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网同名馆__老舍纪念网
文革纪念园网同名馆
2705号馆文选__学术探讨

沉重的穿越

孙郁

  在大学读书时,看到赵园的《艰难的选择》,曾被深深地震动过
  。她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把握,是很有特点的。那种忧患
  感和文中时常流露出的苦涩的自我意识,至今想来,仍使人心神为之
  一动。我想,在中青年学者中,像她那样富有诗人气质、带有沉郁的
  直觉特点的研究人员,是不多见的。她的这种非学院化的研究个性,
  对后来的一些青年学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近几日阅读她的新著《北京:城与人》,越发使我感到她的学术
  个性的魅力。《北京:城与人》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与方式,似乎与以
  往的赵园精神有着不小的差别。它已由内心的冲动、焦虑,转向一种
  沉静和肃穆的审美观照。她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北京生活方式、文
  化风貌的细腻、独到的发现,可以看到她不衰竭的理论功力。但是,
  如果把她的这种选择的转换,看成价值尺度的更迭,那显然是一种误
  解。在这部描述城与人关系的论著里,何尝不会感到她已有的那种探
  索的孤独!与那些沉醉于京都文化的“绅士气”文人相比,赵园的《
  北京:城与人》是沉重的。
  我在她那细致、冷峻的笔触里,感受到了这种沉重。关于北京的
  文化情趣,可以找出许多说不完的话题。赵园大约不喜欢名士化的情
  趣,面对北京这个极富诱力的文化都城,她选择的是另外一种角度:
  “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这多少带有寻找中国知识者“心灵
  史”的一种意味吧。她好像没有完全摆脱中国知识者的那种自审意识
  ,在理解对象世界时,时常把自我的困惑与自信,传染给读者。但赵
  园在这里还是尽力节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客观地审视客体。这使全书
  散发着较浓的文化学的气息。她的审美意识,较之过去更成熟和深沉
  了。
  北京确实是一座颇有诱力的城市。元、明、清以来,各民族的文
  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产生了特殊的文化模式。和古都西安相比,北
  京既有浑厚、典雅的气派,又充盈着宏阔的威严,颇有“胡气”的风
  韵。清末与五四前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畸形的社会形态,使这儿的
  文化变得特别起来。五四以来的作家对古都风情的描摹,记录了这一
  历史过程。赵园清楚地把握住了这一文化特征,对古城的世态、人情
  是较熟悉的。但赵园所关心的,并不仅仅是北京的礼仪文明、人文景
  观,而恰恰主要是作家作品中表现的人与城的复杂联系。在人与城多
  种形式的关联里,可以看出更深层的文化情结。国民的心理状态、行
  为方式等,都在这里被外化出来了。
  吸引赵园的,首先是描写北京生活的小说中的那种地域性特征,
  和内在的文化品味。她在“京味”小说里,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
  内容。我感到她对“京味”小说的把握是有分寸的。她说:“‘京味
  ’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
  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对于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赵园在北京
  文化与北京人之间,发现了这座古城“内在于人生”的那种格调。由
  作家创作态度、风格设计,推导并发掘“京味”内在的风韵,不失为
  一条好的研究途径。作者对老舍很有兴趣,她在老舍为代表的“京味
  ”小说那里,发现了京城文人独有的风格特点。比如对京城人的“理
  性态度”、“自足心态”、“非激情状态”、“介于雅俗之间的平民
  趣味”、“幽默”等问题的总结,可以说是对“京味”小说最好的注
  解。从文学形象折射的情感逻辑方式,寻找北京的市情风貌,赵园是
  下了苦功夫的。她以良好的悟性,捕捉到了“京味”小说所涵盖的文
  化哲学,使我们对“京味”小说某些零散的印象,排列组合成一个有
  序的系统。我觉得,作者对北京人的情趣和精神模式的概括是准确的
  。例如,她说:“老舍是太成熟的人,太成熟的中国人,太多经验,
  以至抑制了感觉,抑制了恣肆的想象和热情”。刘心武笔下的胡同,
  汪曾祺的淡泊有味的文化神态,陈建功对京城人“找乐”的审视,在
  赵园看来,构成了“京味”小说多样化而又神情相近的总体风格。这
  里既有老舍式的“由经验、世故而来的宽容钝化了痛感”,又有古代
