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大清皇帝

[重点推荐]清的起源与发展(一)

历史学家

  清为满族所建,满族祖先可上溯周代肃慎,武王灭商,肃慎来贡楛矢石砮,以示祝贺。其名称历代多变,汉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其中粟末部,曾建渤海国。五代称女真,辽称女直,分之为两部,称熟女真和生女真。生女真之完颜部建立金朝,灭辽与北宋,迁都燕京(今北京)。后则与南宋皆亡于蒙古。
  
  其后女真分之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部,满族则出自建州女真。元对建州女真设五个万户府,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为五万户之一。明灭元,女真归附,明分设建州女真为左卫、右卫二部,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其弟为建州右卫指挥。
  
  至明嘉靖时,女真大体分为四部:建州部,地在苏克苏浒河(今辽宁省苏子河)、浑河(今辽宁浑河北岸)地区。扈伦部(又分四部:叶赫,在开原东北的叶赫利河,即明所谓北关;哈达,在开原靖安堡广顺关外小清河,今辽宁清河流域,明称为南关。辉发,乌拉,皆在今吉林地区。)长白部,在今吉林地区。东海部:在今黑龙江地区。
  
  此时女真各部,开始由清太祖努尔哈赤进行统一。据满族传说,天女佛库伦吞食神鹊所衔朱果,生下一男孩,以爱新觉罗为姓,以布库里雍顺为名,居住在长白山之东的俄漠惠之野鄂多里城,国号满洲。
  
  布库里雍顺数传之后,即清人所谓肇祖原皇帝,名都督孟特穆。其孙锡宝齐篇古,生子一,即兴祖直皇帝,名都督满福。兴祖第四子,为景祖翼皇帝,名觉昌安。景祖兄弟六人,各筑城分居,称为宁古塔贝勒,是为六祖。景祖时开始兼并周围部族,已尽收五岭以东、苏克苏浒河以西二百里内诸部,势力渐盛。景祖第四子,为显祖宣皇帝,名塔克世。显祖生五子,长子即清太祖高皇帝,名努尔哈赤。清人称之为聪睿贝勒,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
  
  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即景祖、显祖),为明宁远伯李成梁和建州的苏克苏浒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所害。明为安抚努尔哈赤,归还景、显二祖尸体,又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授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明欲以尼堪外兰为满洲国主,而努尔哈赤同族宁古塔诸祖子孙,也想加害努儿哈赤。努儿哈赤此时年25岁,为报祖、父之仇,且争满洲之权,遂以祖、父遗甲十三副,攻打尼堪外兰的图伦城,尼堪外兰败而弃城走。努尔哈赤由此开始统一女真各部。
  
  在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创制了满文。当时只有女真语而无文字,书翰之类用蒙古文字以代言者,占十之六七,用汉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万历二十七年(1599),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以蒙古文字母与女真语言音拼成满文。
  
  又不断加强满族的组织。1601年(万历29年),初设牛录制。此前女真人出兵校猎,各以族党为伍,人出一箭,十箭设一长,称为牛录。此时以人口渐多,编三百人为一牛录,其长称牛录额真。又将众牛录总分为四旗,以黄、红、蓝、白四色区分之。1615年(万历43年),改进牛录与四旗制度。每一牛录分编成四个塔坦,各设一章京和一拨什库管理之。牛录之上,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每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每旗设固山额真一员。固山额真即各旗旗主,领步骑兵七千五百名。每固山额真之下,分设两梅勒额真,为其副手。原有四旗已不足统辖,遂添设四旗,为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为八旗。八旗之间是平行关系,努尔哈赤为八旗最高统帅,领有巴牙喇五千余骑,为其直属卫队。此外,努尔哈赤还亲自统领正镶两黄旗,其二子代善领正镶两红旗,其八子皇太极领镶白旗,其五子莽古尔泰领镶蓝旗,其长孙杜度领正白旗,其侄阿敏领正蓝旗。
  
  为理政事,又设理政听讼大臣五人,以扎尔固齐十人佐之。五日一视朝,八旗旗主与议政五大臣,一同议政,参决机务。又颁布法制,命扎尔固齐分任庶务,听审诉讼,然后言于五大臣,五臣复审后,报告诸贝勒,议定之后,奏明努尔哈赤。
  
  丙辰年(1616,明万历44年)正月,努尔哈赤正式称帝,国号称大金,年号为天命元年。建国称帝,表示努尔哈赤统一满族的成功。下一步的行动是南进攻明。戊午年(天命三年)三月,正式出军攻击明朝,临行时书“七大恨”告天。其词曰:“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欲修好,设碑勒誓,凡满汉人等,毋逾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故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遣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埸,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挟取十人,杀之边境,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柴河、山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凌侮,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而明又党之,挟我以还其国。已而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何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搆怨于我国也。初扈伦诸国合兵侵我,故天厌扈伦启衅,惟我是眷。今明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恨七也。因此七大恨,是以征之!”此次出兵,努尔哈赤率步骑二万围攻明之抚顺,明军战败失守。广宁明军往援,亦将死军败。自此发后,年年出兵攻明,明则节节败退,抵挡不住满族的进击。
  
