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风采一生”赵四小姐
千秋家国梦

张学良传:有情人终成眷属

范克明

  
  张学良原本是不信教的,年轻时虽然加入过基督教青年会,但那时间不长,而且那时的
  的基督教青年会主要是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并不是个纯粹的宗教团体;加之后来戎马生涯,
  四处奔波,对此早已兴味索然。晚年由于苦闷孤寂,觉得象“安贫乐道”“心正手洁”之类
  的教义,使他那倍受摧残的心灵可以得到某种慰藉,似乎精神上也有了一种寄托,所以他信
  教了。参与圣事活动一多,自然也不免受些影响,以致认为自己的心情“如保罗在腓力比书
  三章八节所说的:‘我为他已丢弃万世,看作粪土。’十四节又说:‘忘记背后,努面前
  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这是否真如报章所
  说,是将军的“肺腑”之言,笔者无从考证。不过,有一点似乎是不容怀疑的,这就是,岁
  月无情,加之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到了晚年,他的心境更加空虚、凄凉,后来甚至竟
  对自己的婚事也忽生异想,萌发了一种古怪的念头。原来,据说基督徒是严格遵循一夫一妻
  制的,这使他颇感为难。有人看到赵四小姐这样与他患难与共,默默地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
  切,便劝他与赵四小姐结为伉俪,而对于与他长期分离的夫人于凤至只好脱离夫妻关系。但
  他和赵四小姐都不忍心这样做,认为这太对不住这位好心的大姐了。可是要二者得兼,又与
  教规相违,这该怎么办?张学良苦恼、焦躁,他多么想能找到一个妥善的解脱的办法啊!可
  是他左思右想,仍十分为难,以致愁得病倒了。幸而,从1940年就因病侨居国外的于凤
  至,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当她得知丈夫的心病后,虽然如雷击顶,难舍难分,但她冷静下来
  后,还是致信张学良,说明自己由于患病,未能尽到妻子之责,多年来照顾丈夫生活的责任
  全由赵四小姐担负了。这些年她代她陪伴汉卿,吃了不少苦,理当得到法律承认;再说赵四
  小姐温柔敦厚,爱情坚贞,做汉卿的妻子是当之无愧的,所以她同意与张脱离夫妻关系,以
  使他们永结百年之好。
  问题以意想不到的互谅互让和豁达大度的方式顺利解决了。
  1964年7月4日,在一个天气异常晴朗的日子,64岁的张学良与51岁的赵四小
  姐,在台北杭州南路一位美籍牧师的家里,按照着严格的宗教仪式,举行了一个有身穿黑色
  宽大长袍的牧师来主持的简朴的婚礼。
  依照宗教仪式由牧师主持婚礼,看起来好象也简单,只是这场面在当今我们的现实生活
  中很少看到了。然而,在解放前,以及现在的香港、台湾和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比较多的国
  家,还是屡见不鲜的,但是不是毫无约束,只要本人要求,都可用这种方式举行婚礼呢?那
  也不是,有些教堂和牧师还是颇为严格的。如结婚的人,不仅至少有一方是基督教徒,而且
  还必须是讲究婚姻道德的。著名的老报人顾执中在他所写的《报海杂忆》中曾谈到蒋介石和
  宋美龄的结婚,而在婚礼仪式问题上,就有过一番周折。顾老谈到:据宋美龄透露,当她在
  广州时,蒋已苦苦地追求她,后来到日本,又要求跟她结婚,但宋母提出,他必须跟原来的
  妻子毛氏离婚,和别的女人断绝关系,然后才结婚。蒋均一一照办了,并登了广告。但当他
  们于1927年秋天在上海一家大饭店举行结婚典礼时,原来确定的主婚牧师,却拒不出
  席。原来宋家世代为基督教徒,婚礼自然要采用宗教仪式,而当时景林堂牧师江长川平时与
  宋家也甚友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牧师是个很古板的人,他办事不畏权势,也不讲情
  面,据说是他认为蒋的离婚是片面的,没有法律依据,手续尚未办清,所以根据基督教义,
  他不能为他们主持婚礼。宋家母女是非常希望他能亲自主持结婚盛典的,曾专程前往拜会这
  位尊贵的牧师,可他“坚持如故”,不肯赏脸,最后只好请基督教青年协会的一位总干事为
  蒋宋主持婚礼。所以蒋宋结婚,虽为宗教仪式,却不是真正的权威牧师主持的,那位倔强的
  江牧师,还真是个铁面无私的人哩……⑥
  张学良的婚礼,同样也是按照宗教仪式举行的,但却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仪式与宴席都
  是友人事前安排好的。高龄的慈悲为怀的周联华牧师十分乐意为这对“红粉知己、白首缔
