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史学家孙思白纪念馆

回忆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大

孙思白

  
   回忆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大
  
   孙思白
  
  (一九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北京大学“一二·九”时期的在京部分老同学张震寰、黄华、袁宝华、朱穆之、蒋南翔、陆平、韩天石、孙思白、刘玉柱、谢云晖等座谈北大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情况。这是孙思白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一二·九”运动,过去曾收集一些材料,但在文化革命中散失了。考虑了一些问题,没成为一个东西,就抛砖引玉吧,说错了也没关系。
    时隔快半个世纪了,我先把过程缕一缕,以引起大家的回忆。“一二·九”运动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起到“七七”事变前后十几个月。开头是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的发动。这个情况大家都记得,一九三五年的何梅协定以后,河北的局面就不行了。紧接着是秦土协定,察哈尔的主权丧失了。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了。拿咱们北大来说,我记得有这样一个印象,有几个日本浪人,跑到红楼前,喊着要接收北大。有一天,晚报上说,华北局面即将揭晓,日本人明天就到北平来。那天我们历史系有个传说,说明天就要挂五色旗。那种国家垂危,岌岌不可终日的情况每个人都会记得的。随后同学们互相串联酝酿的情况就有了,我记得宝华和杨雨民跑到我宿舍说,我们应对中国的局势有所表示。这算一段,回头各位老大哥再来补充。这一阶段中,关于党的活动,党如何估计这个形势,怎样发动这个运动,这方面接触的材料不是很多,资料、回忆也都不很多,请同志们多回忆一下。
    “一二·九”游行那天,记得是别的学校的人先到北大来,一喊,咱们临时扯了几个被单,就当作旗子打出去了。北大组织的晚一点。(刘玉柱:“一二·九”前,北大有些酝酿,准备组织学生会,北平学联先组织起来, 北大学生会后组织起来。“一二·九”时游行规模比较小,“一二一六”时就大了。)“一二一六”以后不久就是寒假,酝酿南下宣传。北大是第一团,天石是团长。留在学校里的同学进行复课和罢课的斗争,红楼门前、二院门前,蒋梦麟、胡适骂学生,学生也骂他们。(刘居英同志是当年的纠察队长。)除学校当局要求复课外,在学生中也有部分要求复课。如果复课,对南下宣传团在情绪上是个打击,无论如何不能复,在三院开会辩论。我记得有一个驳复的同学,驳得很好。南下宣传团回来,接着就成立了民先队。同时蒋介石下命令要各校派代表“晋京聆训”,咱们就发表宣言,拒绝派代表,蒋梦麟就收买了三个代表:杨西昆、李守权、徐綦?,每人三百块钱。学生会组织大家驱逐伪代表,二月十八日,召开全校学生大会,有人提议给他们立“遗臭万年碑”,把杨、李的门砸开,把他们“开除学籍”,在大马路上给他们开“追悼会”。徐綦?怎么没成为伪代表呢?(《北大学运史》上写了两个伪代表,是杨和李)他拿了三百块钱后,没到南京去,只到烟台、青岛、曲阜转了一圈,听说校内驱逐伪代表,他就到处贴小条,贴通告,说鄙人寒假到那儿旅行,住什么旅馆,没到南京去,“特此声明”。后来徐綦?并没逃出蒋梦麟的手掌,他拿了蒋的三百块钱,蒋暗地里叫公安局把他拘留起来了。二月十七日国民党政府颁布紧急治安法,接着对平津爱国学生大逮捕,引起“三三一”抬棺游行,追悼郭清。“三三一”的行动遭到摧残,过去的材料评论说这是一次失败的行动,或者说是冒险主义,(韩天石:还有说是“左倾”路线的残余。)上纲上线很严重,对这个问题,也请大家重点回忆一下。那天和天石同志交换意见,他是直接受害者之一。
    “三三一”以后,就转到自我教育阶段了。斗争的方式有很大改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这时才开始懂一点。原来看国民党就是不抗日,就是卖国的。我记得从三院开会回来,袁宝华同志在路上对我说,不能这样看,也得分析分析,国民党中也有主张抗日的,我听了很新鲜。在这以后是“五四”十七周年纪念,在二院开纪念会,一些落后的同学说,这糟了,又要罢课了,但结果贴出通告:“师生联合纪念五四,”第一条是“不罢课”,第二条是“不游行”。会议开得很好。不久,日本增兵华北,我们六月十三日举行游行。宋哲元有个谈话,说这次学生运动没有越轨。“六一三”应是比较成功的一次。九月,日军与二十九军在丰台冲突,市学联派代表去慰劳二十九军。十一月,日本人在近郊演习,我们通过上层关系发动二十九军,在固安也做了一次对抗演习,学联代表就向二十九军献旗。从这些工作来看,这个时期的做法,与过去很不同了。
    双十二事变后,国内又是一个新的形势了,学生运动中的“生活路线”就很显著了。我们搞了许多活动,香山旅行,樱桃沟露营,演出《西安事变》,陆平演杨虎城,吴承明演张学良,我扮蒋孝先。从双十二到“七七”,中间还有一个新“五四”事件。“七七”前夕,我们六月二十八日开始,在大觉寺办夏令营,第十天芦沟桥的炮声就响了。
    我首先把过程勾一勾,引起大家的回忆,请同志们补充。