  己未年(天命四年)三月,击败明朝二十万大军的进攻,继而攻取明开原、铁岭,征服叶赫部,大拓疆土,东至大海,西至明之辽东界,北自蒙古科尔沁之嫩乌喇江,南暨朝鲜国境,凡语言相同之部落,俱征讨徕服而统一之。庚申年(天命五年),攻至明沈阳北门。辛酉年(天命六年)攻下明辽东重镇沈阳、辽阳,努尔哈赤遂迁都辽阳,同年又出兵朝鲜,尽灭明之驻军。壬戌年(天命七年),攻克明之广宁、义州、西平堡、镇静堡等,兵锋已至山海关。乙丑年(天命十年),出兵攻明旅顺口,歼其兵,毁其城。丙寅年(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又大举征明,锦州、松山、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明军守将均逃遁。唯宁远明军固守,攻之不克。此年七月庚戌,努尔哈赤崩于靉靆堡,年六十八。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是为清太宗文皇帝,时年三十有五,改明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新设八大臣制,八旗各一人,为八固山额真,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又设十六大臣,八旗各二人,佐助八大臣以理国政,但不可出兵驻防。
  
  以下东华录正文。
  
  丁卯年(天聪元年)正月,十四日夜,满洲军攻克朝鲜义州城,毛文龙遁入岛。继而攻克定州、汉山城,渡过嘉上江,攻克安州,至平壤,进驻中和,息马七日。又至黄州,进驻平山,渐逼李倧王京。倧父子皆逃,遣族弟原昌君李觉等进献马及虎豹皮等物请和。三月三日,焚书盟誓,军还。三月,方吉纳等偕明使杜明忠齎袁崇焕书至,书云: “辽东提督部院致书于汗帐下: 再辱书教,知汗之渐渐恭顺天朝,而息兵戈,以休养部落。往事七宗,抱为长恨者,不佞宁忍听之漠漠,但追思往事,穷究根由,今欲一一明晰,恐难问之九原,不佞非但欲我皇上忘之,且欲汗并忘之也。然十年战斗,夷夏之人,肝脑塗地,三韩膏血,弥漫草野,天悉地惨,极悲极痛之事,皆为此七宗,不佞可无一言乎? 今南关、北关安在? 河东西死者宁止十人? 仳离者宁止一老女? 辽沈界内之人民不能保,宁问田禾? 是汗之怨已雪,而志得意满之日也,惟我天朝难消受耳! 今若修好,城池地方作何退出?官民男妇作何送还?是在汗之仁明慈惠,敬天爱人耳。”兼欲裁减和礼,撤回征朝鲜之兵。四月,明使杜明忠还,皇太极作答书曰: “大满洲国皇帝致书大明国袁巡抚: 尔来书欲我忘七恨,因而先世君臣欺陵我国,致起干戈,所以令尔闻知,使两国是非晓然,故遣官议和。若犹怀七恨,则遣官亦何为哉? 又云: ‘今若修好,城池地方作何退出? 官民男妇作何送还? ’以理直在我,蒙天垂佑,赐与城池官民,今日退还,是不愿讲和,有意激我之怒也。又曰: ‘所开诸物,往牒不载。’考旧典,视此数多者有之,少者亦有之,我亦悉知。又云: ‘方以一介往来,又称兵朝鲜何故? 遂疑汗之言不由中也。’夫我岂无故而征朝鲜? 又何尝向尔等有不征之说? 有何言不由中而尔疑之也?尔口言修好,乃发哨卒入我境,收纳逃亡,修葺城堡,是尔之言不由中也。我将帅实疑尔矣。又云: ‘息止刀兵,将前后事情讲析明白。’此言是也,乃又云: ‘往来书札,无取动气之言,恐不便奏闻也。’夫是与非必须说明,然后和好可固。若匿其意而不言,徒以无取动气之语相抑,恐难以讲和也。如此欺谩之词,与前辽东广宁官员相欺可异哉? 又云: ‘只愿坚意以事我皇上,宣扬圣德,料理边情。’尔君之德,尔自宣扬之,我异国之人,何由得知? 尔之边疆,尔自理之,我之边疆,我自理之,我奈何为尔料理边情也。不讲两国修好之言,而出此轻人之语何哉? 尔袁巡抚诚明智之人,乃不思宜如何致太平,利国家,为结好修和之词,而徒出大言,岂空言可以制胜乎? 因尔书有慢词,故以此相答。至和好之事,尔或怀疑,我无疑也。又云: ‘先开诸物,所当自裁。’我所裁者,初和之礼,尔当送金五万两,银五十万两,缎五十万匹,梭布五百万匹。我国以东珠十颗,黑狐皮二张,元狐皮十张,貂鼠皮二千张,人参一千斤相答。既和以后,两国往来之礼,每年尔送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梭布三十万匹。我国以东珠十颗,人参一千斤,貂皮五百张相答。若以此言为然,肯修和好,当即定议为善。至袁巡抚来书,尊尔皇帝如天,李喇嘛书中,以异国之君,列于尔国诸臣之下。此乃尔等私心所为,非理之当然也。我今揆之以义,将尔明皇帝比‘天’下一字,我下尔明皇帝一字,尔明诸臣下我一字书写。我知尔等欺诈,故不遣使。以后凡有书来,若尔国诸臣与我并书,我必不听。”五月,闻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亲率将士由上榆林至辽河广宁,直趋大凌河,明守兵遁,遂围锦州城。癸巳,攻宁远,大败明兵。己亥,攻锦州。庚子,班师。丁未,还沈阳。八月,贝勒败明兵船于辽东,获守备等官。天聪二年,正月,亲征察哈尔国多罗特部,杀其台吉古鲁。明袁崇焕以总兵毛文龙据南海皮岛与满洲私通,杀之。五月,闻明兵弃锦州,命贝勒阿巴泰等略明地,并墮锦州城及杏山、高桥,并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处。贝勒济尔哈朗、豪格征硕特塔布囊,擒之,尽收其人民。九月,皇太极亲征察哈尔国,徴各部落兵,科尔沁台吉满朱习礼,敖汉部济农琐诺杜陵,奈曼部达尔汉巴图鲁哀衮出斯,札鲁特台吉喀巴海,喀喇沁部汗喇思喀布、布颜色海之子台吉毕喇什、万旦卫徴、塔布囊马济、贝勒耿格尔等各率众来会。丁丑,驰击席尔哈、席伯图、英、汤图等处,克之。追捕败军至兴安岭,获人畜无算。十二月,札鲁特部举国来归。天聪三年,正月,先是,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掌理一切机务,至是令以下诸贝勒代理直月之事。二月,奉迁太祖高皇帝梓宫于沈阳城东二十里浑河北石觜头山。蒙古喀尔喀扎鲁特贝勒戴肯等各率其属来降。闻明故将毛文龙属下汉人由海岛移驻朝鲜之铁山,遣兵剿之。
  
