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戴振洲纪念馆

《花红洞不为人知的纪念碑》

李霁宇

  从昆明市区出发,经筇竹寺,到花红洞,在那些丘陵和山峦间掩映着一些破旧的楼房,去那一片旅游的人不少,有的农家餐厅很吸引人,比如麻味鸡,农家菜。很少有人注意那些旧楼,是什么单位?它静悄悄地呆在那里,从不为人们注目。
  
  其实这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地方。也许还是云南和昆明的骄傲。还可以夸张地说,这里也是中国的骄傲。
  
  
  
  我们的生活在五光十色中陶醉,现实中的声色太多,具体而繁杂。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突然袭来,人们才感到惊恐。比如SARS,比如爱滋病,比如流感,比如甲肝乙肝或者非甲非乙的肝炎……病毒,是的。病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惟其如此,才让我们惊慌不安,避趋失措。
  
  而这些旧楼里,正对这些比细菌还小的病毒,展开了搜索和较量。人与自然的沟通,在极其微观的领域里展开,甚于刀光剑影。无声的战斗,默不作声的战争,说它是伟大的,一点不过份——只是人们对这一切还是了解得太少了!
  
  这些楼是1960年建起的,科技人员在这里战斗了40多个春秋。
  
  这个单位的名称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单单这个名字就会让大多数人感到非常的不解和陌生。
  
  
  
  再说一个名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什么叫脊髓灰质炎?外行人会觉得既绕口又弄不懂。不过用另一句话来说,大家都会懂的,这就是民间俗称的——小儿麻痹。
  
  小儿麻痹后遗症又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由病毒引起的脊髓神经感染性疾病。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这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6个月~5岁的小儿最易染病。病毒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受侵部位发生炎症病变,致使相应肌肉弛缓性麻痹,造成肢体瘫痪。在我们周围,这样的病例不少。而世界上得这种病的名人,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专业知识告诉我们,凡是得过这种病,都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最好的办法是不得这种病,预防这种病。
  
  脊髓灰质炎病毒体积很小:22~30nm。同这样的病毒作战,该是何等的困难。
  
  1958年成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就是以在中国控制和消灭脊髓灰质炎为第一任务的。1960年,那些楼房在这个山沟里建立了,科研人员投入了战斗,楼房是简易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没有任何娱乐,那时还没有电视之类的东西,交通车每星期六接他们下山进城,星期日晚上再接回来,许多人则是一两个月才进昆明市区一次。他们的工作用最简明的描述是这样的:选育毒株,人工培养疫苗。要保证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试验工作的难度不难想象。这年底,他们开始生产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之后,不断地改进工艺,提高生产质量与产品质量。在上世纪的70末期以前,研究所是全国唯一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生产基地,至到现在,它也是全国两家中最大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厂家。
  
  他们的贡献只用一个数字就可说明——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他们为全国提供了超过40亿人份的疫苗!
  
  
  
  他们艰苦奋斗的过程和细节不是我这篇短文能记述的。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脊髓灰质炎目前在我国已基本消灭(在其它国家还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脊髓灰质炎已经为时不远。当我们千千万万的孩子避免了小儿麻痹的魔影,健康快乐地成长时,我们可曾知道这些疫苗背后的故事,可曾明白这些默不作声的科研人员付出的艰辛努力?
  
  如果你到各个医院的婴幼诊室,就会看见,每天都有许多父母抱着孩子来打各种预防针,还领取国家免费发放的一种小小的丸药,像是一颗颗珍珠,从冰箱里取出,让孩子服下。这就是预防小儿麻痹的药丸,就是这个研究所生产的产品——它是科技人员数十年辛勤汗水的结晶。
  
  
  
  研究所在过去的日子里,还成功地选育出生产甲肝疫苗用的毒种,建立了规模化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所成了中国最大的甲肝疫苗工业性试验基地。甲肝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疾病。
  
  人类面对各种病毒的侵袭,而科研人员不动声色地在一项项攻克难关-——据我所知,近几年研究所获得的国家级项目很多,例如某些细胞基因转录调控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某些感染及潜伏性感染分子机理的比较生物学研究、某基因产物与转录抑制因子相互作用的研究、甲肝病毒疫苗的遗传稳定性研究、一个新的家庭性帕金森病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某些药物和免疫治疗整合的全新治疗策略的分子基础研究、一些病毒疫苗的大量制备及免疫学效果评价、某些疫苗的临床前实验研究、HCV抗原检测诊断试剂盒的研制、某型糖尿病反义肽疫苗的中试和临床前研究、Vero细胞微载体生产流感大流行疫苗技术平台的建立、艾滋病C/B亚型DNA、MVA疫苗研究、某些病毒潜伏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机理研究,还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及省级项目。这些研究涉及到病毒学、疫苗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领域。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疾病都在其研究之中,例如:民族基因、艾滋病、流感、红斑狼疮、丙型肝炎、糖尿病等以及多种联合疫苗的研制和新药的开发。
  
