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5号馆文选__影视戏剧 |
|
早就听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要排话剧《正红旗下》,倒不像很多
人担心上海人如何演京味儿话剧,我担忧的是一部仅写了十一章、八 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开卷,如何能改编成一个完整的剧作,又如何把它 搬上话剧舞台,既不失老舍先生原著之原味,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趣味。我在期盼着演出。 看戏的那天,早早去了剧场。舞台上矗着一堵高高的青砖墙,历 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同时一股压抑窒息的力量也慢慢地聚集着,等 待一种神奇出现,将这无理的空间霸占、击破。 灯灭了,墨一般的黑。一束淡淡的光投下来,依稀看见原来的舞 台地板被打开,出现了一泓活水,流啊流,果然将青砖墙的压抑冲淡 了。老舍出现了,随着他的娓娓道来,仿佛回到了当年他写作《正红 旗下》时的心态,平和、舒缓,没有激进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和干 扰,于是青砖墙和水在老舍的叙述下幻化成北京的老城墙和护城河, 他就徜徉在这皇城根下,追寻他的祖先曾经度过的那一段屈辱的日子。 突然,青砖墙被打开一个豁口,剧中人就在这逼仄、压抑的空间 里活动着。老城墙不见了,护城河不见了。一切都随着剧中人的活动 而幻化成北京的四合院墙,长长的老胡同砖墙,或许还让人想得更远, 更富于象征意味。总觉得编剧、导演在前半场恪守忠于原著这一艺术 原则,而老舍的文学风格蔚成大家,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又毕竟只 开了个头,人物的交代多于人物间的冲突,这一切多少有些像舞台上 那一堵严严实实的青砖墙,压迫着编导们的艺术个性的张扬。舞台空 间的分割、逼迫和零碎,恰到好处地将老舍的平和、零碎的叙述串了 起来,而那流水在前半场更多地让人觉得死了,像一面镜子似地反映 着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一切。 舞台上的老舍形象总体上是成功的,他将前半场和后半场统一了 起来,作为一个叙事者,渐渐成为剧中人,是不失为巧妙的构思。前 半场是老舍的,力图还原老舍的风格,是一种平等的视角,毕竟他描 写的是他的祖辈。这一种平民意识使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呈 现出生活中的复杂状态,摆脱了非此即彼的艺术思维模式。这也给演 员腾出了巨大的表演空间。现在演员们的表演都很火辣,独立不羁似 有一种互不相让的感觉,恰恰是一幅群像所要求的,可能缺了点儿主 次的分别,但谁又能说这不是老舍的原味呢? 然而,老舍在六十年代初那个短暂的创作宽松的日子里,开始创 作带有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应该是有他的无以言表 的理由。长达三十余年的文学创作,老舍有过辉煌的成功,也有过失 误甚至不该有的失败。尤其是建国后的创作,他是那么热情地讴歌着 新生活,可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他的话剧《茶馆》。他一定是悟到 了什么是他擅长写的,什么是他想写而又不能写的,什么是要他写的 却又未必能写好的。他的思想此时肯定超越了过去单纯的热情,他的 平和的外表下肯定有一颗微微作痛的心。他醒悟到了现在他应该写他 愿意写的东西,他醒悟到了现在他写的《正红旗下》未必能被意识形 态所接受,但他还是写了,这是何等激烈的内心。可惜,现在话剧里 老舍更多地呈现出他那平和的外表,要是在适当的地方画龙点睛般地 揭示出他内心激烈的一面,那该是什么样子的一种舞台景象?起码会 使现在前半场的过于沉闷被打破。 后半场是李龙云的。尽管他熟悉老舍的所有作品,研究过这部小 说所描写的那段清末历史,甚至他的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也刻意地接 近老舍先生,但他很明白他的续作不可以停留在模仿老舍上。他是在 创造性地完成着这部未能写完的作品。人物冲突由此趋向激烈,父亲 的死这一场戏,加进了老舍与父亲的交流、对话,时而入戏成为一个 剧中人,时而出戏还原为一个有艺术良心的作家,真是很好很好的一 笔,是神来之笔,写活了所有的一切。那一片湖水将他们分了开来, 本来他是应该走入湖水与他们相会的,现在他只能跪下来磕头,他说 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把《正红旗下》写完,恐怕还不止这一点吧,在 这后面应该有更沉重的东西。这是一出很有特点的话剧,剧本很有特 点,导演很有特点,舞美很有特点。有特点同时也带来了有局限。有 些局限是特点所带来的,无法根除的,消除了局限也就消除了特点。 有些局限是可以弥补的,但真要弥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前半场 过于沉闷,后半场过于火爆,似乎前后风格不统一。但前半场是老舍 的,后半场是李龙云的,这样的构思自有它不可替代的特点。剧中老 舍说一句“我的《正红旗下》到此就结束了”,让人有一种说不尽的 惆怅,倘如前后风格统一了,这一种惆怅也就没有了。但也许可以做 得更好些,老舍这个人物既然写进了戏里,和他的作品共同构成了话 剧《正红旗下》,那就不要拘泥于一个叙事者的身份,一个剧中人的 角色,老舍更重要的是一个大作家的胸怀。这样,当后半场舞台空间 逐渐打开,人物冲突剧烈的同时,叙事线也就不会是单一的。当舞台 空间完全打开,老舍着水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也许能想到更多, 不仅仅是老舍之死和太平湖的关系,那是一段令人心酸、令人愤怒的 往事;不仅仅是老舍与他的未能完成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毕竟 我们现在的创作环境比过去宽松得多了。 期盼着话剧《正红旗下》能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
浏览:128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