  出兵征察哈尔国,降其边境二千户。四月,命人翻译汉文书籍,并记注本朝政事,以昭信史。九月,济尔哈朗等人略明锦州、宁远。十月,伐明。乙亥,军次老河,命右翼攻大安口,左翼从龙井关入。大军继发。丁丑,攻克龙井关。军至汉儿庄城外,明军出降。又招降潘家口明军守将。戊寅,攻克洪山口城。辛巳,太宗发洪山口,至遵化,遗明巡抚王元雅书。十一月,壬午朔,右翼诸贝勒率兵会于遵化。先是,济尔哈朗、岳托等于十月二十六日乘夜攻克大安口,遂进军,马兰营、马兰口、大安口三城俱降。二十八日,趋石门,降之。明总兵赵率教率兵四千援遵化,阿济格击斩之。初三日,攻遵化城,八旗分路进攻,明守兵溃,巡抚王元雅自经,尽屠城中拒命者。命将守遵化。遣大贝勒莽古尔泰等人率兵赴通州河,相视津度,兼捕哨卒。庚寅,太宗自三河县起营。分兵进击顺义县,败明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顺义知县率众降。辛丑,大军迫燕京。太宗亲营于城北土城关之东,两翼兵营于东北。明总兵满桂、侯世禄来援,至德胜门。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屯沙窝外门外。莽古尔泰分兵为三。时敌于右偏伏兵甚众,豪格独趋右偏,败其伏兵,追杀至城壕边。三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由正路入击,败敌兵,亦追杀至城壕。用反间计,使明帝杀袁崇焕。袁崇焕死,祖大寿大惊,率所部奔锦州,毁山海关而出。十二月壬子,建州兵克固安县,尽歼其众。丙寅,后金兵发良乡,趋燕京,营于京城西北隅。丁卯黎明,攻城,斩明满桂、孙祖寿等,擒黑云龙、麻登云。壬申后金派军略通州等处,焚毁船只,攻克张家湾。遣人将两份和议书置于德胜门外与安定门外。丁丑派精兵四千围永平,攻克香河县。皇太极与大贝勒等往视蓟州情形,会山海关步兵来援,遇于城外,悉击歼之。天聪四年正月,辛巳,后金军抵滦河。壬午,至永平。甲午,攻克之。遂留兵一万守城,大军向山海关进发。己丑,命蒙古兵攻昌黎县,不能克,增兵助之,复不克。皇太极亲携攻具攻之,城上木石枪炮齐发,火燎梯折,焚近城房舍而还。甲午,滦州降,命固山额真纳穆泰等率兵守之。又派军驻防汉儿庄城。辛丑,遇明兵入营,皆击败之,射杀明兵部尚书刘之纶。
  
  自天聪三年十月征明,抵燕京,转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诸地。二月甲子,班师,命阿巴泰、济尔哈朗、萨哈廉守永平,鲍承先、白格守迁安,图尔格、纳穆泰守滦州,察哈喇、范文程守遵化。
  
