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3年1月1日(光绪二十八年<壬寅>腊月初三),冀中大地上寒风凛冽,大雪下得正紧。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啼,一个顽强的生灵降临到河北献县东辛庄贫苦老实的庄稼人马永常家中。当历史的车轮沉重地碾过了35番寒暑,这个顽强的生灵已经成长为闻名遐迩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回回民族的骄子,一代抗日名将----马本斋。 马本斋率领八路军回民支队纵横驰骋在碉堡林立、沟路成网的冀鲁平原上,出奇制胜,屡创敌军,开创并保卫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就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斯斗争曙光初露的时候,马本斋司令员却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以身殉国。 光阴荏苒,弹指间,几十年已成过去。然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历史的回音震响在网络空间,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各大搜索引擎随处可寻;网上纪念堂里,英雄遗像前,鲜花灿烂,烛焰摇摇……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从本斋的生平纪事里,去感悟那些平常又不平常的道理。 马本斋,回族名优素福,兄弟四人,排行第二,二弟三岁时因患天花无钱医治而夭折。全家十三口人,租种别人的几亩薄地,打短扛活,推车上店,维持生活。后来,实在维持不下去了,其父马永常兄弟三人离乡背井,逃荒口外。家中的生活重担,落在了马本斋母亲白文冠和祖父的肩上。在这个贫苦的家庭里,他三四岁时就跟着大人下地剜菜,十来岁时就帮着母亲下地干活。 马本斋的母亲,心地善良,秉性刚强,待人宽厚。她艰难地撑持着马氏一家,还时常接济更穷困的乡邻。她略识文字,很有见地,常给孩子们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的故事。她教育孩子,"做人要正,走路要直,不能损人利己;咱人穷志不穷,累能受,苦能受,气不能受。"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马本斋的幼小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 马本斋11岁时,母亲和祖父见他聪明,有志气,便全家节俭,送他到本村私塾读书,学名马守清。后因家境日艰,只念了两年便中途退学。由于马本斋勤学好问,两年下来,农村桌面上的事,居然能应付。 民国四年(1915年),冀中一带大旱,赤地千里,饿殍枕道。马本斋家的几亩薄地,也颗粒无收。迫于生计, 13岁的马本斋只身出北口,下关东,走上了老一辈走过的那条浸满血泪的老路。他一路讨要,来到了张家口,找到了父亲。 常言说:"穷回回,干三行,烧饼果子宰牛羊"。他们在穷回回弟兄们的帮助下,开了一个名叫"永庆奎"的小小果子铺。马本斋除了每天帮父亲干活外,还要提着篮子到洋河边、火车站、关帝庙去卖果子和烧饼。在爷俩的苦心经营下,果子铺越来越兴旺。可随着名气的增大,一个叫"羊赶刀"的地头蛇瞄上了他们。 一天,"羊赶刀"杀气腾腾地来到果子铺:"穷回子,明天交出100斤果子,一两不能少"。马本斋父子忍气吞声忙合了一夜,七拼八凑赶炸了100斤果子。第二天,"羊赶刀"来取货时,却分文不付。马本斋气得把牙齿咬得吱吱响。马本斋提着果子沿街叫卖时,发现"羊赶刀"喝得酩酊大醉,躺在路边耍酒疯。马本斋感到出气的机会来了,指着他骂:"你这大骗子,……,喝人血的豺狼!",猛踢了"羊赶刀"两脚离去。之后,"羊赶刀"串通了市警察局的一伙打手,持枪带棒地闯进永庆奎果子铺,"叮叮咣咣",把果子铺砸了个稀巴烂。 马本斋爷俩悄悄地逃出了张家口,来到内蒙古一个叫喇嘛庙的地方。每年春天,内地有些商人常来内蒙一带贩马。本斋和父亲为这些人干起赶马的营生来。 "贩马贩马,四海为家"。这期间,他奔走于大草原和京、津、冀、鲁之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五四"运动时期风起云涌的学潮、工潮,使出身农家的马本斋耳目一新。回族学生马骏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不惜身家性命,大闹天安门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打动了他。济南镇守使马良残害爱国回胞的倒行逆施,使他初步认识到,回民中也有是非之分,善恶之别。 这年的农历二月下旬,马本斋爷俩要为马贩子把三十匹马赶往上海去卖。起程那天,马群过河时,恰好碰上了一场大风雪,马群被风雪吹散。为了寻找跑散了的马,马本斋去多伦的西边,父亲去东边。他们找了三天三夜,不但没找到马,父子俩却由此失散了。 1921年,马本斋流落到白山黑水之间。在林海雪原上扛大木,赶爬犁,修铁路,饱尝了人世的艰辛。 |
浏览:55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