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家来说,节日本身并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团聚。不管哪一天只要大家聚在一起,团聚着,快乐着,那就是节日,反之,即使是节日,大家没有团聚,那无论如何都是缺憾。大哥走了以后,我一直在想,今后我们家的节怎么过?
以往每一个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们家里的电话就成了热线。姊妹五个都纷纷打电话告诉母亲自己那一家什么时候回来,生怕母亲惦记。到了过节的那一天更是热闹,一会儿来了一家,大家出门接迎,寒喧一阵,嘻嘻哈哈;一会儿汽车喇叭一响,又是一家,大家又迎出门,帮着拿东西。每个家庭的到来,都必然引出新的谈资,或温馨的家庭琐事,或离奇的偶遇见闻,大到国家新政策出台,小到两口子吵嘴打架,无所不及。这几年过节的团圆饭有时到饭店去吃,但即便那样,大家也仍然是在母亲的家里小聚一会,热热闹闹地讲一阵子才一起出门,因为母亲家里有许许多多能引起我们怀旧情思的东西,比如土炕,比如那口大锅,还有那个12个捻儿的煤油炉子和那个从前总是被母亲掖着藏着的糖罐子......
其实,每个节日里最兴奋的是母亲,每个节日的来临对她都是幸福的期盼,每个电话打来,她都必得亲自接听,当然,每个电话也肯定是打给她的。然后她开始做些准备工作,如果是春天,她就提前几天来个大扫除,把房里的窗子打开,让明媚的春光洒满她的老屋,并且选一个好天把被子晒得暖暖的;如果是春节,那她必是把炉子烧的旺旺的,暖气烧的热热的,以至于摸一下炕都烫手......做着些事的时候她还总忘不了让我去买菜,并且把钱硬往我手里塞(尽管我不要),菜买回来后,她更是一刻不闲着,摘菜,洗鱼,甚至把葱蒜都剥好......可是真到了吃饭的时候,她却变成了看饭的,当一大家人快快乐乐的围坐在餐桌前,她就挨着个儿看,看我们吃,看我们唠,看我们笑,仿佛所有的滋味全在我们脸上。是的, 年迈的母亲她有何求? 粗茶淡饭足矣,她所求的无非就是儿女们平平安安,和和睦睦,能看得见摸得着围绕在她身旁。而现在大哥走了,我们能怎样再团圆呢?
说起母亲真让人揪心。她五岁便失去了双亲, 被寄养在大姨家里,大姨家人多, 母亲占了人口份便不能是闲人,所以从小就得学着干活,母亲后来手巧,也是那时候逼出来的。母亲嫁给父亲第四年,父亲就参军上了前线了, 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年幼的姑姑,姐姐。因为父亲是独子,母亲自然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父亲这一走就是十年音信皆无,是母亲一个人把爷爷奶奶送进了黄土......抗美援朝后父亲把母亲接进城里,有了大哥,二哥, 再后来是我和弟弟, 但就在一群孩子嗷嗷待哺的时候,父亲去逝了,那年母亲46岁,我至今仍记得那个寒冷的冬日,父亲的遗体在母亲的哭声中被四个战士从病房里抬出来,大哥,二哥,我和弟弟紧随其后一直把父亲送进太平间......正是母亲这种坎坷的经历和我们曾经历的艰辛困苦,使我们对母爱和亲情有独特的理解和珍爱。
正月初二是母亲的生日,每年这个日子我们都要热热闹闹的给母亲过生日,这一天,不但是我们全家团聚,还要添上两桌,把母亲的邻居朋友一块请来。席间,大哥领着我们给母亲祝寿,敬酒,先是儿子女儿,再是媳妇女婿,接下来是孙子外孙.......吉祥的祝词让母亲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我们祝酒,我们献花, 我们歌唱......这是母亲最高兴的日子,也是我们最幸福的日子! 母亲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品过人生百味不乏世态炎凉,但当这一刻儿女们全聚在她的膝下,她就把自己一生的坎坷和艰难抛到了九宵云外,而我们也由此深深地感到,其实儿女们为母亲营造快乐竟是如此的简单:平安健康,团圆和睦。母亲常说“我不求你们大富大贵只求你们平平安安! ”
大哥走了,我们不敢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母亲,怕她经受不住这个致命的打击,我们把她老人家送到齐齐哈尔的娘家,为她营造出另一种生活环境,我们甚至还要编一个善良的荒言欺骗她:大哥出国了。但是这个谎言能编多久?我们能瞒得了母亲还能满得了自己吗?我们能忍住心里的悲伤还能忍住眼里的泪水吗?当又一个节日来到时,我们还能团聚吗?我能怎样团聚?即使团聚了,我们还能真正的快乐起来吗?还能是一个真正的节日吗?????
真的,我们怎么过这个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