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5号馆文选__影视戏剧 |
|
剧院外围理想结构
有时,回顾戏剧历史我不由感叹。在文化生活单调的欧洲中世纪,人民看戏的热情高过如今球迷和追星歌迷。文字记录:“中古时代城市里演戏是一件万人空巷的盛事。地方官告示各商店关门停业,一切有噪音的工作全部停止,家家户户都锁了门,街上一片静悄悄,只有巡哨来回巡逻着——所有的人都到公共场所看戏去了。”生在那样的观众时代干戏太幸运了!能活在曾经的京剧观众时代也行啊。小时候我常看京剧,看旦角化装,看武生背上插的大旗,看热闹的开打,其余都看不懂,就扭头看观众,看人们赞赏唱腔身段的微醉神情。理想的戏剧观众不是栽在电视前的一棵菜。至少要懂一点点念、唱、作、打,才能体会演员每一招手艺来得多不易。还没说调度、灯光、化装、音响。看戏,是高度灵敏全方位的积极参与的行为,我胆敢说,作一个理想的普通戏剧观众,要比对球迷和歌迷的要求更高! 戏曲死亡着。戏剧也死亡着。叹息天下无处不在。50年来戏剧(在美国包括电影)受到电视的巨大挑战。但是,一切也许并非这么凄惨?如果我们继续把目光放大,把对舞台的定义和想象扩大,就把戏剧扩大到电视表演和写作。为中国专业作家不耻的电视连续剧,实在是古典戏剧方式的,可以看做连台本戏。无论读英国莎士比亚,读法国马里敖,还是读中国关汉卿、李渔、汤显祖,读古典戏剧全台词本时我都会受到这样的鼓舞。演员在电视连续剧中的表演,要比2小时完成电影里连续性更长,而中国电视导演尤其不易,得把20集一次全都拍完,在长度和立体观察上,显然挑战着导演总体把握驾驭的脑力和体能。当然这是就最好的可能与自我要求来说的。狗屁“演员”和“导演”多了去了。不过,中世纪街头闹剧可能也就是那么回事,观众是不较真的。 戏剧着失去新生代的替补观众。宠爱《铁泰尼克号》男星里奥纳多的,可能不知道谁是罗米欧,一位歌星?一种新款汽车?我们这一代又比他们深到哪儿去呢?大量的世界经典戏剧,因为文化距离的缘故,因为生命体验的不同,早已存在着,但我们无以深入欣赏。戏剧这种人类文化创造形式有着它的区域性。观察纽约、伦敦、巴黎和我居住的地方,观察我一直预订全年戏票的地方剧团,都有相对固定的地方观众群。如果说电影日益在全世界无脚走动着,戏剧的活力和地方化也有关。戏剧还活着!活在现场反映中!林兆华说,他在外国到处看戏,听不懂语言,看人家的形式也就都那么回事,于是大长信心,于是有了今天。我实在不想跟林导过不去,因为文化之间的误读会带来新想象力。但是戏剧语言是如此重要!导演甚至会深藏在没有花招的台词处理里感动并震动观众。在英语的还是中文的世界里,坐在观众席里,倾听观众们对台词的当下反映,听人笑着,听人微妙叹息,感觉着人们听台词时呼吸的韵律,你能够感知并探测到天下人心深处秘密的相似地方!而戏剧观众的反映跟当下情与感,跟历史文化的厚度关系密切。在我多年看戏的亚特兰大当地剧院,从同一个偏后偏侧的座位,不断地看全场观众,大部分是白发与秃顶的头颅,我要算是年轻人了。 |
原文 发表于张辛欣主页 浏览:59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