  三月,庚寅,命阿敏、硕托往代阿巴泰等人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等地。
  
  四月辛酉,阿巴泰等人率所部返国。
  
  五月,明军攻滦州,后金守将纳穆泰等屡击退之,阿敏、硕托只派数百人往援,而尽收迁安兵及居民入永平。明军复攻滦州,纳穆泰不能支,遂弃城奔永平。于是阿敏将永平城内明军降官白养粹等尽数处死,并屠城中百姓,收其财物,乘夜弃永平城而归,出冷口。其余镇守遵化等处后金兵也弃城还。
  
  后金众贝勒议阿敏十六大罪,请诛之。皇太极免死幽禁,夺所属人口奴仆财物牲畜。革硕托贝勒爵,夺所属人口。其余将领亦各坐罪有差。
  
  天聪五年,正月,造红衣大将军炮,后金造炮自此始。
  
  三月,令两大贝勒,及议政十贝勒、八大臣直言国事。
  
  五月,命总兵楞额礼、喀克笃礼率兵征海南岛。
  
  六月,定功臣袭职例。
  
  七月,议设统兵将帅。每固山额真下两翼,各设梅勒额真一人,每甲喇各设甲喇额真一人。又定官职,设立六部,每部以贝勒管理,其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改巴克什为笔贴式,本赐名者仍之。闻明总兵祖大寿等兴筑大凌河城,昼夜督催,因统大军征之。
  
  八月,壬寅,次旧辽河,蒙古各部率兵来会。癸卯,命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由义州进发,屯于锦州、大凌河之间。丁未,两路军俱抵大凌河,时城墙已完,遂进围之。后金兵环城掘壕筑墙,断绝城内外出入。辛亥,招降大凌河西山一台,城南冈一台。壬子,射书入城,谕城内诸蒙古军。丁巳,明兵二千自松山来援,后金兵击败之。甲子,又派兵往松山,追击明援兵。乙未,明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等率军四万来援,过大凌河,距城十五里立营。后金兵先派精锐扼明军退路,两翼兵直冲明营。明军坚不为动,火器齐发,声震天地。后金右翼冲入明军营中,明总兵吴襄、副将桑阿尔寨等先奔,明大军遂溃,遇伏,悉歼焉。张春等被俘。
  
  十月,遗书祖大寿,招之降。未几,大凌河粮尽,祖大寿欲突围而不得。后金复遣所俘参将姜新招降祖大寿,大寿降志乃决,遣其养子祖可法为质。诸贝勒问:“尔等死守空城何意?”可法曰:“因前屠戮辽东永平降民,是以畏死耳。”岳托曰:“辽东之事我等不胜追悔,永平乃二贝勒阿敏所为,已论罪幽禁矣。”戊戌,祖大寿杀其副将何可纲而降,可纲含笑而死。
  
  十一月,纵祖大寿入锦州。丁巳,后金大军返还。张春不肯剃发,令与白喇嘛同居三官庙。
  
  天聪六年正月,管兵部事贝勒岳托言:“先年克辽东、广宁诛汉人拒命者,后复屠永平、滦州,以是人怀疑惧,纵极力晓喻,人亦不信。今天以大凌河与我,臣愚以为当善抚养,则人心归附,而大业可成矣。”皇太极嘉纳之。
  
  二月,以大凌河归降及俘获汉人分隶后金军将校,尽令移居沈阳,以国中妇女千口分配之。其余令诸贝勒大臣各分四五人,配之以妻室,善抚养之。
  
  三月,以国书十二字头向无圈点,上下字雷同无别,命巴克什达海酌加圈点,以分析之。
  
  四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征察哈尔。五月,以察哈尔遁,复议征明。后金大军次木鲁哈克沁,命贝勒阿济格等统左翼兵掠大同、宣府一带,济尔哈朗等统右翼兵掠归化城黄河一带。
  
  六月,遣官带书信诣大同、宣府各处议和。甲午,与明宣府巡抚沈某、总兵董某等议和,定盟约,大军还。
  
  天聪七年正月,谕各牛录额真“督率所属,三时习射,此系我国制胜之技,可不努力学习耶。”
  
  三月,遣贝勒济尔哈朗筑岫岩城,贝勒阿巴泰筑揽盘城,贝勒阿济格筑通远堡城,贝勒杜度筑鹻场城,分兵驻守。
  
  五月,明将孔有德、耿仲明自山东航海来归。大凌河之战,明登州巡抚派孔有德率兵应援,途中反叛,与耿仲明内外应合,攻下登州,逐明巡抚。继而攻取各城堡,山东扰乱。明总兵祖大弼率兵围剿,孔有德乃突围由海道来奔。
  
  六月,癸酉,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
  
  七月,贝勒岳托、德格类及孔有德等攻克明旅顺口。
  
  八月,壬戌,遣贝勒阿巴泰略明山海关一路。
  
  十月,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输款于后金。
  
  天聪八年,正月朔旦,皇太极御殿,命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与和硕贝勒等同列于第一班行礼。
  
  尚可喜招抚长山、石城二岛。
  
  二月,命阿山等率管护军大臣鳌拜等略锦州。
  
  三月,辛卯,攻略锦州。
  
  四月,以沈阳为“天眷盛京”,以赫图阿喇城为“天眷兴京”。辛巳,初命礼部考取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为举人十六名,此为设科取士之始。
  