  我后来从这个所的资料中得知,在未来五年,他们的目标是,在重大、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严重疾病领域,争取有3~5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相关产品实现产业化,投放市场。8~10个制品申报临床研究或获得临床批件。有效整合、完善疫苗研发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使之具备较强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攻克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发酵培养、抗原高效表达、病毒和细胞空壳化、大规模疫苗抗原纯化、疫苗抗原稳定、疫苗佐剂制造、疫苗纯化等下游工程技术问题。他们近期的研发项目是:疫苗产品有脊髓灰质炎灭活(IPV)、腮腺炎、鸡胚流感、Vero细胞乙脑等疫苗。诊断试剂有 HCV诊断试剂,技术平台有新型疫苗中试技术平台。关键共性技术有: KMB 17细胞微载体发酵、细胞多糖抗原筛选、新型疫苗佐剂及疫苗递呈系统(细菌空壳化载体)等技术。他们的中期项目是:疫苗产品有麻疹、Vero细胞大流行流感、DTPa-IPV四联疫苗、甲乙肝联合疫苗、I型糖尿病、狂犬、HCV预防性、HPV、轮状病毒等9种疫苗,关键技术有基因工程疫苗高效表达技术、疫苗抗原纯化技术、疫苗抗原稳定技术及新型药物申报技术。创新药物有:CTGF。实验动物模型有:树鼩HCV动物模型、 恒河猴HIV动物模型及恒河猴HCV动物模型。技术平台有:疫苗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灵长类实验动物GLP平台、诊断试剂技术平台。远期这个所将研发呼吸道合胞病毒减毒活疫苗、动脉粥样硬化疫苗、艾滋病疫苗、 HEV疫苗等,创新药物甲状旁腺素、神经营养因子等。可能一般读者看不懂这些极其专业的术语和名字,但这个所创造和将创造的业绩将造福千秋万代。
  
  几十年过去了,也许由于当时的相关规定,这些对外人高深莫测的研究都处于保密状态,不能介绍,不能宣传。多少无名英雄,就在岁月中被湮没。但他们的业绩是应该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的。
  
  
  
  昆明人都知道花红洞景区养了许多猴子。这是研究所下属的“全国医学灵长类研究中心”。如果你要去,得穿上防护服,戴上帽子和口罩。那些试验用的恒河猴都生活在新修的不锈的笼子里,猴舍修得很规范很漂亮。有些小猴子则无拘无束地在院子里玩耍嬉戏。在不远处的山上,还有两群猴儿圈养在自然的山林里。这个中心现饲养有1700只猴子。这个中心的国家任务是:在国家生物安全体系中发挥应急作用,为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研究提供安全环境,为利用灵长类动物进行各类传染病相关疫苗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候符合规范的技术体系及环境条件,建立对外合作和培训人员的技术平台。透过这些专业语境,我们不难理解:为了人类的健康,所有的研究和疫苗不得不用猴子作前期的各种试验。这也许是一个残酷的两难选择。我们自然想起,1957年11月3日前苏联在世界上第一个将装载着活物狗的“人造地球卫星二号”航天器送入地球轨道的事情。这只名叫“莱伊卡”的小白狗再也没有回来,发射现场的人都知道莱伊卡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因为太空船并没有设计返回系统的能力 。莱伊卡在起飞几个小时后因过热而死亡。继莱伊卡之后,又有30多只狗相继参加了相关试验,正是这些狗为人类载人航天铺平了道路。再之后,人们在莫斯科的军事医学院内,为“莱伊卡”建造了纪念碑,这个高2米的纪念碑代表着航天飞船,它变成一只手掌,“莱伊卡”就骄傲的站在手掌里。
  
  我在那些猴舍前,见到一块尖形的两米高的石块,不知是谁在上面刻下了八个红色的大字:魂归自然,功留人间。旁边还有一行小字:铭记:为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的实验动物。我不由得不感动。
  
  我们应该知道,为了这个世界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多少人在默默地贡献,包括这些动物。
  
  后来我们到了附近的一处建设工地,这时正在建地下室,地下室的地面,竟是一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据介绍,它能抗8级以上的地震。原来这里正是新建的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的新址。在这座投资2亿的建筑旁,我以为应该建起纪念碑。一座是医学科学的先驱者:沈其震。另外一座是那些无名的猴子。在他(它)们的注视下,人类正攀援着无穷无尽的科技峰顶。
  
  
原文2011-10-26 01:31 发表于 http://blog.clzg.cn/?332559  浏览:93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1/10/26 12:42:5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戴红我的父亲、母亲奉献青春的地方(收藏于2011/10/26 12:46:09
李霁宇《花红洞不为人知的纪念碑》(收藏于2011/10/26 12:42:56
和一父亲的同龄人(收藏于2011/10/19 22:53:2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李霁宇《花红洞不为人知的纪念碑》(访问933次)
戴红我的父亲、母亲奉献青春的地方(访问534次)
和一父亲的同龄人(访问48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刘官福永远的童年(评论于2013/2/16 17:07:10
刘官福生物所(评论于2013/2/16 17:04:3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