  文人那种“萧疏澹远”的精神。从这些作家以文学面与城市联系的方
  式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人与现象界的某种奇妙的沟通吧。
  “京味”小说纯净优雅的美学风格,是北京特定文化的产物。由
  “京味”小说推及到北京文化,对作者是件饶有兴致的课题。正如作
  者所说,导致京味小说的原因一方面是清末“贵族社会带有颓靡色彩
  的享乐气氛造成了文化的某种畸型繁荣”,另一方面是清朝覆灭后,
  “宫廷艺术、贵族文化大量流入民间”,加之“满汉文化的融合”,
  北京人在多元文化的包容下,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将世俗生活审
  美化了。“小情趣寄寓朴素温暖的生活感情”,这是北京人精神乐天
  的一面。赵园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是很有深度的,她在对家庭文化、商
  业文化、建筑文化以及人对痛苦与享乐的态度的分析里,看到了中国
  人身上潜在的、某种原型的东西。作者以自己的敏锐的嗅觉,体味到
  古都颇有代表性的文化风韵。北京文化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又隐
  藏着国民精神某种畸形的东西。长久以来儒、道、释模式禁锢下的国
  民文化性格,在北京人身上的表现是典型的。胡同中的人生之梦虽然
  带有祥和之气,但在那些个性萎顿、精神封闭的自我满足里,你会感
  到,这种过于节制的、人工化的世俗生活,把人的强烈的创造欲和生
  命意志,统统弱化了。难怪老舍在对北京风情进行有滋有味的审美打
  量时,时常表现出对市民的某种忧虑。赵园将此理解为“理性与情感
  的剥离”。北京传统文化给人带来的兴奋与失望,不能不说具有悲剧
  的意味。
  但北京人的这种生活的艺术化,并不单纯地显现着一种优雅与平
  和。在那些持重、圆熟、非冲动的生活情境里,的确有着更深刻的人
  生体验。赵园在“京味”小说中的棋迷、戏迷、遛鸟者的自我行为里
  ,也看到了其中的郑重与人性的深。这种熟透了的文明,体现着人在
  自我限制中的适应性与自塑性。这使人想起中国的微雕和艺人的绝活
  。北京文化中的那种小玩艺中的奥秘,实际上正是人的精神的对象化
  的一种表现。这里不乏智慧与创造、悟性与体验。特别是在北京的方
  言文化里,你会感到,北京人实在是太有艺术情趣的。在声音意象与
  说的艺术里,融汇了多少精巧、细致、富有声象特质的美的东西。北
  京人在有限之中,创造了无限,于平凡中体悟博大,从宁静里拥有永
  恒,这不能不说是“京味”的魅力所在。
  北京文化精神的这一矛盾的特点,对当代知识者来说,是有很高
  的认识价值的。中国国民的弱点与执着的生命力,在这里表现得极为
  完备。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文艺的更新是困难的。在经历
  了时光的磨砺后,人们越发感到超越这种文化品味的必要性。因为前
  工业社会所留下的中世纪式的封闭的艺术格调,与活的、充满生命强
  力的人生状态是格格不入的。成熟就是衰落的开始,国民性的改造与
  文化的更新,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仍是多么艰难的任务。赵园深深地
  意识到了这一点。从她的怅然、悲慨的叙述里,我看到了这种忧患。
  把北京城作为一个文化标本,来研究中国人的精神走向,对人的
  启示恐怕要超过本书题目自身。从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关联中,寻找
  人的意义,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赵园把本书写作意图归结为“搜索
  城与人的关系的文学表达式”,是很聪明的作法。因为这一方面避免
  了某种空泛的宏观大论,将文化问题具体化了;另一方面,找到了适
  合她个性特点的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必须加以限制,限制意味着具体
  化。可惜目前这种书还太少了。城与人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体
  现了现代社会人的某种本质的东西。与乡土社会的文化形态不同,城
  市文明更清晰地跳动着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脉息。三十年代的上海
  与北京的不同风格,再典型不过地记下了中国现代文化史的足迹。赵
  园对北京的考察,或许是出于对现当代文化结构与人的心理结构深层
  体味的需要吧。实际上,从城与人的关系的文学表达式中,可以挖掘
  出更多的东西。限于资料和兴趣,赵园对北京生活的政治意识,和新
  派青年的现代式的心态,注意的还不够。不过,在限定的范围中,作
  者还是提供了许多有启示的观点。寻找城与人的对应性,也就是对意
  义与价值的寻找,和对人自身潜能的认识。赵园在后记中写道:
   
