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

孙禄堂先生对武学的五大贡献(三上)

童旭东

  三、建立了以完备内劲为核心的武学技术体系(上)
  中国近代武术门派林立,、在技法上更是名目繁多。这看繁花似锦,实则未成体系,无论从明确某种技术本身的功能上,还是从对武技的发展与优化上,各个门派技术系统间存在的种种无序状态,给武术技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优化和统一带来严重障碍。本世纪初,当一些人还陶醉在各自门派的天地里自我标榜时,孙禄堂先生就通过自身广泛而深人的武学实践与研究,精辟地指出:“形意一门,内含无极、太极、五行、八卦、起点诸法。探原论之,与彼太极、八卦二门及外家、内家两派,虽谓同出一源可也。”《形意拳学》自序,1915年出版)揭示出武术的各个门派在技术体系上存在共同基础。进而,孙禄堂先生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打通武术各个门派间的技术藩篱,使之熔于一炉,并铸以绝伦的拳艺与精审卓识于一体,使天才丰富的原创性发现和系统严密的学理性技术体系完美统一,通过其(形意拳学)、(’\卦拳学》、(太极拳学)三部拳著,为整个传统武术的技术系统建立了统一的技术基础——以完备内劲为核心的武学技术体系,为形成统一的武
  术技术体系奠定了完备的技术基础。
  根据“中和一内劲理论”,内劲是武术的基础和核心,修为完备内劲的法门是中和原则。因此,以完备内劲为核心的武学技术体系的修为原则和特点就是中和;以完备内劲为核心的武学技术体系从修为的角度讲就是以中和为原则的技术体系,即中和技术体系。
  中和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孙禄堂先生在武学技术领域的伟大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揭示并建立了武学技术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武术技术系统的基本结构,由以下六项基本技术构成:
  1.能量的积蓄与释放技术,
  2.力的传导与作用技术,
  3.力的转换与作用技术,
  4.身体的移动与作用技术,
  5.身体的主动变化与作用技术,
  6.身体的随机变化与作用技术。
  中外武术无不针对上述六项技术而形成各自的修为系统。但是,由于指导思想、方法的不同,不仅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形式,而且存在着在合乎自然法则、利用自然法则程度上的差异。孙禄堂先生以《易》学为指导,以自身的绝伦之艺为依据,天才地创造出完全合乎自然法则、最为充分地利用自然法则的武学技术体系:中和技术体系。孙先生的中和技术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原则、两大系统、三大功能。一个原则是中和原则;两大
  系统是内劲的培育系统和内劲的运用系统;三大功能是协同作用功能、运动变化功能、随机转化功能。下面分述之:
  1.中和技术体系以中和为原则:以无机、太极、三体、五行、八卦、生克原理为法度,通过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一以贯之、纯以神行、空而不空、感而遂通诸项技术,形成内外合一、动静合一、拳道合一等能力和
  “打若未打、不打而打”的作用效能,构成中和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
  中和是掌握自然法则的法门。只有始终以中和为原则才能渐臻拳与道合。中和既然是掌根自然法则的法门,就不能以主观意向为基础,而是要客观即所谓客气从之,于是要以“空”、“虚”、“无极”为基础。故孙氏拳皆以无极式为起点。但“空”、“虚”、“无机”并不是不蕴涵任何功能,相反,恰恰蕴涵着不可限量的功能——自然法则的功能。这就是空而不空。这种空而不空是通过先天真一之气即太极来体现的。这是内劲的内在能量与信息的基础,是人体身心整体功能系统协同状态的一种反映。它既是一切动静形态的基础,又是一切动静形态是否合乎自然法则的标准和依据。孙先生指出,合理的拳术是将此起点之意节节贯串,即所谓动中求静。这是内劲能量的积蓄技术。若将此先天真一之气与身体的最佳传力结构协同一致,就产生内外合一之劲,便能宣布与外,合于用。于是就有了内外三合,形成六合的技术要求。而身体最佳的传力结构是符合外三合的所有结构形态的,所以历史上就产生了各门各派众多的桩架与拳式。那么,在如此众多的合乎外三合
  的传力结构的形态中,哪种形态不仅传力最佳而且最便于力的转换与身体的移动并能合乎先天真一之气的运化呢?即什么结构才能使内、外、整、灵的最佳状态达到统一呢?孙禄堂先生以自身绝伦的武学造诣为依据,以中和为原则,天才地创造了孙氏三体式,使先天真一之气与身体的传力、转换及移动的最佳状态中和为一,解决了武术技术形态的基本结构问题,为武术的所有技术形态找到了最佳的结构基础。这正如孙禄堂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万法皆出于三体式,此式乃人道之门”《形意拳学)总纲,(1915年出版)。