  盟”的不幸的情侣证婚。这对历尽坎坷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来说,当然是个很大的安慰,他
  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张学良自被非法幽禁后,关于他的消息,一向寥若晨星,可是唯独这次婚礼,却被恩准
  公开加以报道了。台湾的报纸上,为此写诗作文,很是热闹了一番,什么“三十载冷暖岁
  月,当代冰霜爱情”啦,什么“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弹
  指俱往矣,喜看来日方长”啦,还有什么“基督见证,宗教婚礼”啦,等等。这当中,有痛
  惜,有关切,有哀伤,有感叹,象词情凄切、扼腕唏嘘的悲歌,也象对这对生死与共、饱经
  风霜的铁窗情侣的由衷的颂赞。
  翻阅这些年深日久的报刊资料,不能不使人黯然神伤。透过字里行间隐约流露的哀怨之
  情,还是曲折反映了一些张将军在台湾的生活情景与心态。是的,物换星移,人世沧桑,谁
  都不可能永远是春光明媚,一帆风顺,也常常会有风雨和泥泞。但象张学良所遭受的厄运,
  象台湾当局对他所进行的残酷迫害,却是闻所未闻的。试想,为国为民、“大有功于抗战事
  业”的千古功臣,却成了“不明时势,不通事理,不守纲纪”的罪人,轻描淡写地一句“严
  加管束”,从此就冤沉海底,成为终身囚徒,以致岁月悠悠,从一个英姿焕发的年轻将领,
  而成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可囚期却仍遥遥无期,目睹此情此景,谁不愤慨?谁不同情?
  所以看到这样的喜讯,与其说使人高兴,不如说悲多于喜,使人更为伤痛、感叹!
  但就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来说,虽然不无伤感,可在他们看来,毕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还是甚感欣慰的。窦应泰在其有关于、张的结合与离异的传记中,把张、赵的结婚仪式称作
  “迟来的婚礼”,并给予热情的赞颂:
    1964年7月4日,台北,一位美籍牧师的家里。这是一间宽敞而陈设豪华的住
  宅,枝型呆灯把柔和的清辉洒向肃穆的大厅。无数燃烧的红烛映红了张学良的脸孔。
  他身穿西装礼服面孔红润,浓浓的眉宇下,一双大眼炯炯有神。这使人不能不联想到当
  年英武潇洒、戎装佩剑的少帅!在他身边,出现了一位盛装丽人。她是赵一荻。
  身披粉红色纱巾,天蓝色裙衣曳地。面容显然经过精心修饰,娥眉带笑,杏眼含情。冷
  眼望去,谁能相信她已经是51岁的人呢?张学良的朋友、部下簇拥在这对新婚的老夫妻身
  旁,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而激动的微笑。……⑦
  赵云声把张、赵在同居三十多年后的正式结婚,称为“奇特的婚礼”,他的描述则是在
  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下,揭示这对在凄风苦雨中生死与共的情侣之间的深厚情谊。
    婚礼开始了……牧师先用他那缓慢并略略有些抖颤的声音问张学良:
  “你愿意这个女人做你的妻子吗?”
  “我愿意。”张学良朗朗答道。
  牧师转问赵四:
  “你愿意这个男人做你的丈夫吗?”
  赵四这时眼里忽地涌满了泪水,嘴唇抖动着,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我愿意”这三个字是
  怎么说出来的,也不知牧师听清了没有。但她知道,站在身边的张学良是肯定听清了,恐怕
  也只有他才能体会到赵四此刻的心情。
  当牧师唱到“交换饰物”时,赵四强忍着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它滴滴嗒嗒地落在了
  张学良的胳膊上。张学良拿着戒指的手抖动着,半天也套不进赵四的手指。赵四感到,张学
  良此时也一定是感触万千!
  婚礼结束了,张学良和赵四缓步走出了教堂……他们没有坐车回北投别墅,决定慢慢步
  行回去。
  教堂的钟声在他们的身后飘过来,既象是祝福,又象在唤起他们对过去的回忆。
  张学良默默地走着,他感到自己的大半生虽说坎坷,但却问心无愧,无论是对国家,还
  是对朋友。若说自己在良心上有所负疚的话,唯一就是感到有负于身边这位夫人。赵四小姐
  以她豆蔻年华投靠自己,可直到年过半百方取得个夫人的名义,这些年真是委屈了她,难为
  了她!回想这几十年的历程,除却奔波、挨骂,就是囚禁和孤独。为了自己,她抛弃了富
  贵,抛弃了自由,抛弃了骨肉,也抛弃了欢乐……她把一切愁苦都吞进肚里,没发过一句怨
  言。一想到这些,张学良就觉得内心愧疚,感到今生都难以补偿!
