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大清世宗宪皇帝纪念馆

泰陵简介

正白旗下臣西林觉罗玉晓

  泰陵距易县县治15公里,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风门、三路三孔桥、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石牌坊
  坐落在大红门前的三架巍峨高大的石牌坊,为西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三架石牌坊坐落在大红门前的宽阔的广场上,一架面南、两架各朝东西,成品字形排列,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每架石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虽为青白石料的仿木结构,但却未用铁活,全部采用卯榨对接形式,楼顶雕有楼脊、兽吻、瓦垄、勾滴、斗拱、额枋等。坊身高浮雕的龙、凤、狮、麒麟和浅浮雕的花草、龙凤等图案相结合,使整个广场生机盎然。三架石牌坊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
  大红门
  大红门是清西陵总门户,建筑形式为单据庑殿顶,面阔34.8米,进深11.35米,高13.3米。大红门两侧有宽厚高大的风水围墙向东西延伸,长达21公里,把分布在广阔的丘陵沃野之中的陵寝建筑包容其中。
  更衣殿
  专供后代皇帝及后纪等遏陵祭祖时更换素服之所,又称具服殿。位于大红门内神道左侧,独成一院。
  圣德神功碑楼
  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俗称大碑楼。清西陵四座帝陵中只有泰陵和昌陵建有大碑楼。楼高26.05米,四面辟门,重循九脊歇山顶,楼内有两统高大的品屃驮石碑,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碑楼坐落在94米×94米的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很高约12米的华表相衬,显得碑楼庄严、肃穆、雄伟、壮观。 望柱雕刻精美,为神路的主要建筑之一。
  石像生
  指安设在陵墓神道两侧的五对精美的石像生,分别是文臣、武将、马、大象、狮子。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
  七孔石拱桥
  坐落在大碑楼与石像生之间,是陵区所有桥梁中唯一的一座七孔桥,桥长107米,宽21米,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
  龙风门
  神道上门式建筑之一,为六柱三门四壁三楼顶形式,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壁心画面是鸳鸯荷花图案。
  小碑楼
  又叫溢号碑亭,是放置溢号碑的亭式建筑,(溢号是中国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含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四面有门,为双循歇山顶,楼内竖龙蚨碑一通,碑阳镑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溢号和徽号。
  朝房、班房
  坐落于隆恩门前。其中,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又名鋍饽房;班房为护陵官兵值班的驻地。
  神厨库
  小碑楼东面过龙须沟有一座坐东朝西的小院叫神厨库,(是专为祭袍时制作、存放供品的地方)内有东神厨一座面阔五间,南北神库两座各面阔三间,省牲亭一座,除省牲亭外,其余几座建筑均为黄瓦覆顶悬山式建筑。
  井亭
  黄瓦秃顶式,四柱飞檐,亭顶露天,露天的洞口与亭内水井口垂直,井口直径1.5米,是祭祀制作供品的水源。
  隆恩门
  隆恩门是陵区前后两大部分的分界和门户,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隆恩门前面的建筑分别坐落在神道正中与神道两旁的广场上,隆恩门后面的宫殿式建筑群则由一道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包围起采,形成了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进入隆恩门的第一层院是一个砖石漫地的庭院,有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筑,整齐地排列在广场的正中和东西两侧,最前边两座矮小的建筑是焚帛炉,北面是东、西配殿,再北是隆恩殿,隆恩殿是陵区主体建筑之一。
  焚帛炉
  又叫燎炉,是祭记时用来焚烧金银锞子(金银箔制成的小锭)和五彩纸的炉式建筑。燎炉全高4米,长3米,宽2.13米,周身用黄色琉璃预制件构制成,歇山顶,炉基为黄琉璃须弥座。
  东、西配殿
  东配殿为放置视板的地方。["视板"为一块一尺多长的长方形木板,上面按祭祀时令("时令"在此指每年帝后忌辰、清明、中元、冬至、岁暮的五大祭和每月初一、十五的两小祭)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文字,在举行祭袍仪式时朗读板上的满语]西配殿为一年一度帝后忌辰祭把时喇嘛念经的地方。东、西配殿各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附走廊。
  隆恩殿
  又称享殿,是陵寝祭记时的主要场所。整座建筑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顶,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五问,进深三间。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宝座,供奉皇贵纪牌位;东暖阁为佛楼,上下两层供奉金银佛像。殿内四根明柱沥粉贴金,天花板上的彩绘鲜艳夺目,地面以"金砖"铺漫,仍保持着原初风貌。
  三座门
  又称三座琉璃花门、陵寝门,是前朝后寝的分界。陵寝门内由南向北依次有二柱门、石五供、祭台、方城、明楼,高大的方城明楼是陵寝的最高点,明楼内有石碑一统,是皇帝的庙号碑,("庙号"即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的名号)碑正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七个大字。方城后边是雍正皇帝的坟墓。绕墓一周的高大城墙,叫宝城,宝城里面的土丘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余平方米,宝顶下边是巨大的地宫。
  石五供
  祭台位于明楼宝顶前,是皇帝、皇太后、皇后及妃摈、公主等祭祀的地方。祭台分上、下两部分。下为供座,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宽6.43米,厚1.砧米,高1.47米;台上居中置香炉一樽,两侧各有花瓶、蜡台分列,计三种五件供品,称为"石五供"。
  方城、明楼
  方城即宝顶前的方形城堡式建筑,长宽各20.55米,高15.4米。方城上建有明楼,明楼内竖石碑一统,明楼后即为埋葬皇帝的地宫宝顶。 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风门、三路三孔桥、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浏览:518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7/2 19:12:3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佚名岳钟琪(收藏于2003/8/23 15:14:36
忻平年羹尧缘何被赐死?(收藏于2003/8/23 15:13:28
佚名皇八子胤禩(收藏于2003/8/23 14:55:00
佚名“雍正夺嫡”案与胤禵(收藏于2003/8/23 14:52:45
金子雍正帝二三事(收藏于2003/8/22 22:10:04
吉祥满族清代将军(收藏于2003/8/19 20:37:06
吉祥满族清代格格称为(收藏于2003/8/19 20:36:13
旗人居清代职官品级简表(收藏于2003/8/19 20:34:40
世宗雍正诗词摘抄(收藏于2003/8/12 16:13:39
世宗雍正元年和雍正二年的祭文(收藏于2003/8/9 4:38:5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佚名皇八子胤禩(访问5919次)
世宗雍正诗词摘抄(访问5751次)
正白旗下臣西林觉罗玉晓泰陵简介(访问5184次)
佚名岳钟琪(访问3255次)
吉祥满族清代将军(访问2823次)
清史稿世宗本纪(访问2310次)
佚名“雍正夺嫡”案与胤禵(访问2307次)
忻平年羹尧缘何被赐死?(访问2294次)
世宗雍正元年和雍正二年的祭文(访问2238次)
吉祥满族清代格格称为(访问222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10/16 23:50:25
留名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12/24 15:31:23
岳建平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5/13 21:03:0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3/20 17:07:3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