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网同纪念与Sohu合作园区__李东垣纪念馆
网同纪念与Sohu合作园区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06699号馆文选__医学发明

医学发明(二)

李东垣

  医学发明(二)
  
  乳香神应散。
  
  治从高坠下,疼痛不可忍,及腹中疼痛。
  
  乳香,没药,雄黑豆,桑白皮,独科栗子(各一两),破故纸(二两炒香)。
  
  右为细末,每服半两,醋一盏,于砂石器内煎至六分,入麝香少许,去滓温服。
  
  当归导滞散。
  
  治落马坠车,打扑损伤,瘀血,大便不通,红肿青黯,疼痛昏闷,畜血内壅欲死。
  
  川大黄(一两),川当归(一分),麝香(少许)。
  
  右三味,除麝香另研外,为极细末,研匀,每服三钱,热酒一盏调下,食前内,瘀血去,或骨节折疼痛不可忍,以定痛接骨紫金丹治之。
  
  紫金丹。
  
  川乌头(炮),草乌头(炮各一两),五灵脂,木鳖子(去壳),骨碎补,葳灵仙,金毛狗脊,自然铜(醋焠七次),防风,地龙(去土),乌药,青皮(去白),陈皮(去白),茴香,黑牵牛(各半钱),乳香,没药,红娘子,麝香(各二钱半),禹余粮石(醋炒四两)。
  
  右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酒调下,病在上,食后。病在下,食前。
  
  圣灵丹。
  
  治打扑损伤,及伤折疼痛不可忍者。
  
  乳香(半两),乌梅(去核五个),莴苣子(一大盏炒黄取二两八钱),白米(一捻)。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热酒送下,吃子,一伏时不痛,如痛再服。
  
  凡卫气留于腹中,积蓄不行,脉弦急,及腹皮急蕴不得常所,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
  
  调中顺气丸。
  
  治三焦痞滞,水饮停积,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木香,白豆蔻仁,青皮(去白),陈皮(去白),京三棱(炮各一两),大腹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缩砂仁,槟榔,沉香(各半两)。
  
  右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至五十丸,煎陈皮汤下。
  
  沉香导气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刺痛,胸膈闭塞。
  
  沉香,槟榔(各二钱半),人参,诃子肉,大腹皮(剉炒各半两),乌药(剉),麦蘗(炒),白朮,神曲炒,厚朴(姜制),紫苏叶(各一两),香附(炒一两半),姜黄,红皮,炙甘草(各四两),京三棱(炮),广茂(炮),益智仁(各二两)。
  
  右为极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沸汤点服。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饮食失节则为胀,又湿热亦为胀,右关脉洪缓而沉弦,脉浮于上,是风湿热三脉合而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阴火亢甚,乘于脾胃,故膈咽不通,致浊阴之气不得下降,而大便干燥不行,胃之湿,与客阴之火俱在其中,则胀作,使幽门通利,泄真阴火,润其燥血,生益新血,则大便不闭,吸门亦不受邪,浊阴得下归地也。经云:中满者泄之于内,此法是也。
  
  木香顺气汤。
  
  治浊气在上则生胀。
  
  木香(三分),厚朴(姜制四分),青皮(去白),陈皮,益智仁,白茯苓(去皮),泽泻,干生姜,半夏(汤洗),吴茱萸(汤洗各二分),当归(五分),升麻,柴胡(各一分),草豆蔻(面裹烧去皮三分),苍朮(泔浸三分)。
  
  右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怒。经云:留者行之,结者散之,以柴胡升麻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运行阳分为君,以生姜,半夏,草豆蔻仁,益智仁,辛甘大热,消散中寒为臣,厚朴,木香,苍朮,青皮,苦辛大温,通顺滞,当归,人参,陈皮,辛甘温,调和荣卫,滋养中气,浊气不降,以苦泄之。吴茱萸,苦热泄之者也。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茯苓甘平,泽泻咸平气薄,引导浊阴之气自天而下,故以为佐,气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浊之气,各安其位也。
  
  范天騋夫人,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又以前药助之,使浊阴之气自此而降矣。
  
  沉香交泰丸。
  
  治浊气在上而扰清阳之气,郁而不伸以为胀。
  
  沉香,白朮,陈皮(去白各三钱),枳实(麸炒去穰),吴茱萸(汤洗),白茯苓(去皮),泽泻,当归(洗),木香,青皮(去白各二钱),大黄(酒浸一两),厚朴(姜制半两)。
  
  右件各拣净,同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温白汤下,食前微利即止。
  
  呕欬气喘。
  所谓呕欬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欬上气喘也。
  
  加减泻白散。
  
  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嗽呕吐,喘促。
  
  桑白皮(一两),地骨皮(七钱),甘草,陈皮,青皮(去白),五味子,人参(去芦各半两),白茯苓(三钱)。
  
  右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粳米十粒,同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后。
  
  神秘汤。
  
  治病人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逆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而使气不通流,其脉沉大,宜此治之。
  
  橘皮(洗),生姜,紫苏叶,人参,桑白皮(剉炒各半两),木香,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右咀,以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大温,分三服。
  
  加减三奇汤。
  
  治咳嗽上气,痰唌喘促,胸膈不利。
  
  桔梗(去芦半两),半夏(汤洗七钱),陈皮(去白),甘草,青皮(去白),人参(去芦各半两),杏仁(三钱研),五味子(四钱),加紫苏叶,桑白皮(各半两)。
  
  右咀,每服四钱,水二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后。
  
  饮食劳倦论。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乘其上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故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类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之类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损不足而补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其土耳,今立
  
