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301号馆文选__宝晋英光集 |
|
卷八 雜著 論書格 唐末書格甚卑,惟楊景度行書與顔魯公“壁拆、屋漏”同意。王荆公文嘗謂此書“意之所至,筆之所止則已,不曳以就長,促以就短。”信斯言也。 楚國米芾錢塘官舍書 書祥瑞 黄帝以聖德治天下,景星見。其星如半月於中天,自曉没於南極。 帝堯——百獸舞,鳳凰翔,廷生五色瑞芝。民之子八元老人,擊壤而歌之。 帝舜——慶雲現壽星,在弧南極,常於秋分之際,現於景,春分之旦没於丁,天下承平,萬姓樂業,四海晏清。 書吕溱事 溱字叔濟,揚州江都人,舉進士第一,為人精敏過人,辨訟無不决。初授將作監丞通判亳州。累遷秘書郎直集賢院知蘇州。未幾,除度支三司判官同修起居注坐預進奏院。蘇舜欽燕飲事出知蘄州,復歴楚舒二郡。 叔濟平居,不接士大夫,留意於隂陽文字,精大數,未幾拜侍讀學士知徐州。上賜宴於資善堂,上令内侍喻溱曰“此會特為卿設,可盡醉也。”溱為人簡倨,每接賔客,語不過數言而已。時人目為七字舍人。性復驕豪,後除龍圖閣,訟無不立斷,故豪强懾畏之,京師翕然見稱,由此上益眷遇之。 後因職事奏對,上曰“卿有疾色,何耶?”對曰“無疾。”上曰“宜勉以近醫藥。”溱退,甚自疑,未幾疾作,上章辭府事,拜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使中使,挾御醫診視,賜三萬緡。不久而卒,贈禮部尚書,上手批付中書曰“溱立朝最孤,事君之節,絶跡權貴。故中廢者十餘年,無人肯為達之者。朕近親擢領要務,頗著風績,今忽淪亡,甚可嗟悼,可常賻之外,量與優給,及一行葬事,官為辦集,庶示將來,以勵臣節。” 元豐二年暮春之初米元章書 題持古良醫妙技(二十六條並不標題) 華陀反死囘生。俞氏剖腹視病。張氏隔膚視膜。斯同道也。 向與一相識(闕)横粘,如是卷如何。許南叔善為令。政聲流於鄰壤。 右軍《快雪時晴帖》真字在蘇志東房,今居呉郡。 張顛書賀八,清鑒風流,千載人也。帖凡七紙,蘇太簡家物,液獻章子厚也。 趙子立收筆陣圖,前有右軍真蹟并筆様手勢圖,後為章子厚取之,使呉匠製,甚入用。今,呉有其遺製。近知此書在章持房下。 晉畫古賢十人,失其名。在蘇太簡孫之顔,位人間名畫也。 李重光作此種紙,以供澄心堂用,其出不一,以池州馬牙硾漿者為上品。此乃饒紙,不入墨,致字少風神也。 樞密林文節觀吾家右軍書,歎息久之。一日云“貞觀印,閣下有一軸,相去五六寸,乃是兩枚。亦有相合者,不相當也。”余聞之内愠,不敢發視者月餘。一旦忘之,既開,皆不相當。忽悟文節語,即馳告公,曰“使君愈寶重也”。 漣水陳生善作重山複嶺、古木瀑泉,近世少及,皆若真山,不以雕鎪細巧為美。 吾老年方得瑯琊紫金石,與余家所收右軍硯無異,人間第一品也,端歙皆出其下。新得右軍紫金硯石,力疾書數日也。吾不來斯,不復用此石矣。 漢畫龍已如今,則劍飾所刻。頭圓者周龍也。 蔣永仲作松,贈曇秀。吾題云“撐雲既竒倔,怒節更堅瘦。”怒為露也。 好事家所收帖有如篆籕者,囘視二王,頓有塵意。晉人書帖是也。 謝奕之渾然天成,謝安之清邁真宜,批子敬帖尾也。其帖首尾印記多與敝笥所收同,君倩唐氏陳氏之類玊軸古錦,皆故物希世之珍,不可盡言。恨不能同賞。歸即追寫數十幅,頓失故步,可笑可笑。 陸珫,字士瑶,或云“陸統”,有一字如此不識(統一作玩)。 武帝書,紙靡潰而墨色如新,有墨處不破。吁!豈臨學所能,欲令人棄筆硯也。古人得此等書,臨學安得不臻妙境。獨寫唐人筆札,意格尫弱,豈有勝理。其氣象有若太古之人,自然淳野之質。張長史、懐素,豈能臻其藩籬耶?昔歸公跋。趙令時,古帖得之矣,欲盡舉一奩書,易一二帖,恐未許也。今日已懶開篋,但磨墨終日,追想一二字,以自慰也。 學書。謂貴用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於意外,所以古人書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則奴書也。其次要得筆,謂筋骨皮肉、脂澤風神皆全,猶一佳士也。又筆筆不同,三字三畫,異形作意,重輕不同,出於天真,自然神異。又,書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渾然天成如蓴絲是也。故得筆,則雖細為髭髪亦圓,不得,雖麄如椽,亦偏。此雖心得亦可學。 入學之理,先寫壁作字,必懸手以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學顔,七八嵗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後見栁而慕,緊結乃學栁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笇乃慕褚,而學最乆。