  对于北京文化的兴趣,也仍然是由专业勾起的。清末民初的历史
  ,北京特有的文化氛围,是“五四”一代人活动的时空条件。这条件
  中的有些方面却久被忽略了。我期待着由近代以来北京的文化变迁,
  北京学界的自身传统,去试着接近那一代人,说明为他们塑形的更具
  体的人文条件。我想,为了这个,包括北京胡同在内的北京的每一角
  隅都是值得细细搜索的。在上述可以堂皇言之的“缘起”之外,纯属
  个人的冲动,是探寻陌生,甚至寻求阻难,寻求对于思维能力、知识
  修养的挑战。北京,北京文化是这样的挑战。对此,我在刚刚开始进
  入本书课题时就已感觉到了。
   
  不管作者写作时充满了怎样的艰辛与困惑,从《北京:城与人》
  中,我们还是高兴地感受到作者在顽强地接近“斯芬克斯之谜”的努
  力。本书最有份量的地方,正是表现在“我在哪里”这一现代人文主
  义主题的独到的把握上。
  不能不佩服作者对北京文化与北京人的领悟。在对北京人的“礼
  仪文明”、“理性态度”、“散淡人情”、“旗人现象”等方面的考
  察里,她的目光是深沉、尖锐的。赵园习惯于对苍凉人生的体验,很
  少稚气的理想主义。她的文章单刀直入,没有迂回婉转的踌躇。她往
  往直观地抓住事物外在的特征,将其形态形象地概括出来。比之周作
  人、汪曾祺等人,赵园的笔锋更多的还是含着冷静的反省。即使面对
  最精湛的艺术样式,你仍然无法寻到沉缅于世俗文化的那种价值趋向
  。这与以往人们谈到京派艺术时的那种津津乐道之情相比,的确是太
  严肃了。赵园似乎一直保持着对现象界的某种警惕,在对文学以及文
  化现象的梳理、分析时,常常带有感情凝重的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意
  识不是建立在对理论的形而上的演绎上的,而是深深地植根在自己的
  体味之中。凭着女性缜密、精灵的触觉,她在琐碎的、司空见惯的艺
  术细节中,总能把握住常人忽略的东西。在这部专著里,我感受到了
  她来自内心深处的那种冷气和热力。选择这个颇有文化学意味的选题
  ,对她的确是一个挑战。这种近于古玩式的品评赏析,与她内心的孤
  苦和冷酷的清醒,有着怎样的反差!我感到《北京:城与人》交织着
  她内心某种不和谐的颤音,在文化眷恋与文化批判之间,她的心在惶
  悚不安地飘泊着。传统文化的引力是巨大的,多少文人未能抵住它的
  诱惑。当人们返顾过去审视尘迹的时候,会不会因依恋而停住脚步?
  赵园深味历史轮回的可怕,她急速地穿过历史的旧路,好像走得很累
  ,丝毫没有停下歇息的轻松。在对北京文化的反刍里,她始终被复杂
  的情感折磨着。在这里,仍可以找到她在《艰难的选择》中所表露出
  的情绪,它不断纠缠着我们的作者,以至使全书蒙上了郁闷之情。这
  使我想起闻一多从创作转向古文化研究时那种心境。当他从激情冲动
  的状态转向平静、单调的沉思时,内心何尝不想踏破这种平静!鲁迅
  当年钞古碑的苦寂,难道不也是内心角斗的外露么?写北京,写文化
  学色彩很浓的文章,大概也隐含着赵园的一种苦衷吧?一杯苦酒喝下
  去,是痛苦的,但却换来了一种清醒、一种自慰。赵园的这种尝试,
  是值得的。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日于蒲黄榆
   
  (《北京:城与人》,赵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版
  ,5.40元)
 浏览:71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1/3/24 13:28:1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子善团圆——月上柳梢(收藏于2007/2/23 18:26:51
朱玉东2006年第四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聊城大学举行(收藏于2006/7/13 15:23:34
谢薇 沈迪为老舍立碑第一人 许林邨先生辞世(收藏于2005/11/6 7:16:07
户部尚书如果我是老舍,我不会自杀,我可能活得比李敖还来劲(收藏于2005/10/12 0:05:07
土豆1983讣告——致老舍(收藏于2005/10/12 0:03:48
傅光明口述史VS.老舍差点获诺奖(收藏于2005/9/9 13:50:03
孙洁老舍靠什么赢得读者(收藏于2005/8/24 22:05:23
不详“为抗战尽全力———老舍”展览近日启动(收藏于2005/8/24 22:01:30
于立霄老舍夫妇合葬八宝山公墓,血衣残片放入骨灰盒(收藏于2005/8/24 21:52:43
何阳端午忆老舍(收藏于2005/6/15 14:16:0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曾广灿老舍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访问19953次)
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访问12479次)
lan寻找老舍 感受老舍 阅读老舍 纪念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故居有感(访问12458次)
谢泳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现象之剖析(访问11742次)
徐然女儿心目中的杨沫(访问10797次)
侯文正一定要细辨真伪——《关于老舍之死,我一直蒙受不白之冤》的重要补充(访问9344次)
袁良骏讽刺杰作《猫城记》(访问8418次)
樊骏《老舍名作欣赏》前言(访问7836次)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世纪彷徨:老舍论·附录:老舍研究书目(按出版时序排列)(访问6662次)
孙洁老舍研究中文出版物知见目录(1960年7月—2004年4月)(访问611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0:36: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11 15:24:5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1:31:2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7 11:30: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0/22 10:54:4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网同名馆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