  想到这,张学良将赵四的胳膊用力搂了一下。赵四仿佛有什么特殊感应似的,她从张学
  良的神情和动作中,立刻猜出了张学良的心意。她最怕听张学良讲什么感激的话,于是趁张
  学良未及开口,便赶紧扭转了话题:
  “汉卿,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真愿意咱们一直这样走下去,直走到天明。”
  “好,我陪你一直走回老家。”张学良见赵四情绪很好,他也变得欢快开朗起来,“别
  看我们老了,蒋介石要敢放我出去,我自信能够走得回去!”
  ……张学良见赵四没有说话,便停下脚步,盯视着她,说:
  “怎么,你就不想?我看你每次谈起家乡大陆来,都眼圈发红,我知道你嘴上不说,可
  心里和我一样!”
  赵四默默地走着,依旧沉吟不语。
  “小妹,难道你真的不想?”张学良又追问了一句。
  赵四停住脚步,猛地抬起头来,眼睛里盈满了滚滚的泪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汉卿,咱们还会有那么一天吗?”
  张学良变得沉默了,他痴呆地站在那里,唯见远处农家炊烟袅袅,近旁树枝在沙沙摇
  动……⑧
  这段看起来颇有些浪漫色彩的真挚动人的婚礼场景的描绘,至此结束了。张学良为什么
  没有回答妻子的问话?他为什么沉默无言了?作者没有再谈,但实际这是不言自明的。其他
  的问题,他都可以回答,唯独这个问题,他确实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这也正象关于西安事
  变问题一样,他是不好谈的,所以,正如孙玉消在《张学良在台湾》中说的:“张学良最不
  喜欢见到新闻记者的访问,因为记者们最喜欢探听的事情,就是西安事变,而这恰恰是他最
  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张学良曾对他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说:“这要我如何回答呢?如果我说是
  共产党所欺骗,显然是骂我自己糊涂;如果说是我一时冲动,显然是骂我自己无能;如果我
  说是‘老先生’(蒋介石)该被扣留,显然表示我还没有承认错误,与我当时亲自护送‘老
  先生’回南京的心愿不符。所以,我绝不能见这些记者,因为我怎样说都不行。”人们理解
  他的苦衷,深切同情他的遭遇,是不会以此来说他消沉和苛求于他的。他虽然极不愿谈西安
  事变,但他后来还是奉命写过一篇西安事变回忆录。据说,还以张的名义出版了,因为蒋介
  石“为了平息人民的怨愤,安抚东北人士,假意宣称恢复张学良的自由”,出书也是为此目
  的服务的。但确也是的,“在刺刀下制造的历史书籍,谁能相信会是真实的呢?!”不言而
  喻,关于他的获释,不是虚假的获释,而是真正的恢复自由问题,刚是确有难言之隐,也是
  使他伤透了心的。这个问题,在他被幽禁之初,就提出来了,因为他虽然对委员长进行了兵
  谏,可却完全是出于爱国的赤诚,善良的愿望,而且,对蒋介石他也从来没有要害他之意,
  就是万不得已而必须将他暂时扣留时,也是一再强调要保护他的安全,并在事变和平解决
  后,亲自送他回南京。可对方却背信弃义,对张学良百般迫害,将他打入冷宫,长达半个多
  世纪之久,这岂不是太过份了吗?据说,蒋介石在生前曾说过:“张学良他监禁我半个月,
  我要监禁他一辈子!”无负于理,无负于人,为人处世甚至还总带有几分天真的张学良,对
  这一切始终是估计不足的,就是上面说的蒋的那种要把他监禁一辈子的话,他也总是疑信掺
  半。可是后来他不再怀疑了,他知道,在蒋介石活着,甚至死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还
  是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的。他不再存在什么幻想了。
  当晚,月色皎洁,如同白昼,院子里虽然景物依旧,却由于月光分外明亮,给院中花草
  平添了一种明丽和悦的色彩。张学良与夫人赵四小姐在幽静的庭院里缓缓而行,心中颇不平
  静:
    身材魁梧的张学良,身著藏青色长褂,脚穿红色软质平底布履,满头银丝,已经完
  全是一副“老先生”模样了。虽与当年叱咤风云的张少帅判若两人,但从他那炯炯的目光和
  不凡的气宇上,仍可窥见其飒爽俊朗的勃发雄姿。
  ……花池就在庭院南端,虽不算大,倒也精巧美观。
  池子呈椭圆形,池里开放着几朵名贵的莲花,池边摆满了精致的花盆,全是名贵的兰
  花。张学良平生最爱兰花。
  每逢兰花盛开季节,总要偕赵四驱车前往台北市或近郊的兰园,尽兴赏花。这时的兰
  花,正开得茂盛哩,翠绿欲滴的叶儿,有卵形的,有披针形的。头状花序,有淡黄的,有桃
  红的,也有雪白的。微风拂过,花叶摇曳,清香扑鼻,直沁心脾。月光就象流水,泻在花叶
  上,色泽更加艳丽美观,仿佛镀了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银汁,那情趣真是再难形容了。
  张学良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摘了一朵雪白的花儿,凑近鼻孔嗅嗅,顿觉奇香穿透肺腑,
  频频点首,乐呵呵地半开玩笑道,“霞,不,夫人!我一生最喜欢兰花,如今我俩历尽风
  霜,结成夫妇,值此良辰美景,本丈夫别无长物,就把朵兰花赠给你吧。世人都盛赞你是无
  瑕之白璧,其实,又何尝不是我张学良心中一朵圣洁的兰花呢?”