    我考虑有三个问题需要座谈和交换意见。一是,运动前党的活动情况,准备和领导的情况,准备用什么方针、政策来领导这个运动,请同志们提供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对“三三一”抬棺游行应怎样分析。三是,如何估计“一二·九”的历史地位。在我国学生运动史上除“五四”历史意义很伟大外,“一二·九”运动的意义也很重要。《毛泽东选集》对“一二·九”有过评论。一九四三年少奇同志对“一二·九”也有一个专门讲话。他说“一二·九”运动开始了一个旧的反动统治的结束和革命高潮的开始,指的是白区。第二说正确地执行了小心谨 慎的策略结果,所以能坚持十九个月。第三说“一二·九”运动始终沿着与工农兵结合的方向前进。少奇同志当时总结了这样三点。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学生运动有两次高潮,一个是“九一八”,一个是“一二·九”。拿“九一八”和“一二·九”来对比,显然有很多相同之处和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之处,一个是突然起来的,很快结束;一个是不断地延长下去,坚持下去。“九一八”后全国规模的运动很快起来了,行动是可歌可泣的,但没能坚持下去。从“九一八”到十二月十七日珍珠桥事件,学生到南京请愿、示威,前前后后有许多团体,几万人,中间有三次高潮。第一次十一月初叫人欺骗了,回来了,表示请愿满意,这次也打了外交部长王正廷。第二次,十一月二十六日,也是几万人,在国民党政府门前挂了一口钟,一些人在那里敲,但这次也没结果。第三次就是北大南下,别的学校都是请愿,北大是示威,这样带动了全体示威,南下学生的请愿都改成了示威。结果十二月十七日遭到了屠杀,死伤百余人。以后这个运动就停顿下来了,前后不过三个月。而“一二·九”运动却坚持了十九个月之久。两个运动的相同之点是客观形势很相似。一个是东北的沦陷,一个是华北的危机。国民党阵营的分裂,“九一八”时是这样的,华北危机时也是这样的,不过更加深刻罢了。“九一八”在红军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一二·九”在红军到达陕北,发表了“八一”宣言之后,客观形势很相似,但效果呢,“一二·九”运动显然大,因为时间长。
    学生运动的性质毕竟是非武装的,在白区的反抗,主观指导上必须灵活。学生运动中的最高形式就是游行示威,其他形式就低一些。运用游行示威这种最高形式时,必须考虑到许多主客观条件,需要有很好主题,很好的组织,各方面的配合。具备了这些条件,遭到镇压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一二·九”和“九一八”从运动的形式上看,从运动的多样性上看,从运动的策略即利用敌人的缺口、矛盾、争取中上层社会的同情等方面看,都很不相同。“一二·九”运动利用了宋哲元统治区的特殊地位,利用了宋与蒋的矛盾。比如,那时太原的学生运动比较活跃,是利用了阎锡山和蒋介石的矛盾。广西也是比较活跃的地方,因为那时李、白和蒋介石有矛盾。一九三六年五月的全国学联,广西是常委,学生运动组织多到七十一个县。利用敌人矛盾,争取社会进步力量,这些方面两次不一样。“九一八”有一次南下打了王正廷,还有一次打了蔡元培,看来打蔡是不策略的。“一二·九”中,懂得了统一战线的策略以后,就不同了。学生运动在白区成了一种对反动统治的威胁,因为学生与大多数中上层社会有些联系,学生很纯洁,很容易博得社会同情,反动派想公开镇压学生总是不得人心的。应当不怕牺牲,但应尽量避免牺牲,这样才能长久。应该清醒地看到白区的学生运动,其作用无非是扩大政治影响,在运动中锻炼干部,不应再有更高的要求,不能违背白区工作的客观规律。“一二·九”有这些长处,而“九一八”则有些缺点。
  
 浏览:430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8/27 1:14:1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孙思白回忆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大(收藏于2002/8/27 1:14:17
孙思白试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别(收藏于2002/8/26 23:41:24
吕伟俊 韩冬梅民国史专家——孙思白(收藏于2002/8/26 23:37:3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孙思白试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别(访问7409次)
孙思白回忆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大(访问4309次)
吕伟俊 韩冬梅民国史专家——孙思白(访问129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爸爸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9/5 18:58:01
访客点评14126号文选(评论于2007/11/24 9:36:39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