  五月,分辨步、骑、守、哨等兵名色,以随固山额真行营马兵为骑兵,步兵为步兵,护军哨兵为前锋,驻守盛京炮兵为守兵,间驻兵为援兵,外城守兵为守边兵,旧蒙古右营为右翼兵,左营为左翼兵,旧汉兵为汉军,孔有德为天祐兵,尚可喜为天助兵。
  
  征东海虎尔哈部。
  
  七月,皇太极亲率大军由宣府略朔州一带,定议四路兵俱于七月初八日入边。
  
  八月,命诸贝勒率兵略山西代州、朔州等路。甲子,攻克应州之石家村堡。壬午,大军至怀远。癸未,大军至左卫城南驻营。
  
  闰八月,甲申,大军驻城东。丙戌,大军驻左卫河北。丁亥,攻万全左卫城,克之。庚寅,班师。
  
  十二月,出兵征黑龙江。分定专管牛录。出兵征瓦尔喀。
  
  天聪九年二月,出兵往收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上年察哈尔林丹汗已死,其属来归者纷纷,故有是举。
  
  五月,出兵入宁、锦界,明军在大凌河奔溃,追至锦州松山城五里处收军还。大军随即渡黄河,抵察哈尔额哲所驻北里图,其国无备,额哲率部民归降。是岁,察哈尔举国内附,各处蒙古俱归降,惟明国仅存,然国事日非,亡不久矣。
  
  八月,出征蒙古之兵凯旋,获历代传国玉玺。相传此玺元顺帝携逃沙漠,后遂遗失,越二百多年,牧羊者见羊三日不食,以蹄刨地,掘得之,后归林丹汗。今得于苏泰太后所。其文汉篆“制诰之宝”四字,璠璵为盾,蛟龙为纽,光气焕烂,洵至宝也。
  
  蒙古既平,设蒙古都统八旗各一,下设副都统参领各二。
  
  崇德元年正月,诏太祖庶母子称“阿哥”,六祖子孙俱称“觉罗”,命系红带以别之,如人相诋,不得詈及祖父,违者拟死。
  
  二月,定诸臣冠饰,各赐金顶以示别,又有东珠金顶和宝石金顶之别。
  
  三月,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禁止诸臣信佛教。
  
  四月,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上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清,追尊始祖曰泽王,高祖曰庆王,曾祖曰昌王,祖曰福王。皇考庙号太祖,陵曰福陵。封诸贝勒为亲王郡王有差。
  
  五月,命武英郡王等率军征明。
  
  七月,清军出延庆州,俘人畜万余。
  
  九月,武英郡王阿济格奏称清军入长城,过保定,至安州,克十二城,五十六战皆捷,获人畜十八万余。
  
  十二月,亲征朝鲜,前锋至王京,朝鲜王李倧遁南汉山城,清军围之。己亥,上率大军由城外径渡汉江抵南汉城西,朝鲜兵屡来援,俱败之。
  
  崇德二年正月,朝鲜王李倧称臣。取江华岛。
  
  二月,壬申,班师,李倧出王京城跪送。
  
  四月,武英郡子阿济格攻克皮岛。命固山贝子尼堪、罗托、博洛等与议国政。每旗各设议政大臣三员。
  
  十一月,出兵征挂尔察。
  
  是年,分汉军为左右翼,旗皆用元青。四年,分汉军为镶黄、镶白、镶红、正蓝四旗。七年,分八旗。
  
  八旗次序: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八旗方位: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为右翼。
  
  崇德三年五月,亲征喀尔喀。
  
  七月,更定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八衙门官制,每衙门设满洲承政一员,以下设左右参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共五等。
  
  谕礼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
  
  九月,命清军分左右翼,两路征明。左翼以睿亲王多尔衮为首,以贝勒豪格、阿巴泰副之,右翼以贝勒岳托为首,以贝勒杜度副之。
  
  岳托率右翼军从密云东北墙子岭口毁墙分四路入,击败明总督吴阿衡部及援兵。多尔衮率左翼军自董家口东青山关西由边墙毁缺处入。
  
  墙子岭西一关名黑峪关,又一关名曹家寨,又一关名古北口。墙子岭东一关名将军石,又一关名黄岩口,又一关名马兰峪。
  
  皇太极估计明军闻知清军二路入关后,其山海关以东宁远、锦州兵必往西援,欲牵制其援兵。十月,出兵三路,一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从前屯卫、宁远中间进发,一路由豫亲王率领从宁远、锦州中间进发。皇太极则亲率一路从义州出发。
  
  是月,豫亲王闻桑噶尔寨无备,攻克之。又命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攻戚家堡、石家堡,克之。
  
  十一月,豫亲王多铎率兵过中后所,被明总兵祖大寿袭击。清大军出发山海关,皇太极亲率大军至中后所,祖大寿退入城内。郑亲王济尔哈朗攻克摸龙关,又克五里堡屯台。庚午,大军至中后所班师。
  