  补中益气汤主之。
  
  黄耆(五分,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当归身(二钱,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人参(去芦三钱,有嗽去之),白朮(三分以调中气),柴胡(二分,引清气上升行少阳之经),炙甘草(五分),升麻(二分,引胃气上升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橘皮(三分,以导滞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胃气),一方加白芍药,黄柏,红花。
  
  右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大温服,食远。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甘草人参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皮急缩者。最宜多用。急者缓之,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甘草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以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薄者,阴中之阳,而引清气上升也。黄耆,人参,甘草三味皆甘温为主,凡脾胃虚乃必用之药,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用去白橘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之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也。口干嗌干者,加葛根。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营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淢,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云: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加当归和之,又宜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
  
  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朱砂(半两,另研水飞阴干秤),黄连(去须,拣净酒洗,秤六钱),炙甘草(五钱半),生地黄(二钱半),当归(去芦二钱半)。
  
  右件四味为细末,另研朱砂,水飞如尘,阴干为衣,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唾咽之,食后。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四时用药加减法:
  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朮,白朮,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三伏中为圣药。
  
  填塞咽喉,阳气不得出,病名曰塞,阴气不得降,病名曰噎。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周身阳气不行,令人口开目瞪气欲绝者,何也?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悗,夏月加青皮,陈皮,益智,黄柏,泄阴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滋肾丸,各七八十丸则愈,冬月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则愈,食不消则加炒曲,空心,约宿食消尽服之,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不令胸中停留也,食不下乃胸中有寒,胃上有寒,或气寒涩滞,加青皮,陈皮,木香,此三味为定法。
  
  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夏月少加黄芩,黄连,秋更加槟榔,草豆蔻仁,缩砂仁,白豆蔻仁,如春初犹寒,更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冬月咳嗽者,加不去节麻黄五分,如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三分,若痰嗽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防痰嗽增益耳。然调和阴阳血气之际,甘温为必用之药,脉洪大兼见热证,少加黄芩,黄连,生地黄,甘草,脉缓显沉困,怠堕无力者,湿胜也。加苍朮,泽泻,人参,白伏苓,五味子,脉涩,气滞涩者,加当归身,木香,天门冬,青陈皮,觉寒者加桂枝,黄耆。不足,病虽见热证,须加寒热药,不宜多以从权,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二分,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胁下急或痛甚,俱加柴胡,甘草,人参,腹中气上逆者,冲脉逆也,加黄柏三分,黄连二分以泻之,多唾或唾白沬,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气不足以息,服正药二三服,犹气短促,此膈上及皮表间有寒所遏,当引阳气上升则愈,多加羌活,独活,升麻,柴胡,藁本次之黄耆倍之,扪之而肌热者,表证也。只服正药一二服,得微汗则已,躁热作蒸,蒸而热者,肾间伏火上腾也,加黄柏,生地黄各三分,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空心服。如不愈更加汉防己五分则愈,使脚膝中气力涌出矣。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秘躁,心下痞,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心下痞夯闷者,加白芍药,黄连,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药,缩砂仁,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加黄连,生姜,橘皮,冬月加黄连,木香,藿香叶,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胸中气滞,加去白青皮,嗌痛颌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桔梗,甘草。耳鸣,目黄,颊颌肿,头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甘草,藁本以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消其肿,人参,黄耆,益元气而泻火邪,如脉紧面白喜嚏,或面色恶者,皆寒也。亦羌活等四味中加之,当泻足太阳也,不用寒药。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耆人参之类补之,不愈是有热也,加黄柏,生地黄,切禁劳役,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亦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半钱,如淋加泽泻半钱,以下焦风寒合病也。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头痛加蔓荆子半分,痛甚加川芎二分,顶痛脑痛加藁本三分,若苦头痛加细辛二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脐下痛者加熟地黄三分,不已者,大寒也。其寒从传变中来,加肉桂三分,偏阅内经,少腹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仲景以抵当汤丸主之,乃血结下焦膀胱,身有疼痛,及身重者,湿也。以五苓散主之,如风湿相抟,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五分,藁本苍朮各一钱,所以然者,为风药也。能胜湿,故另作一服与之,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久者,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以
  
  
 浏览:117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5/4/21 16:16:4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李东垣医学发明(六) (收藏于2015/4/21 16:16:49
李东垣医学发明(五) (收藏于2015/4/21 16:16:49
李东垣医学发明(四) (收藏于2015/4/21 16:16:48
李东垣医学发明(三) (收藏于2015/4/21 16:16:48
李东垣医学发明(二) (收藏于2015/4/21 16:16:48
李东垣医学发明(一) (收藏于2015/4/21 16:16:46
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四(三) (收藏于2015/4/21 15:15:05
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四(二) (收藏于2015/4/21 15:15:05
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四(一) (收藏于2015/4/21 15:15:05
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三(三) (收藏于2015/4/21 15:15:0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李东垣医学发明(一) (访问2455次)
固始县蔡文正东垣先生生平(访问1893次)
李东垣医学发明(六) (访问1413次)
李东垣医学发明(五) (访问1357次)
李东垣医学发明(四) (访问1328次)
李东垣医学发明(二) (访问1173次)
李东垣医学发明(三) (访问1038次)
李东垣脾胃论卷上(一) (访问849次)
李东垣脾胃论卷中(三) (访问748次)
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一(一) (访问723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