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网同名馆__老舍纪念网
文革纪念园网同名馆
2705号馆文选__生死反思

读《辣味集》

黄裳

  舒展同志寄来了他的杂文集稿子,使我有先睹为快的机会,在我
  ,是感到光荣和高兴的。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触作者的文字,过去断
  续地读过一些,但零零碎碎,没有完整的印象,对作者生活经历的一
  无所知,也增加了理解的窒碍。通过结集,这些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很
  好的解决。一个作者,特别是杂文作者,经过一段时间,将积累下来
  的作品编定成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从这样编定的文集中,有
  时是可以看出时代的眉目来的,而这正是杂文的一种重要功能。当年
  鲁迅先生所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近来在书店架上也偶然可以发现新刊
  的杂文集,但种数少,本子薄,印数低,不能自成一军,和小说比起
  来,连附庸的资格也够不上,觉得很不正常。因此对新杂文集的出版
  ,不能不感到高兴。
  因为自己有时也写一点这样的文字,所以在读稿时就特别感到有
  兴味。有些经验和感慨,也几乎是共同的。这就不只增添了亲切感,
  还会引起许多联想,也从而发现了不少值得佩服、学习的所在。譬如
  ,作者在《后记》里谈到他写杂文所遇到的种种阻力,恐怕是所有杂
  文作者都曾多多少少有过的经验,但面对同样的困难、阻力,作者作
  出的反应却很不一般。选题的敏锐、准确,解剖的不留情面,感慨的
  沉痛、激越,这些都是检验杂文作品的重要方面,而在这些方面,作
  者都表现了不同一般的对人民事业可贵的勇敢与忠诚。
  看看作者的选题,有时会觉得面熟。这就是说,自己也曾有过相
  近的感触,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抓紧思索、写下,最后放弃了。
  这就不能一概归之于疏懒。象“调开就了事了吗”这样的问题,我就
  曾常常想到,总觉得使不够格或很不够格的干部走马换将、易地作官
  ,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或简直不能称之为一种方法。过去
  北方穿开裆裤的小孩常常随便蹲在地上大便,大人站在一旁看着,不
  住地说,“挪个窝”。这是为了提醒孩子注意保持屁股的干净,却完
  全不想到地面清洁的办法。挪了许多“窝”,其实不过是到处拆滥污
  而已。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这办法是通行的,没有谁觉得不合适
  。“挪窝”的地方是胡同里或大街上,不是自己或随便谁的家门口,
  因此没有谁站出来说一句话。
  诸如此类的现象,今天已经看不见了,这是社会大大进步了的结
  果。不过细想一下,几乎是同样的思想方法不但并未绝迹,有时还表
  现得特别触目惊心,大家也同样熟视无睹,不以为异。比较起来,打
  扫街面上的清洁卫生容易,清理人们头脑里的污泥浊水难,在这里是
  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象这样的问题,我就没有能进一步思索、解剖
  ,知难而退了。因此读了舒展同志的文章,不能不感到惭愧。
  在《后记》里作者一开头就谈到笑和艺术的笑。这就多少牵涉到
  杂文的表现形式与风格。
  回忆自己的被指摘为爱说俏皮话,实在也不自今日始。其最为严
  峻难忘的经历发生在二十六年以前,一次决定我的政治生命的关键时
  刻。一位领导,也是十年前一起战斗过来的老上级找我去作定案前的
  最后谈话。一个时期以来,他的脸色一直象冰块一样,但这天却来得
  意外的温和,还迸出了难得的微笑,说话的音调也分外柔婉。他问我
  对自己的“罪行”与“错误”考虑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
  。回忆当时自己的精神状态,大约可以概括之为“迷惘但尚未胡涂”
  。一切看起来好象是作戏,这样的疑团,当时好象已有极初步的领悟
  ,但这是不好说也说不清的。无可奈何,只有笑。这时老领导脸上的
  笑容收去了。上帝作证,收掉了笑容,他的脸看起来倒还舒服一些。
  “怎么,你还笑!”
  “你这笑是什么意思?”
  怎么回答呢,几经踌躇,没有法,只得迸出一句带有自我谴责意
  味的解释,“我这是强颜欢笑。”
  谈话到此为止。不久我就得到了理所当然的破格殊遇。事后我曾
  想过,这回答怕是真的不合适,难怪老领导说我嘻皮笑脸,不肯认罪
  服罪。但怎样的回答才是合适的呢?终于想不出,因之后来也一直无
  从悔起。
  喜欢说笑话,说俏皮话,看来大概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痼疾。但习
  惯了,改不了,也不想改。这是一种坏脾气,恶性发展下去,是会弄
  到玩世不恭的地步的吧,但幸而并不如此。
  不久以前在巴金同志家里谈天,说起刊物上披露的老舍生命结束
  的一些事情。据说,悲剧发生在老舍被折磨凌辱之后送进派出所第二
  天的清晨,老舍因为想不通为什么要受到如此的对待,竟被人民的公
  安机关所收容,才终于陷入了绝望。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老舍当时的真
  实思想,只是觉得不好理解,就说,“换了我就出不了这种事。”巴
  金听了喝道,“你吹牛!”他的声音低沉而严厉,这是少见的。平常
  谈天,他有时也喜欢“抬扛”,常常说一些打趣的话把我的意见一一
  驳回去,但这次的情形却有些不同。过了一会,他才缓缓地说,“也
  许你的经验比老舍多。”
  这是事实。老舍从未有过这一类的经验,他一直是人们公认的人
  民艺术家,所以一碰上“十年动乱”最初的风暴就被摧毁了。他在情
