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5号馆文选__闲谈杂写 |
|
|
|
最近有报道说,冯小刚、张国立正在联袂拍摄由老舍先生小说《我这一辈子》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看来,人们并没有忘记老舍先生。是的,那些体验过贫苦生活而始终有着平民意识和同情弱者的现代作家是不应被忘记的,。老舍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
老舍是被公认为以北京土语写小说写得最地道的现代作家,因而也是京味小说写得最成功的现代作家。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小说,再现的是老北京的平民生活的全景图,揭示的是社会存在的各种病态。他在作品中深深流露出同情穷人的同时,希望穷人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善。他虽然没有摆出革命者的姿态和充分表达革命的思想,但这反而更能体现老舍为人处世的宽厚和对一种社会存在的分寸把握。社会的动荡和世事的多变,一度曾使他远离北平,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但无论客居他乡异国,还是滞留抗战后方,他始终眷恋不已的是生发于北平市井声中的人与事。为此他曾在作品中十分动情地说到:“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老舍是离不开北平的。因此抗战胜利前夕,他和曹禺应美国国务院之邀前往美国游历作客期满后,他没有回到国统区的“大后方”,而是拖了一段时间,回到了刚刚解放后的北京。老舍的这个选择,多年后就连梁实秋惊闻他死讯而写回忆文章时都表示出不大明白。同是北平人,特别欣赏老舍小说的梁实秋曾在海峡那边为老舍之死先后写了三篇怀念文章,这在梁实秋的怀人文章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见老舍为文为人所达到的至高境界。 新中国的诞生,使老舍真真实实地看到了一个全新社会的到来。当他看到自己笔下所同情、所关注的市井平民开始过上了好日子时,他禁不住由衷地赞美和讴歌新社会了。为此,他的艺术创作又有了一个小高潮,写出了话剧《茶馆》和《龙须沟》。再之后,随着党和国家“不正常时期”的开始,或是不解或是无奈的老舍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他自己所说的“歌德派”。于是,在各种政治运动中积极表态、写符合要求的批判文章……然而,这一切到了“文革”轰轰烈烈的到来时,老舍还是难逃厄运。他先是被红卫兵挂上了黑牌,然后是接受没完没了的呵斥、毒打和侮辱。他因此而失去了生活于世的勇气,最终带着遍体鳞伤的创痛走出家门,走向可以给生命画上句号的太平湖…… 老舍之死,是新中国史的一个悲剧。而生活于海峡对岸的梁实秋则写下了这样一段让人动容的话:“像老舍这样的一个人,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他的思想倾向一向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他的写作一向是属于写实主义,而且深表同情于贫苦的大众。何况他也因迫于形势而写出不少的歌功颂德的文章,从任何方面讲,他也不应该有那样的结局。”然而,事实是“那样的结局”就是发生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大陆。那是只有专制而没有民主与法制的年代,因而也是一个剥夺人的自由思想、让智者无法正常生存的年代。 在我们回首告别20世纪之时,很高兴看到一些带有反思色彩和忏悔意识的书纷纷得以出版。然而,我近乎于奢望的是,希望有当年直接参与批斗和毒打老舍的红卫兵中,如今能有人拿起笔来写出一些忏悔的文字。要说为什么,就是要不能忘记老舍,就是要永远反思一段中华民族的浩劫史。 老舍是不能忘记的。尤其是我们今天能够逐渐自由阅读和自己思想的时候。 (《我这一辈子》,老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 |
| 浏览:988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