  崇德四年二月,乙未,派汉军两旗出兵征明国。丁酉,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军征明。壬寅,皇太极亲率大军征明。壬子,命汉军各部用红衣炮攻松山城。次日,城垛尽毁,明副将金国凤等死守。是夜,明军修复城垛,清军攻之不入,乃命勿攻。命阿济格率四旗护军环守塔山、连山。
  
  三月戊午朔,明太监高起潜、总兵祖大寿自宁远由水路援杏山。皇太极命三顺王率军在松山城南穿地道。丙寅,睿亲王多尔衮奏报,所部已毁明边关而入,与右翼会师于通州河西,复由北边过燕京,自涿州分兵八道,一沿山下,一沿运河,于山河中间纵兵前进,燕京迤西千里之内六府俱已蹂躏,至山西界而还。复至临清州,渡运粮河,攻破山东济南府,至京南天津卫,克城三十四,降城六,俘人口二十五万余。两翼于是俱从迁安县回经太平寨,出青山关。
  
  四月,清军一部在锦州乌欣败明援兵,皇太极亲率四旗护军驰往锦州,纵兵攻其山寨。而清军三路掘地道攻松山城,不能克,罢之。清军遂略连山,获人马千余。
  
  五月,清军复略明松山、锦州、杏山等处。辛酉,清军班师。
  
  九月,清军武英郡王阿济格等部,又略锦州、宁远。
  
  十月,清军肃亲王豪格部,略锦州、宁远。
  
  十一月,出兵往征索伦虎尔哈部落。
  
  崇德五年,派军戍防锦州。
  
  三月,派军修义州城,驻扎屯田,令山海关外宁远、锦州地方不得耕种。
  
  四月,往征索伦虎尔哈部落,俘获人口六千多及财物等。
  
  五月,杏山蒙古部队来降,清军迎接,明军来攻,清军击败明军。壬寅,皇太极亲率八旗护军骑兵向锦州进发。己巳,至锦州,攻降城北晾马山台,尽刈锦州城东禾稼。
  
  六月,命睿亲王多尔衮等往代济尔哈朗于义州城集屯田。
  
  七月,谕多尔衮等将两翼兵暂行分驻,一断敌往来之路,一投诚人可乘便
  
  而来,一我兵易于收获,弗为敌乘间窃刈,其巳收粮草,择坚固两处存贮。多尔衮奏:“七月初八日夜,明锦州兵五百来袭我镶蓝旗,贝子罗托等击败之。”遣前锋统领吴拜率前锋兵一半往助睿亲王军,并传谕睿亲王、肃亲王:“前次击敌,殊为失策,敌来但固守营垒,候相近乃可击。前此迎战非计也。”
  
  丙午,遣军东征索伦部落。睿亲王等奏:“锦州马兵一千出城,我军击败之,获马百馀。又伏兵宁远路,获明关内所运米千石及骡马等,杀押卒三百九十。」
  
  八月,命参领希福等往张家口交易。
  
  九月,命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郡王阿达礼、贝勒多铎、罗洛宏等,率将士一半往代睿亲王等围锦州、松山。初九日,睿亲王等悉众出,诱敌于杏山城北山颠间,松山骑兵出驰,击败之。及还,敌复来袭,又击败之,掩杀至松山城下。及还,松山兵又出,亦败之。多铎率兵夜往锦州西桑噶尔寨堡设伏,败兵至,伏兵追之,至塔山。又闻敌夜于杏山间道运粮,遣兵往略,擒斩百人,获牛驴百三十。
  
  十一月,命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贝勒杜度、阿巴泰率将土之半往代郑亲王等,围困锦州。
  
  十二月,出征索伦部落席特库等奏报:于齐洛台地方俘获博穆博果尔及其妻子家属;男妇幼稚九百五十六,马牛八百四十四。
  
  崇德六年一月,先是命户部察满洲、蒙古十六旗下牛录,各以人口牲畜注册,分别贫富具奏。至是部覆,将贫穷牛录之该管章京等解任。谕曰:“牛录下贫乏,皆因章京及拨什库等耽嗜饮酒,荒堕职业之故。”又谕王贝勒大臣曰:“尔等何不亲率人习射耶?子弟壮者当令以角弓羽箭,幼者以木弓柳箭;我国武功首重习射;不习射之罪,非用烟可比。用烟之禁,前因尔等私用,故不能治人,至於射艺,切不可荒废,嗣後严加督率为是。”多尔衮等奏报:“臣等围困广宁山城时,击败锦州、松山援兵四百余,斩二百余级。固山额真阿山袭取山城之小者,俘获男妇六十余,索海、雍舜及安平贝勒属下兵,共击斩锦州兵一百七十余人。”
  
  三月,蒙古巴图鲁等率男妇九百馀,毁大同、阳和边墙,叛明来降。睿亲王多尔衮曾私遣甲兵还家,又移军过国王碑,离锦州三十里驻营。上闻大怒曰:“原令由远渐近,围逼锦州,所以困之。今离城直驻,敌必多运粮草入城,何时能得锦州耶。”因降旨切责。至是发兵,命郑亲王济尔哈朗更换多尔衮等还至辽河,命出征诸王、贝勒、贝子、公、固山额真、梅勒章京、护军统领及议政大臣等官俱驻于舍利塔旁不许入城。遣大臣讯状:“凡倡言遣五人还家者即指名举出,尔等应得何罪,自行定拟具奏。」睿亲王、肃亲王及二贝勒等皆自引罪。上益怒降睿肃二亲王为郡王罚银,阿巴泰以下各罚银有差,始许入城。命朝鲜总兵柳林率兵往助郑亲王军。
  