  感上缺乏准备,缺乏锻炼。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老舍是个很有风
  趣的人,还写过一些“幽默”的作品,但在本质上他是个典型爱国的
  传统正直知识分子,他认真,对人对已都十分认真,因此一碰上翻戏
  党作戏就手足无措了。
  最近报纸上在谈“尸谏”的问题。起因是有些人受不住社会上恶
  势力的压迫、欺凌,又遭到官僚主义者的冷落,两面夹攻,走投无路
  ,就用轻生的办法表示绝望后的抗议。杂文家林放指出这方法是不可
  取的,但也有些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实这个问题鲁迅先生早就说得很
  清楚了。鲁迅不赞成“请愿”,不赞成赤膊上阵,都是说的应该采取
  更有效、对人民更为有利的方法来进行斗争。他不主张把一个战士的
  生命看得过轻,把热血白白地洒掉。这是经历了长期痛苦的经验以后
  得出的结论。“尸谏”是封建社会流行的无告者最后的抗议手段。通
  常只指向皇帝上估计难以接受的条陈时一种悲壮的附加手段(此外还有
  “骂贼而亡”的一类,那性质就大不一样)。而更为大量的则发生在社
  会底层的弱者中间,只因他们没有留下书面的宣言,所以几乎全部被
  湮没了。论理,在已经改变了旧的社会制度的今天,“尸谏”的悲剧
  应该从此绝迹,但在十年动乱中又意外地大量出现了,老舍的悲剧不
  过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尸谏”是走投无路的结果。但这已不是今天的现实。现在展现
  在人们面前的道路是明确的、广阔的;虽然不是一乎如坻的,也不是
  没有曲折没有艰难险阻的。但全国人民用双手开辟出来的崭新的道路
  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挡得了的,人们的责任是排除一切干扰,使路畅通
  。
  林放分析了出现“尸谏”的原因,他得出的结论是,
  “廖案的‘血的教训’是什么?一是官僚主义能杀人;二是用自
  杀的方式抗议官僚主义是不值得的。”
  这些话说得好。林放的结论其实并非个人的发现,只要是头脑清
  楚没有色盲的人大抵都会达到同样的认识,只是他干脆地说了出来却
  是不容易的。指出这样一个简单的、明若观火的事实,多少年来,人
  们曾经为之付出了多少“不值得”的代价,用不着多说了;就在不久
  以前,能不能对官僚主义进行批判,在有的地方还是个激烈争论的题
  目。有一种意见硬是把我们的党和政府作官僚主义的代表,而且把这
  看做是无法改变的。有谁指出了确实存在的官僚主义的某些现象,就
  被指为对党和政府的污蔑攻击。他们使用的依旧是用了二三十年的陈
  年武器,难怪如此得心应手,看来是要使官僚主义得到保护,永世长
  存的。只是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有关评论之后,声讨的声调才暂时
  沉寂下去。从这简单的事实可以看出,要走出一条前进的路来是多么
  艰难,有时是不免要付出血的代价的,但这不应该是“尸谏”。说它
  “不值得”,意思当然不错,但好象还不够完整,我想主要还是这办
  法的无效与不明智。死个把人是吓不退官僚主义者的,相反,只会引
  起他们的暗笑。正义只能靠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来伸张。
  杂文的发展,大体也走着类似的道路。杂文作者的精神状态、工
  作作风、文字风格……也无一不带有一位一往直前的行路人的特征。
  幽默感是可贵的。有时候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站在更超脱
  的位置上来观察别人和自己的行动,有着神奇的效果,就象我们常说
  的“灵魂出窍”一般。回忆十多年前自己站在几千人的大会场的主席
  台上接受“批斗”时,就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台上坐着一排表情严肃
  、散发着逼人“革命气”的“法官”,台前站着声嘶力竭、手舞足蹈
  、宣读精心结撰的檄文的批判者。弯着腰低着头只能看到台下黑压压
  的一大片,和不时象涨潮似的举起的如林的手臂。这时,伴随着震耳
  的噪音,虽然弯着腰不方便,也起劲地跟着举手,呼喊打倒自己的口
  号,一切十分自然。我实在不愿意破坏这完整的和谐。这时,仿佛自
  己已经飞登楼上的包厢,成为一名快乐的观众,并满意地发现,不只
  是自己,几千人全是出色的演员。也许禁不住要发出会心的微笑,因
  为弯着腰,也不必担心给旁人发现。
  这实在是一种特殊的经验,也是极有效的宣传教育手段,一下子
  就使人们彻底看清了事物的本质。
  那天被叫了来坐在台下参加大会的妻后来告诉我,她本来十分担
  心我将受不起这样的风浪,但在散会以后,看见我站在窗口大口地吃
  着粉蒸肉时,就放心了,断定我大概不会出什么意外。是的,她的观
  察与判断是正确的。
  今天,我不能不为自己也为人们摆脱了“强颜欢笑”的尴尬可悲
  境地而感到非常的愉快。只要有说俏皮话的机会,还是不大肯放过。
  应该笑的时候,就让我们放声地笑吧。不过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可落
  入油滑、无聊的陷阱。
  幽默感也真的有点象盔甲,可以保护一个人免于肉体精神上的伤
  害吧。我相信这大概是事实。幽默感不只作为一种风格的特征出现在
  作者的文字中,它的昂扬、向上、乐观的一切内在的东西同时也规定
  了文字和人的风格。
  《教子篇》是作者停笔多年后写的第一篇杂文,文章提出的是严
  峻的社会问题,说明作者选题锐敏、准确的特点。但这不是说只有关
  系到世道人心的社会大问题才能使杂文获得必然的深刻性。读鲁迅前
  期的杂文,无论是《坟》里的大篇还是《热风》里的短札,都无例外
  地使人感到非凡的深刻性。时间过去了五六十年,依旧新鲜有力,到
  今天还保持着现实意义。这是先生多年来对社会问题反复思考探索积
  累下
   