  孙氏三体式以完全合乎自然法则的方式,使能量的积蓄与释放、力和传导与作用、力的转换与作用三大基础技术得到完美的统一,并为进一步统驭身体的移动与作用技术、身体的主动变化与作用技术、身体的随机变化与作用技术奠定了基础。
  那么,如何以孙氏三体式统驭身体的移动与作用技术、身体的主动变化与作用技术、身体的随机变化与作用技术呢?如何以完全合乎自然法则的方式构成武术技术系统完备的技术基础呢?孙禄堂先生创立了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大拳术体系,解决了使能量的积蓄与释放技术、力的传导与作用技术、力的转换与作用技术、身体的随机变化与作用技术、身体的主动变化与作用技术、身体的随机变化与作用技术统于一体且完全合乎自然法则的问题。孙先生认为三派拳术统于一体,各有侧重,目的是解决使武术技术的功能基础完备的问题。他指出,形意拳之“诚一”,八卦拳之“万法归一”,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三拳皆出于三体式,以三体式为基础。诚一是解决协同作用的功能问题,万法归一是解决运动变化下的协同作用的技术问题,抱元守一是解决随机转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的技术问题。倘若一个人能以完全合乎自然法则的方式,不仅掌握了协同作用的基本技术,而且无论是在主动的变化状态下,还是在随机的转化过程中皆具有协同作用的技术能力,则作为武术技术的功能基础而言已臻完备了。所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构成了武术技术系统完备的技术基础。形意、八卦、太极三拳虽有各自研修的重点,但技术原则仍以中和为统驭。无论是作为其共性的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一以贯之、纯以神行,空而不空、感而遂通诸项技术,还是作为其特性的实中、变中、虚中诸项技术都如此。
  静中求动是站桩的成就。先天真一之气由三体式在人身内产生内动就是静中求动。这需以内三合的心态和外三合的拳架为基础,做到内外合一,故其要为中和。
  动中求静是走架的成就。将站桩时内外合一的中和之意在走架中转运于拳式变换的过程中,心意恬澹(内不悖于真气之运行)、形态自然(外不悖于力之顺达严整),将此内外合一之意转运于拳架变换之中循环不已就是动中求静。其以内外合一之劲为“中”,身体运动变化不悖于此为“和”,故其要仍为中和。
  一以贯之、纯以神行是指内外合一已臻自然而然的境界。孙禄堂先生指出:“(老子)云:‘得其一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人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他进一步揭示道:“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至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之道理,得矣。”如是则为纯以神行。
  空而不空是中和状态在不同层次上的体现和作用。它在站柱阶段体现了由无怨无象的恬澹虚无而生中和之气的功能状态;在走架阶段体现了由于松空而至中和,产生不加力而力自彰、不运气而气自周的功能状态;在运用阶段体现客从彼意、感而遂通的技击能力,即在与敌接触的瞬间使我与波中和为一。只有自身无任何主观意向,才能最客观最准确地感受出对手的意向;也只有自身没有主观的用力趋向(加速度为零),才能使自身之力以最快的速度据被之势而发出,做到后发先至。孙先生将此技术概括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此为中和之用。
  而实中。变中、虚中也是以中和为法门。形意拳通过对中和的研求侧重于修为协同作用的技术能力(即六合为勇),其劲性如刚球,技术运用讲求实中;八卦拳通过对中和的研求侧重于修为动静合一的技术能力(即万法归一),其劲性如弹簧球,技术运用讲求变中;太极拳通过对中和的研求侧重于修为反馈调节的技术能力(即抱元守一),其劲性如皮球,技术运用讲求虚中。
  综上可见,孙禄堂先生创立的中和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是武术技术体系的核心,并构成一切技法的功能基础。
  2.中和技术体系的两大系统:内劲的培育技术系统、内劲的作用技术系统。孙禄堂先生指出,拳术的特点在于皆有体用,拳与道合则体用完备。内劲之“体”即内劲的培育技术系统,内劲之“用”即内劲的作用技术
  系统。
  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皆是以中和为原则的体用完备的技术系统。
  例如孙氏形意,始于无极,以太极为起点,合于三体式,构成形意拳修为的最初基础。此为内劲培育之基础。
   继而,以孙氏三体式为基础,合于五行拳中,演化为五行连环。此为形意拳运化之纲、内劲运化之基本。
  最后,以五行生克拳各得其当然理之所用。孙禄堂先生指出:“五行各用其所当,于是乃有明德之至善之谓也。故名五行拳生克变化之道也。”此为形意拳运用之纲、内劲之用的基本技术。
  以上,始于无极、起于太极、基于三体,以五行单习为纵,修为协同作用功能;以五行循环为横,修为协同功能之转换,此纵横为形意拳“体” 之纲。以五行生拳为“用”,修为五行拳当然作用与变化之道。于