又慕段季展,轉摺肥美,八靣皆全。久之,覺段全繹蘭亭,遂并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左而師,師宜官劉寛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先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退之云“羲之俗,書趂姿媚。”此公不獨為石鼓發想,亦見此等物耳。 《名畫記》載京兆尹黎幹印。曰:黎氏此帖,前後載者是栁書。後一帖半貞觀印剪除不去,故不入開元御府。 僧權,即《徐謝帖》、《懐珍王帖》,懐充,皆梁武帝書證也。 世南呈非虞筆,後人妄添,可洗除。 孝先,本朝宰相王曾。也嘗跋中令送梨帖。 芾。芾名連姓,合之楚姓米,芊是古字,屈下筆,乃芾字。如三代芥芥大夫字,合刻印記之義。元祐中,為左藏隰守劉季孫跋題。 劉季孫於從行,八百置得羲獻帖。蘇軾要芾小研山,不與。季孫遂以此帖來易,與之芾愛帖,許之。王詵借山去已一月。聞欲易帖,渠自欲山,恐易了,遂百簡索,不還。至季孫赴任數日,乃還山,無人追及,遂不及易。季孫卒以二十千,其子賣。王防“父知太原”得之。二三年間,以數種好玩,於防處易,不成。季孫為兩浙路分司,章惇要,不與。蘇軾秦觀等有詩題其後。今皆除了潤州見時猶在。軾、觀、惇等共題書曰“惟辟玊食。夫至玩玊食,非人主則人臣,孰堪之?乃是神物護持,並合歸上聖。” 呉生畫,徧閲一世,未有此比。若入御府,未裝間,望假一日使諸生識,世間不復有也。(諸生至今未給食) 馬唐畫,非幹筆,少圓潤秀氣,與芾家天王同。往往,世間此等畫,便假名呉生,甚衆。 榜文 到任榜 朝廷深恤下民天性善良,偶縁充役,以期限罪。破傷父母肌膚,使秀民不得賔興於上。於是以等差使量出錢而復其終身之役,使百姓各各保完臀膚,為良善人。饑荒則賑濟緩急,闕乏則借貸與錢糧,百姓無干本加倍利,無流離鄉土而衣食給足,國家不以張官設吏,收給為勞,有凶嵗倚閣赦放之恩,是隠恤百姓,德澤甚厚,而百姓於是時,所宜興於行義,不作姦宄盜賊,詞訟侵欺,狡惡以犯官司。至於證明理直則受杖,破傷父母肌膚。官司明,則受杖無怨。官司不明,則雖直,誤受杖。比至别處,次第論訴,求直得直時,父母肌膚已毁傷,不可復完,使一鄉人指為至愚,毁傷父母肌膚為不孝,詞訟官司為不良,陷害他人為不仁,同鄉並舍結怨,子孫相憎惡,讐害不已,為不智。辜負朝廷。至誠惻怛,愛民使趨善良之意,僕甚惜之。一邦有識,四民之耆者,小學師長,其助僕勸化百姓,務尚和厚,敬長老,勤農桑,救貧困,飬疎親,省詞訟,不欺善良,不兼并窩藏盜賊姦宄犯,禁物保全,人情和厚,然後感召和氣,五穀豐登,字養蕃息。 六順曉示 父慈謂為人父。伯父叔父愛姪如子。愛他人之子亦如己之子。 子孝謂為人之子,孝於父母。伯叔父母如己父母,見他人年髙如父母者,敬之如己之父母。 兄友謂愛。伯叔之弟如己親弟。見他人年幼小者。愛之如己之弟。 弟恭謂事伯叔之兄如己之親兄。敬他人年長者如己之兄,四海之人皆如兄弟。 姑仁謂為人之姑,世俗謂之婆,謂之家己之女嫁他人家為婦。能愛養婦如己之女,則婦心孝,生得兒孫亦孝,凌虐婦,婦每生不孝心,生得兒孫亦皆不孝。 婦義謂感翁姑之恩。夫之義,夫没不改嫁,不招接脚夫,只事翁婆,如夫在。慈養兒孫長成,娶婦成家,身却受婦兒孫供養。 右是人間六順之事,能感召、時和嵗豐、人壽長、家道富、子孫多。或遇朝廷恩赦,則當給賜粟帛。或免身役。旌表門閭。其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姑不仁、婦不義,侵犯善良,棄絶恩義是十惡五逆事,便感召、灾害氣生、年穀不熟、家破人亡、子孫滅絶,於法則斬絞徒流之罪,遇赦不原。一邦有識。耆老後生,好善之人,務轉相訓告,漸成忠厚以副朝廷德澤愛養元元之心。 論書學(時充書畫學士) 一太史星厯學小史書畫學,自漢隸東觀,稽用古籍甚多。多太學所無,欲乞倣古隸,秘書省試經義,附太學文藝並優取自上旨。 一書學自祖宗朝句中正楊南仲周越,咸以他官知判書名而已。無職事。自遇聖上天縱悟筆,一貫欲釐。凡格以造髙古縁,珍圖名札,必俟心悟筆隨,乘興掞妙,非可課程。或撰列珍圖名札,必經天鑒以判工拙,難從外勘當。欲乞於内東門司具,狀投進,或非時宣取,乞依太常寺例,用榜子奏報。 一如蒙改隸,伏覩舊工部,作七寺監,内空其一位。乞充兩學諸色人等。並乞依武學例,秘書省錢不足,以太學錢通給。右取進止。 |
浏览:44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