句,终生诗作当在五千首以上。联对亦丰,不下千副。曾应制戚公祠楹联云:「遣饼话征束,闽海风云宣号令;分符推镇北,蓟门草木震威名。」恢宏工整,读者重之。 生平俭约,所费多购书。藏书计分工具、文史、诗词、子集、碑帖、印谱、小说笔记、手稿、书刊、志书等十大类,下再分种,又各分若干册不等。珍藏善本皆经圈点批注,其勤学精研罕有与匹者。 平生耿介,虽任职多处业绩斐然,每负气弃职,以鬻文字、篆刻谋升斗。解放後任福州女中文史教员,一九五八年退休,一九七六年病卒,享寿八十有一。 遗作除已付梓之《茶禅治印》、《茶禅遗稿》外,尚有《庄脔》、《诗学讲义》等专辑。 |
| 原文 发表于《茶禅遗稿》 浏览:986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