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明代人物__医中之圣李时珍
明代人物
87号馆文选__本草纲目__草部卷十四卷

草部卷十四 草之三 肉豆蔻

李时珍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肉豆蔻
  内容:(宋《开宝》)【释名】肉果(《纲目》)、迦拘勒。
  宗 曰∶肉豆蔻对草豆蔻为名,去壳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瘦虚者劣。
  时珍曰∶花实皆似豆蔻而无核,故名。
  【集解】藏器曰∶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
  曰∶生昆仑,及大秦国。
  颂曰∶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
  时珍曰∶肉豆蔻花及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颗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惟烘干蜜封,则稍可留。
  \x实\x【修治】 曰∶凡使,须以糯米粉熟汤搜裹豆蔻,于 灰火中煨熟,去粉用。勿令犯铁。
  【气味】辛,温,无毒。权曰∶苦、辛。好古曰∶入手足阳明经。
  【主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开宝》)。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大明)。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甄权)。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研末粥饮服之(李)。暖脾胃,固大肠【发明】大明曰∶肉豆蔻调中下气,消皮外络下气,味珍,力更殊。
  宗 曰∶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震亨曰∶属金与土,为丸温中补脾。《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快泄。寇氏不详其实,遂以为不可服也。
  机曰∶痢疾用此涩肠,为伤乳泄泻之要药。
  时珍曰∶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温,理脾胃而治吐利。
  【附方】旧一,新七。
  暖胃除痰,进食消食。肉豆蔻二个,半夏(姜汁炒)五钱,木香二钱半,为末,蒸饼丸芥子大,每食后津液下五丸、十丸。(《普济》)霍乱吐利∶肉豆蔻为末,姜汤服一钱。(《普济方》)久泻不止∶肉豆蔻(煨)一两,木香二钱半,为末,枣肉和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又方∶肉豆蔻(煨)一两,熟附子七钱。为末糊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又方∶肉豆蔻(煨)、粟壳(炙)等分为末,醋糊丸,米饮服四、五十丸。(并《百一选方》)老人虚泻∶肉豆蔻三钱(面裹煨熟,去面研),乳香一两,为末,陈米粉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此乃常州侯教授所传方。(《瑞竹堂方》)小儿泄泻∶肉豆蔻五钱,乳香二钱半,生姜五片。同炒黑色,去姜,研为膏收,旋丸绿豆大。每量大小,米饮下。(《全幼心鉴》)脾泄气痢∶豆蔻一颗(米醋调面裹,煨令焦黄,和面研末),更以 子(炒研末)一两,相和。又以陈廪米炒焦,为末和匀。每以二钱煎作饮,调前二味三钱,旦暮各一服,便瘥。
  (《续传信方》)冷痢腹痛,不能食者。肉豆蔻一两(去皮)。醋和面裹煨,捣末。每服一钱,粥饮调下。(《圣惠方》)
  
 浏览:21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6/10 14:52:5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李时珍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堇 (收藏于2014/6/10 15:00:39
李时珍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水 (收藏于2014/6/10 15:00:39
李时珍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胡萝卜 (收藏于2014/6/10 15:00:39
李时珍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胡荽 (收藏于2014/6/10 15:00:39
李时珍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邪蒿 (收藏于2014/6/10 15:00:39
李时珍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茼蒿 (收藏于2014/6/10 15:00:38
李时珍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干姜 (收藏于2014/6/10 15:00:37
李时珍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生姜 (收藏于2014/6/10 15:00:37
李时珍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莱菔 (收藏于2014/6/10 15:00:34
李时珍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芜菁 (收藏于2014/6/10 15:00:3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上下五千年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访问2127次)
李时珍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千岁 (访问2063次)
佚 名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访问2002次)
佚 名李时珍纪念馆(访问1957次)
神农网“医中之圣”李时珍(访问1870次)
佚 名中国医药学家——李时珍(访问1771次)
佚 名李时珍与瑞香花(访问1660次)
佚 名古代笑话·名医戏官(访问1575次)
佚 名李时珍寄巧试药性(访问1527次)
佚 名李时珍的研究方法(访问144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柳艾群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5/13 18:38:29
访客点评9546号文选(评论于2007/12/14 12:26:17
访客我捐了大观本草柯逢时编著原本中南图书馆(评论于2007/8/4 19:58:0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明代人物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