  说着,把花儿轻轻插在她鬓发里,然后,倒退几步,仔细审视片刻,抚掌笑道:“很
  好,美极了!戴上这朵花,你好象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哩!哈……”
  过时候的赵四,虽已过“如天命”之年,但透过那素雅的装束,温柔的容颜,依稀可窥
  昔日之绰约丰姿。她见张学良今日兴致极好,心里格外舒畅。瞧他适才那举止言谈,仿佛不
  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者,倒象一个风流倜傥的活泼少年,不觉莞尔一笑:“汉卿!如果我真
  的能年轻二十岁,那可就太好了,我将会有更旺盛的精力来侍候你的。然而,逝者如斯夫,
  时间的长河绝不会倒流呢。不过,我倒觉得,你才年轻了许多哩!”
  “是吗?”张学良听罢仰面畅笑起来,操着洪亮的东北口音道,“我向来认为,时间固
  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相待的,但每个人对时间却并不一样。你说是这样的吗?”
  “你的意思是说……”赵四有些不解地望着张学良。
  “譬如,你我经历三十载寒暑,终于熬到今日。我总觉得,这三十年太漫长了呵!……
  我们俱是步入老年的人了,剩下的日子,恐怕屈指可数了。我倒怕时间过得太快,而希望它
  慢些,再慢些。你难道没有同感吗?”
  赵四默默地听着,深沉地点点头,把张学良挽得更紧了。……⑨
  这天晚上,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象一对初恋的情侣,在幽静的庭院里谈得很久,直到明月
  隐入不知何时飘来的一块灰白的云层,院子里暗了下来,他们才慢慢步入室内。
  这幢掩映在绿荫中的爬满青藤的平房的灯亮了,他们象是全无睡意,又在屋内继续着他
  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① 刘经发:《子牙垂纶悲蹉跎——田汉和张学良狱中诗》,1983年4月2
  日,《团结报》。
  ②③ 孙玉清:《张学良在台湾》,《新观察》1985年第2期。
  ④ 《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⑤ 《文摘报》摘编稿。
  ⑥ 顾执中:《报海杂忆》,引文系《文摘报》摘编稿。
  ⑦ 窦应泰《愿将悲欢写新诗——于凤至与张学良的结合与离异》,载《名人传记》1
  987年第5期。
  ⑧ 赵云声:《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⑨ 张德荣:《红粉知己——张学良和赵绮霞的爱情》,原载《名人传记》1986年
  第3期。
  
  
 浏览:283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7/23 12:48:2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邦祯张学良将军与赵四小姐的兰花情(收藏于2006/7/14 20:02:54
宋丽叶夏威夷的葬礼——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的爱情故事落幕(收藏于2002/7/28 11:09:58
董慧我亲眼目睹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幸福相守(收藏于2002/7/28 11:07:03
金果林遥想少帅事 欣看小姐楼 ---- 写在“赵四小姐楼”正式开放之时(收藏于2002/7/28 11:04:18
资料生死知已---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收藏于2002/7/24 0:17:09
资料曾经沧海难为水(收藏于2002/7/24 0:13:02
范克明张学良传:何当共剪西窗烛(收藏于2002/7/23 12:51:05
范克明张学良传:有情人终成眷属(收藏于2002/7/23 12:48:22
范克明张学良传:梅花香自苦寒来(收藏于2002/7/23 12:46:08
范克明张学良传:莫须有公案(收藏于2002/7/23 12:39:0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资料生死知已---张学良与赵四小姐(访问4956次)
陈邦祯张学良将军与赵四小姐的兰花情(访问3439次)
范克明张学良传:有情人终成眷属(访问2839次)
宋丽叶夏威夷的葬礼——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的爱情故事落幕(访问2418次)
范克明张学良传:“赵四风流”话短长(访问2132次)
`《赵四小姐》(访问2099次)
董慧我亲眼目睹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幸福相守(访问1884次)
`《此情已逝成追忆》(访问1839次)
`《无可奈何花落去,英雄美人永相隔》(访问1832次)
金果林遥想少帅事 欣看小姐楼 ---- 写在“赵四小姐楼”正式开放之时(访问166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7/7 11:19:5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11/30 19:29:07
li无不感动(评论于2007/10/20 17:21:39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