  是构成孙氏形意拳修为的第一个循环:孙氏形意拳技术修为的基础阶段。
  接着,以十二形单习为纵,以杂式捶为横,此纵横合之为体,并以安身炮为用,构成形意拳修为第二个循环:孙氏形意拳技术修为的完备阶段。
  孙氏八卦拳、孙氏太极拳亦有体用完备的两大系统,这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已有详述,此不赘。
  3.中和技术体系的三大功能:以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合于丹修为法度,通过纯化升华完善人体的协同作用功能、运动变化下的协同作用功能、随机转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功能,形成完善的信息感应、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机制,完善人体适应机
  人体的适应机制制是由信息感应、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机制三大环节组成。
  通过拳术合于丹修而善养中和之气,能完善人的信息感应机制,疏通人体的反馈调节回路,完备协同作用的能量与信息基础。
  而人体的反馈调节机制的完善不仅要回路畅通,而且要符合自然法则下的反馈调节原理。作为在技击中体现的合乎自然法则下的反馈调节原理是实中、变中、空中的中和,这是孙氏形意、八卦。太极的作用原理。
  作为反馈凋节的能力,则是由人体协同作用的基本功能、运动变化下的协同作用功能和随机转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功能所组成。
  形意拳侧重于修为协同作用的基本功能,故由单操人手.求以中和至整的能力,继而联络一体,循环如一。
  八卦拳侧重于修为运动变化下的协同作用功能,故由转掌入手,求以变中寓整、变整合一、
  动静合一,所谓万变不离其中,中即整也。
  太极拳侧重于修为随机转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功能,故孙氏太极拳起手即一气贯串,求以一以贯之、纯以神行之道,即曲中蓄直、柔中运刚,至柔至顺中寓以至中之道。
  可见,以中和为原则,以内劲为基础的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体用系统能够完善人体的适应机制,构成武术技术体系的基础技术。
原文2002.9.12 发表于孙氏内家拳网站  浏览:227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9/13 1:30:4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孙禄堂第八章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收藏于2014/10/21 13:05:44
孙禄堂第七章 形意拳谱摘要 (收藏于2014/10/21 13:05:44
孙禄堂第六章 太极拳 (收藏于2014/10/21 13:05:43
孙禄堂第五章 八卦拳 (收藏于2014/10/21 13:05:43
孙禄堂第四章 形意拳(五) (收藏于2014/10/21 13:05:43
孙禄堂第四章 形意拳(四) (收藏于2014/10/21 13:05:43
孙禄堂第四章 形意拳(三) (收藏于2014/10/21 13:05:43
孙禄堂第四章 形意拳(二) (收藏于2014/10/21 13:05:43
孙禄堂第四章 形意拳(一) (收藏于2014/10/21 13:05:43
孙禄堂第三章 太极拳家小传 (收藏于2014/10/21 13:05:4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李子蔚孙禄堂“三拳合一”论之我识(访问4212次)
童旭东孙禄堂先生对武学的五大贡献(二下)(访问3198次)
童旭东孙禄堂先生对武学的五大贡献(三下)(访问2729次)
童旭东孙存周先生武学思想概观(访问2586次)
童旭东孙氏门开山鼻祖--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访问2490次)
童旭东孙禄堂先生对武学的五大贡献 (一)(访问2428次)
童旭东孙禄堂先生对武学的五大贡献(三上)(访问2272次)
童旭东孙禄堂先生对武学的五大贡献 (五)(访问2170次)
孙叔容初学孙氏太极拳应注意的事项(访问2155次)
童旭东孙禄堂先生对武学的五大贡献(二上)(访问211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心神与你共通之后人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6/18 23:10:3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8/12 17:53:11
访客点评14548号文选(评论于2007/12/4 16:22:5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