  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郡王阿达礼、贝勒多铎等围困明锦州,每面立八营,营深壕,沿壕筑垛口,两旗之间,复浚长壕,近城设逻卒哨探,城中蒙古呼曰:“尔等围困何益,城中积粟可支二三年,纵围之,岂舍可得耶?”逻卒应曰:“无论二三年,纵有四年粮,至五年後复何所食?”于是城中蒙古贝勒诺木齐、吴巴什等知我志在必得,谋来降,遣人持书缒城,约二十七夜进兵。二十四日,祖大寿闻欲擒之,吴巴什等率关内蒙古兵与战,我军闻之,至城下策应,蒙古缒绳,我军援绳齐上,明兵败入城内,我军据其外城,降蒙古官属八十六员,男妇六千二百余口。捷音至,皇太极大悦,命八门击鼓,召众于笃恭殿宣捷。
  
  四月,明援兵自杏山至松山,济尔哈朗、阿达礼、罗洛宏等伏兵于锦州南山西冈,阿济格、多铎等伏兵于松山北岭,令前锋兵诱敌,伏发大败之。遣孔有德、尚可喜各率本部赴锦州,助郑亲王军。
  
  六月,命多尔衮、豪格率所部之半往代郑亲王等围锦州。
  
  从内三院大学士范文程等奏,于满、汉、蒙古内考取生员举人。
  
  明关内援兵由松山城沿海前进,清左翼兵追及,败之于松山城壕。庚午,明关内援兵由松山来,清军追击之。
  
  七月,命三顺王派部助围锦州军。
  
  八月,明洪承畴率兵十三万来援锦州,皇太极闻之,命各部军马齐集京师,于十五日起行,命郑亲王留守。戊午,渡辽河。壬戌,至松山,陈师于松山、杏山间,自乌欣河南山至海,横截大路而驻营。是时明兵于松山城北乳峰山冈结营,合骑步兵号十三万,其领兵总督洪承畴、巡抚丘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桢,兵部郎中张若麒、总兵王朴、李辅明、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及副参游守二百余员。癸亥,明总兵八员率兵攻清前锋阵,清军击败之,追至塔山,获其笔架山积粟。是日清军浚壕,断绝松山、杏山路。是夜,明诸将皆欲遁,撤其七营步兵,迎松山城而营。甲子,明军攻清镶红旗,清军击退之。
  
  是夜,初更,明总兵王朴、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等率马步兵沿海遁逃,清军相继追击。皇太极命蒙古军设伏杏山路,遮击逃入杏山之清军,又命睿郡王率四旗护军往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横击之,又命部往笔架山防护粮糗,又命镇国将军巴布海等率部往塔山截其路,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兵亦截塔山路,又命固山贝子博洛率部往桑噶寨堡截击,又闻明郎中张若麒从小凌河乘舟遁,命梅勒章京赖护率兵追之,又命固山额真谭泰率兵往小凌河西,断其归路,又命梅勒章京多济里追击败兵,又命固山额真伊拜等于杏山四面截击清军之奔入杏山者,又命固山额真恩格图率部追击逃兵。明兵窜走,弥山遍野,自杏山迤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胜计。
  
  乙丑,明总兵吴三桂、王朴奔入杏山。皇太极移营松山。其夜,明军曹变蛟率乳峰山马步兵弃寨遁,欲突围去,其兵一半突入皇太极营,时大臣侍卫俱未至,营中大惊,侍卫巴里坤独守营门拒敌,曹变蛟中枪,奔还杏山。
  
  丁卯,清军在高桥大路及桑噶尔寨堡设伏,以扼杏山明军逃还之路。果有千余明军自杏山出,伏兵败之,追至塔山。是夜,清军又在杏山西台设伏。己巳,吴三桂、王朴等从杏山出奔宁远,清军截大路追击,吴三桂等奔至高桥,多铎等伏兵纵击,吴三桂、王朴仅以身免。壬申,清又设伏高桥,歼清逃兵若干。是役,清破明兵十三万,如摧朽拉枯,计斩级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四,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数以万计,海中浮尸多于雁鹜。其被围于松山者,总督洪承畴、巡抚丘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桢、通判袁国栋、朱廷榭、同知张为民、严继贤、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祖大乐等,士卒不过万余,城内粮且绝,势益穷蹙。清军复掘大壕以困之。总兵吴三桂、王朴、白广恩、马科、李辅明、唐通,兵部郎中张若麒等各路溃窜。
  
  壬申,清前锋兵自明董家口、喜峰口侦探回奏:击败明步哨五十一营。
  
  九月乙酉,清军分兵围守锦州、松山、杏山、高桥。
  
  十二月,明关内赴援兵竟驻宁远终不进,松山城内洪承畴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尽,欲遁又未敢出城,率残部数千人,坐困城中。
  