  手动用了“库存”。发为文章,自然是内容丰富,概括性强、开掘深
  广。先生后期的杂文多取材于具体事例,较少写(不是没有)概括性强的
  大篇了,但也并无就事论事、浅尝辄止之病,依旧处处显示着无比的
  深刻性。我想这不只是原有的“库存”在起着作用,他的一刻也没有
  放松探索的习惯,已经成为先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任何里
  巷逸闻、身边琐事,在他看来就都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流动的而非
  停滞的;是局部的,但是与全局联系在一起的局部。因此无论他选取
  怎样的角度,看到的总是生动深刻的全局性的东西。
  在有的人看来,杂文的写作是轻松、容易的,可以一挥而就的,
  这当然不是事实。有人把写好杂文的关键看作一个技巧问题,努力追
  求形式的推敲、锤炼,希望从这条路达到与前辈风格的一致;有的罗
  列旧文,比附近事,往往湮没在陈言之中,泯灭了仅有的一点自己的
  意见;至于钻了进去,跳不出来,被死人牵着鼻子唱起古怪的陈年旧
  调的也不是没有。这当然不是说,可以完全忽视技巧。杂文是需要有
  一些文采的,也应该传布一点知识,这同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陆
  放翁说,“功夫在诗外”,写杂文怕也不是例外。这杂文以外的功夫
  说来说去只能是对现实不懈的关心、观察、研究、探索,而其唯一的
  动力也只能是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人民的深挚的爱情。
  杂文的兴旺与丰收的前提是新作者的大批涌现,而浩浩荡荡向现
  代化进军的宏大队伍则是产生杂文家的唯一源泉。舒展同志的杂文集
  在一些重要方面可以为当代的杂文作者以及未来的新人提供有益的参
  考。经历未必尽同,经验也无必要一致,但我们都是走在同一条前进
  的大道上,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的胜利是必然的,杂文的兴旺发
  达也将是必然的。
   
  一九八四、七、六
   
  (《辣味集》,舒展作,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浏览:98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1/3/24 13:25:1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子善团圆——月上柳梢(收藏于2007/2/23 18:26:51
朱玉东2006年第四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聊城大学举行(收藏于2006/7/13 15:23:34
谢薇 沈迪为老舍立碑第一人 许林邨先生辞世(收藏于2005/11/6 7:16:07
户部尚书如果我是老舍,我不会自杀,我可能活得比李敖还来劲(收藏于2005/10/12 0:05:07
土豆1983讣告——致老舍(收藏于2005/10/12 0:03:48
傅光明口述史VS.老舍差点获诺奖(收藏于2005/9/9 13:50:03
孙洁老舍靠什么赢得读者(收藏于2005/8/24 22:05:23
不详“为抗战尽全力———老舍”展览近日启动(收藏于2005/8/24 22:01:30
于立霄老舍夫妇合葬八宝山公墓,血衣残片放入骨灰盒(收藏于2005/8/24 21:52:43
何阳端午忆老舍(收藏于2005/6/15 14:16:0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曾广灿老舍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访问18678次)
lan寻找老舍 感受老舍 阅读老舍 纪念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故居有感(访问12209次)
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访问11527次)
谢泳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现象之剖析(访问11243次)
徐然女儿心目中的杨沫(访问10618次)
侯文正一定要细辨真伪——《关于老舍之死,我一直蒙受不白之冤》的重要补充(访问8845次)
袁良骏讽刺杰作《猫城记》(访问8088次)
樊骏《老舍名作欣赏》前言(访问7722次)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世纪彷徨:老舍论·附录:老舍研究书目(按出版时序排列)(访问6530次)
孙洁老舍研究中文出版物知见目录(1960年7月—2004年4月)(访问561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0:36: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11 15:24:5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1:31:2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7 11:30: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0/22 10:54:4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网同名馆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