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5号馆文选__影视戏剧 |
|
昨天,“纪念老舍诞辰老舍作品电影回顾展”开幕式在京举行,曾经执导、出演过老舍作品的电影界人士深情回忆起老舍和导、演老舍作品电影的感受。
■老舍是我的良师益友 谢添(著名导演,舞台艺术影片《茶馆》导演):老舍是我的良师益友。《茶馆》的改编成功,首先是因为有老舍原作的基础;其次是有北京人艺的一些很有成就的艺术家;然后才有我改编的《茶馆》。 ■对老舍先生作品角色的把握是一件较难的工作 朱旭(北京人艺话剧演员,出演过老舍话剧的不少角色。在《鼓书艺人》中出演老鼓书艺人。新作《刮痧》即将公映):石挥自导自演的《我这一辈子》,将那位想过体面生活又过不上的警察演绝了。 《鼓书艺人》是老舍先生在英国用英文写作的一部小说,好不容易才找着原稿。电影是依据中译本改编的,由于中文翻译时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出老舍语言的北京风味,所以在这部影片中的演出是一种遗憾。但这部片子对研究老舍、了解老舍是很有益处的。 在《鼓书艺人》中李雪健的演出是十分认真的,但由于电影制作周期的缘故,对鼓书艺人中“唱大鼓”的体验和把握都不是很理想。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在老舍先生的直接哺育下长大的,他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老舍先生作品中最突出的是他的爱国情怀。他的作品中很多看起来随便说的话,但里边有很深的内涵,对老舍先生作品角色的把握是一件较难的工作。 ■老舍原作的韵味很难把握,但把握起来很过瘾 霍庄(由《月牙儿》的编剧转为导演,目前正在筹拍一部老舍作品的电视连续剧,剧本已经写到17集):《月牙儿》最初我是给凌子风导演写剧本,后来凌子风导演由于别的原因没拍,我就转行拍了这部电影。老舍先生的小说非常美,语言像诗。当时电影创作的环境是提倡“贴近生活,淡化银幕”,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单镜头,公映后反响较大,先后在戛纳、印度等电影节获了奖,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的第一节课就是分析电影《月牙儿》。拍老舍先生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他原作的韵味很难把握,但把握起来很过瘾。 ■看老舍作品,每读一次都有新收获 田壮壮(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电影《鼓书艺人》导演):我第一次进北影厂看的片子,就是电影《龙须沟》。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我们看了凌子风导演的《骆驼祥子》,都站起来鼓掌。 我非常喜欢老舍先生的作品,每读一次都有新收获。《鼓书艺人》是我电影的处女作,虽然有不少遗憾,但我不会重拍,因为我觉得自己的作品很难改编。 ■《骆驼祥子》可以说是一部经典影片。张丰毅、斯琴高娃是我遇见的少有的好学生之一 李唐(电影《骆驼祥子》副导演):张丰毅是云南人,斯琴高娃是内蒙古人,一开始他们并没能很好把握老舍作品中语言的北京味,但一经点拨,掌握得非常快、非常好。 张丰毅一开始时,拉着车眼睛到处看。我对他说:“哪有拉车四处看的?而且看姑娘不能超过上衣第二个纽扣。”他做到了,演得很活。 老舍的作品,既有人民性又有思想性。老北京的风情,演员演得非常过瘾。他的小说给予二次创作充足的空间。 |
原文2001年2月4日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 浏览:72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