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号馆文选__历史杂评 |
|
胡玫实在是一个须眉气十足的女导演,跟李少红张扬的女人味相比,胡玫的女性面目不仅很模糊,甚至有点矫枉过正,看《雍正王朝》就可以看出,不仅没女主角(那个乔引娣实在不算,她的作用主要在于透过一个敌对者的眼睛去发现雍正的英明绝伦),而且里面的女演员大多不那么符合现下漂亮女人的标准(呵呵,我并不认为胡玫是故意选几个不太漂亮的女演员)。但是汉武帝一生中的女人太多了,估计想躲都躲不开,所以这对铁血女导演胡玫来说是一个挑战。至于汉武帝的男宠部分,估计还是会写,只是是否会像《大明宫词》那样来表现就不得而知了,看大明宫词是比较容易让女权主义者得意的,里面的男人都太惨了,甚至里面最大胆的反抗者张易之(记不太清楚名字了,就是赵文瑄二世那个),也是用了一种另类的手段来反抗。汉朝皇帝的同性恋实在是太奇怪的一个现象了,更奇怪的是史家居然毫不避讳,一来也许是因为汉朝史家真的是秉笔写千秋、所以就实话实说了,二来也许是因为汉朝风气实在开放,妇女改嫁和同性相恋看起来都是比较流行的社会现象。
卫媪这个老太太实在是有点神奇,几个女儿、儿子都不同父,所以有小说家就自由发挥了,说她是个大美人、引来无数狂蜂浪蝶,留下一堆私生子,卫青还算运气好的,至少还知道自己老爹是谁。霍去病的娘卫少儿是另一个四凤,跟卫媪同样的命运,卫子夫本来也极其有可能走向同样的生活之路,可是命运之神突然对她微笑了,由此带动了卫氏一族的鸡犬升天。卫媪的另一个神奇之处在于,虽然出身低贱,但她教育子女的方法应该还是很独到的,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外戚中,大概只有卫氏外戚不仅没有为害朝纲、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好人无好报,卫家最后全族覆灭了。 卫青最英明之处大概就在于,他成年后选择了回平阳公主家为奴,而不是呆在身为小吏的亲生父亲家过不咸不淡的日子。一般人不会做如此选择,因为为奴就意味着自己子子孙孙都将是奴隶,但是,卫青显然认为,宁为富家奴、不作贫家子,呆在大都市里,即便是做一个都市里最下等的保安,也强过在小地方混日子,其胆识由此可见一斑。注意这是在卫子夫入宫之前,卫青当时肯定没有预见到以后的道路会比他预想的更宽敞。 但是卫家的运气实在太壮,即便卫青当初不入公主府,估计他的好运道也跑不掉,例如霍光。霍去病老爹霍仲孺在惹出麻烦后一跑了之,自己又跑回山西老家结婚生子去了,生了个霍光,他大概也是做梦都没想到自己那个私生子居然后来会如此风光。霍去病的这段身世也足够小说家乱编一气了,反正霍去病好像对他这个不负责任的老爹既不仇恨、也不像一般私生子那样急于寻根(可参照孟星魂的案例),呵呵,周围有将军舅舅、皇帝姨父,他大概也不缺什么,只是在漠北大战时路过平阳,捎带手的让手下人把霍仲孺给找了出来,后来就把异母弟霍光给带回了长安。霍光成为了卫氏家族最大的受益者,不仅免于卫氏族灭的惨祸,还很滋润地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如果他野心稍微大点,霍光都有足够实力自立为皇帝了。不过,他对卫家的报答也够意思了,在汉武帝的儿子刘弗陵死后,硬把继立为新君的汉武帝另一个儿子拉下马(理由是汉武帝这个儿子太不争气 ,估计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在宫中胡作非为的时候、霍光正乐不可支地拿着望远镜看笑话呢),然后扶持汉宣帝(卫皇后的孙子)上了台,不过霍家跟汉宣帝后来又演出了另一幕恩怨情仇,汉宣帝对霍光的感情如此复杂、纠结,在挂上凌烟阁的功臣图像中,他挂了霍光,却没有写明霍光的名字,仅以霍氏二字名之,实在令人叹惋。 至于卫青跟平阳公主的这段奇特因缘中,我比较好奇的是卫青当时自己的夫人怎么处理了,这个夫人给卫青生了三个儿子,如果公主要下嫁卫青,这位原配夫人又该如何自处。又有小说家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处理意见,即卫青当时刚刚丧妇,这样卫青和平阳公主这一对鳏夫寡妇才能走到一起,^_^。至于两个人的年龄问题,应该两人差不了多大,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卫子夫是卫青的姐姐,这么算起来,平阳公主肯定比卫青要大几岁,不过汉朝民风开放,女子大几岁大概也不碍事。反正呢,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娶你姐姐,你再娶我姐姐,亲上加亲,好啊。 至于后世对卫青的评价,呵呵,文似看山不喜平,对历史人物也如此,岳飞之所以那么得人爱戴、不就因为他实在死得冤吗。霍去病是死得太年轻了,所以也不由得引人感叹。李广那么得一帮文人青睐,主要原因也是他命运坎坷,看看给他写过赞美诗的这些人:李白、杜甫、王维,谁不是生活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都曾经被皇亲国戚挤兑得无处容身,所以大家都喜欢用李广事来抒自己胸臆了,李陵成为自古汉奸的最佳辩护人,也实在非李陵本人所愿。就这些人自己而言,岳飞会说:我宁愿不做这千古民族英雄,让我直捣黄龙吧,再不济,让我解甲归田也好过被人冤杀;霍去病会说:我真的好想再活20年(不求几百年了、那不现实),也过几天有儿有女有滋有味的生活(石光荣语),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躺在冰冷的坟墓里,不甘心啊;李广和李陵更不用说了,最惨的是李陵,一个人在苦寒之地熬了将近20年才死去,这么多年,他是否都在想:如果我早知道……(忘记祥林嫂的那句习惯用语了)。只有卫青可以安安心心地在临死前作如下结案陈词:虽然我的故事不那么催人泪下、引人遐思,但是人的一生就应该像我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仿保尔.柯察金的陈述,请大家自由发挥)。 另:漠北大战时的粮草,应该卫青军团也有份(小舅子也是人啊,汉武帝那时候还不至于恶劣到后来那样只见新人笑),而霍去病军团是否用上了那么夸张的补给线还是个疑问,因为霍去病当时大肆用轻骑追杀左贤王部,估计是没时间等候辎重物资的,在霍去病的战功中多次提到他善于取食于敌,可是匈奴是野蛮人、茹毛饮血兼吃生肉(蒙古铁骑也是这样解决肚子问题的),霍少虽然能填饱肚子、毛病却是落下了,所以他后来很快就病死了,也许跟这个不无关系。 另:陈老总的那次孟良崮战役征发了大量的山东民夫,我家夫人的爷爷就是这样给征发的,我当时听说这件光荣家史时,颇为鼓舞,正想多挖掘点支前的猛料,夫人一翻白眼:你以为都是志愿前去的,我的嘴给惊讶成了O型,夫人再白我一眼: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想来就来想去就去。这位山东老大爷支前的时候因大冬天推小车过江而落下了病根,回来后不久就吐血而逝了,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连立功受奖的机会都不会有。李广李陵冤,平头小百姓其实更冤。 呵呵,笑谈中。 |
原文 发表于放开历史的视界 浏览:286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