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413号馆文选__剑经 |
|
俞大猷简介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1503-1580年)。俞大猷是当时的武学名家,先后从师于棍法大师李良钦、《赵注孙子兵法》的作者赵本学,以及刘邦协、林瑛等人,皆为一时之武术名流。他本人更是集诸位大家之大成,著武学巨作《剑经》,流传后世。 俞大猷早闻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由北云中奉命南征时,曾专程访问少林寺。在观看了上千位武僧的表演之后,他直言不讳地对方丈小山宗书说:“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于是,小山方丈挑选了两位身强体壮的年轻僧人宗擎与普从,随俞大猷南行,三年苦练,学得真传。此后,两位僧人回到少林寺,将所学技艺传给寺众,所学最深者达百人。 俞大猷所著虽名为《剑经》,讲的却是一切兵器的运用法门,并不专注于一法。我们说,天下拳法虽有许多门派,但是真传的技术却是大同小异的。兵器的用法也是一样,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器制,但是其内在的变化运用,则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戚继光(1528-1587年)在评价《剑经》中所讲的“短兵长用之法”为“千古奇秘”。又说:“不惟棍法,虽长枪各色之器械,俱当依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由此看见,明代在少林寺流传的枪棒法主要为以上两支。至于说俞大猷认为少林棍法“真诀皆失”,未必是真实情况。因为以三奇周友的事迹来看,他决不是浪得虚名的人物,他所传递下来的武功棍法决不可能“真诀皆失”,很可能当时俞大猷所见的,是少林寺武僧有意安排的“花活”表演,以娱俞将军的眼目而已。而且,少林寺和尚是很会结交权贵的,此举很可能是小山方丈有意结交俞大猷的手段。因为从以后宗擎赴京专程拜会俞大猷,讨得《剑经》及赠诗;普明赴京向俞大猷汇报“十方禅院”的建造情况,并且说明此次进京是专程请俞大猷为“十方禅院”赐文勒碑,以垂不朽等情况来看,少林寺和尚是很擅长“社交”的。 到了姬际可入少林寺学艺的时候,正是少林寺枪棒法发展达到鼎盛的当口。我们可以推论,姬际可肯定是下了大功夫学习少林枪棒法的(当然也同时学习了少林寺的镇寺拳法心意把)。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姬际可所谓的“化枪为拳”,准确的说,应该是“化少林枪棒法为拳”,也就是将少林枪棒法的运用变化原则,转化成徒手的拳法格斗之中。而“化枪为拳”的原因,也绝不是所谓“吾处乱世,执枪卫身则可,若处平世,刀兵消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的理由这样简单。真正的原因,是由于满清入关后,严禁民间习武与藏有武器,姬际可是不得已而“化枪为拳”的。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姬际可创立心意六合拳的时间不是明朝末年,而是清朝初年。 |
浏览:202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