  崇德七年正月,明松山副将夏承德以其子为质,密约内应。
  
  十月十八夜,竖梯于城南,清军齐登,生擒明总督洪承畴以下官员百余人,兵三千六十三名。三月,癸酉,围杏山。明宁夏总兵吴三桂率兵四千驻于塔山。明与清约定三月初四派人讲和,却未派出。乙卯,锦州援绝粮尽,祖大寿率众出降。清命祖大寿部悉与留养,而他部明兵则全部诛杀,随从明军的蒙古军俱察出处斩。又让祖大寿派人前去杏山、塔山、宁远等处劝降明军。乙酉,明派人送来明帝敕谕一道于清,声言可以议和,清以敕谕措辞不敬为由而拒绝之。乙未,清军毁松山如平地。
  
  四月,丁未,清帝以敕劝降明宁远总兵吴三桂、白广恩等。又命诸明降将各遗吴三桂一函,进行劝降。同时,郑亲王、睿郡王、肃郡王等率清军以红衣炮攻克塔山城,城内明军七千人,尽歼之。清帝命推平塔山城垣,大军退驻高桥。
  
  既而郑亲王以红衣炮攻杏山,克之降。清帝命毁杏山城,之后清军返回盛京。
  
  五月,明派兵部员外郎马绍愉等人来求和好。清皇太极命来使行一跪三叩头礼。
  
  六月,清送明使马绍愉等还,并回复一书,书称“大清国皇帝致书明国皇帝:向来搆兵,盖因尔国无故害我二祖,乃尔国反肆凭凌,夺我土地。於是我太祖皇帝亲征尔国。其后每欲致书修好,而尔国不从,事遂滋蔓,以至于今。予嗣位以来,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厄鲁特部以至斡难河源,蒙古及朝鲜,悉入版图。乃受号称尊,国号大清,改元崇德。虽我军每战辄胜,仍愿和好。若两国诚心和好,自此以后,宿冤尽释,尊卑之别,何必较哉。每岁贵国馈黄金万两,白金百万两,我国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贵国界,以塔山为我国界,连山适中之地,两国于此互市。倘愿和好,速遣使赉和书及誓书来,予亦赉书以往,否则再勿遣使致书也。”
  
  初,汉军止设四旗,至是设八旗,每旗设固山额真梅勒章京。
  
  七月,命博和托代阿巴泰守锦州。
  
  九月,清皇太极称:“取明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砍之,则大树自仆。今不取关外四城,岂能即克山海关乎?今明精兵已尽,我四围纵略,彼日衰而我日盛,从此燕京可得矣。”
  
  十月,辛亥,命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与内大臣图尔格统将士征明。己未,命多铎、阿达礼率兵赴宁远边外立营,以制宁远援兵。又致书吴三桂进行劝降。
  
  十一月,初五左翼清军从界岭口毁边墙入,击败明大同兵于抬头营。右翼清军则乘夜拆毁明雁门关、石城关,取其地雷,戮守关明兵。初八至黄岩口,分兵夹攻,遂克长城。清兵两翼登城,城内明兵溃走。初九,派兵往蓟州,取其粮食牲畜。初十,自黄岩口向蓟州,围其城。是日,蓟州明总兵白腾蛟部、马兰峪总兵白广恩部与清军相遇而战,明军败走。与此同时,另一路清军则招降蒙古喀尔喀木、遮克特库等北十屯。
  
  十二月,朝鲜派兵来锦州协助清军防守。
  
  (待续)
 浏览:168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2/4 12:34:3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历史学家清朝皇帝世系表(收藏于2003/2/4 12:49:40
历史学家[重点推荐]清的起源与发展(四)(收藏于2003/2/4 12:48:50
历史学家[重点推荐]清的起源与发展(三)(收藏于2003/2/4 12:46:19
历史学家[重点推荐]清的起源与发展(二)(收藏于2003/2/4 12:43:32
历史学家[重点推荐]清的起源与发展(一)(收藏于2003/2/4 12:34:37
历史学家大清皇帝年表、庙号和谥号(收藏于2003/2/4 12:31:06
历史学家清代六大亲王(收藏于2003/2/4 12:30:25
历史学家清朝皇陵——清初三陵、清东陵(收藏于2003/2/4 12:29:41
历史学家皇帝寝宫(收藏于2003/2/4 12:28:35
历史学家皇帝大婚及丧葬仪式(收藏于2003/2/4 12:27:5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历史学家清朝皇帝世系表(访问7588次)
历史学家大清皇帝年表、庙号和谥号(访问2631次)
历史学家[重点推荐]清的起源与发展(二)(访问2480次)
历史学家清朝皇陵——清初三陵、清东陵(访问2414次)
历史学家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访问2071次)
历史学家皇帝寝宫(访问1816次)
历史学家满族姓氏(访问1709次)
历史学家[重点推荐]清的起源与发展(一)(访问1682次)
历史学家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访问1611次)
历史学家氏族-哈喇汉译表(访问1574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