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1976年春我们全家由辽阳塔子(六十年代初随父亲下放到开原金沟子马千台、小湾屯到七十年代初回归塔子六年之后)二次重返开原落居巴虎营子至今已有35年。屈指回念,父亲仙逝十年,丕丹三哥进城九年,丕东老弟已迁居抚顺十多年,现在唯我丕昌一家在巴虎盘居,因此写忆(1976-2010)跨越三个历史年代的农村家史概况发展经历只能从合作化生产队开始到农村全面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之后,记叙一些农村家史记事。
我家二次重返开原落居巴虎营子回忆起来也是父亲的一个历史功绩和机遇,因为父亲与丕桓二哥事先锁定要返归小湾屯落户回老一队。但因父亲文革在湾屯的影响,原对立面任文祥时任小湾屯砖厂领导,在村政有势所以对老刚家重返湾屯落户百般不留(大队不同意!)恰好打听到巴虎营子九小队因缺劳力而公开招户,父亲回想起六零年下放后在马千台大队任团书记时去公社开会相识巴虎营子当年团书记赵国艳,由此缘故父亲去巴虎村见到赵国艳求助落户帮办之事。赵国艳丈夫李长金时任大队主任,(娘兄)赵国启任大队指导员兼治保主任,可见有了这层关系的转介与关照“辽阳老刚家”落户巴虎九队通过小队会议一拍即成非常顺利。当时九队招户的条件是一个劳力带一口人,在76年春一共招入曹、刚、李、宋四户人家每户的落户关系都很强,后来其他三家都因各种原因投亲不利而先后搬走,唯有我刚家 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在巴虎九队落户开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农村改革成果之中的欣欣向荣脱贫致富,子女念书有上进,学业成就显著,在巴虎村引起与众不同的小小的震撼,为之刚家的骄傲,追溯历史也是已故老人的一份功德积累和辛劳成果。 回忆全家刚到巴虎九队即在小队刚上班,春种苗出铲头遍地时,父亲在歇气工夫还急忙捡些残留茬头下班时用背筐带回家供灶柴,想当年粮食不足锅里是稀粥,灶下无柴火,暂住老刘家(羊舍)土房好简陋。熬过苦春头之后,父亲经公社老干部王耀复推荐抽调到老观堡水库当采购员,二哥丕桓执意回湾屯在大队不同意的前提下由小队长富春禄收留先干活秋后再落户口。我当年也算是刚家一个劳力的名充,在塔子仍是念初二的学生,因搬迁顶替劳力之名在巴虎小队随帮唱影干了一春天活,而后又去金沟子中学念书,最后只剩下丕丹三哥一人在小队干活,后来因其会木匠手艺与社员有了用途接触,逐步打开了生产生活与家居环境的局面。以后三哥多数时间为九队出民工指派去外地修工程。78年5月结婚成家分出另过,79年长子刚义出生。 79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进入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农村率先改革兴起联产承包先分组后到户的阶段。父亲为之兴奋,开始抢先为上访回城奔波,三哥因三嫂原系下放户有落政关系相随积极配合父亲上访。 我在中学毕业之后,接续三哥在生产队开始上班至分组到单干,在收获农村改革丰收喜悦之年我们家也对父亲的上访回城充满着希望和期待。为了振兴家业,在个体经营刚起步时,丕桓二哥首先在小湾屯东头开张小卖店,82年秋父亲和丕丹三哥抓住时机又在金沟子原红砖二厂饭店的旧址租用三年开了个体“刚家饭店”和“金丹木器社”。二哥借用湾屯砖厂电锯设备积极参与定做玻璃包装箱子,干了一个合同活,在此期间因与外人涉及到合伙做生意的利益关系产生矛盾,后来又打了一场官司而后,父亲和三哥受到影响使两个买卖关闭解体。我在此期间84年因饭店的声誉和条件顺利促成订婚,结婚成家,在此回念真诚感谢父母的操劳,感谢二哥二嫂、三哥三嫂的大力支持。 1985年农历牛年,在开原县改制变为满族自治县,为增加满族人口,计生政策放宽(允许满族生二胎),刚家随巴虎(冮)家族籍顺利改为满族即给二胎生育指标,可喜指标按期实现,我家正月先生刚迪、三哥家秋出生刚铁、二哥家冬天出生刚强,可贺刚家一年出生“三头牛”。添人进口,人丁兴旺。 八十年代可算是我们兄弟成家后的创业年代,兴家立业,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无不为培养后人成才打基础创条件,做好家长的先导,充实文化,努力拼搏。在恢复高考之年我和三哥以还乡青年与下乡知青同步应届条件参加高考报名,但因报名人数太多,招收名额有限加上我们学业基础偏低等等历史原因使得我们兄弟与高考成功“擦肩而过”,遗憾终身。 后来科教兴起函授学风,丕丹三哥于83年参加了《人民日报》新闻函授班的新闻专业(成人高教),从中增补专业知识受益匪浅,而后在实践中修炼文笔为配合父亲上访,为农村政策落实,在巴虎村显露文笔锋芒,我与诤友白枫(小白龙)同时参加省文联举办《鸭绿江》文学写作函授班。从而补充学识,提高文学修养,直至传育后人。 可想随当年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有句口号叫做“治贫先治愚,治愚重教育”。拼命供孩子念书,已是当年脱贫致富、文教兴家的一个特征。 丕丹三哥与三嫂由此表现出众,在父母遗传因素的先天灵感下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刚义一路过关斩将考上大学,一举成名。有了先导榜样2001年我家刚迪与三哥家刚铁同时考取铁岭中师,后刚铁转念沈阳轻纺中专,秋冬全迁返城。三哥全家争气一举回城,圆了家父多年回城遗愿。我家刚迪由铁岭中师毕业后又考取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大本毕业于2009年分配回开原威远小学任教,2010年8月,学妹刚月又考取银川北方民族学院,可算得是刚家学女成才的一个先例,男儿刚柔(明)虽未学业有成,但多年打工积累,近在铁岭开门市,“小刚轮胎修理部”生意稳步发展,前程看好。就农村家庭条件,供养三个孩子念书,姐妹俩先后考上大学也是为刚家在落居巴虎文教兴家的一个可喜成果,在此亲情感谢父母在世时对孙孩幼小的护爱,感谢兄弟之情对孩子学年的经济资助与美好祝愿,仅此家庭荣光记忆在巴虎时段也算是家族兴旺之念,应记史册。 小湾屯丕桓二哥全家率先外出打工,在二嫂娘亲鞍山大姐和辽阳东京陵两处常年打工,先干采砂场包工活后在热电厂又承包清运工作,在外出打工起步之年兴盛之际挣了两年好钱,后因二哥性格骄躁与内人激发矛盾,失利归乡,接续养猪种地,时运不佳,二嫂上火急病早逝(2001年),加之上一年家父病逝二位亲人的隔年去世是我刚家亲情在世的两起重大损失,下续04年母亲去世同在世纪之交,由此悼念之情随故人离去油然升起,2005年清明集体移送母亲骨灰回塔子上祖坟与先父合葬立碑,同时为祖父立碑,2009年又一次集体回塔子去上坟祭祀,我也参与其中,作为儿女之情,悼念前辈忆写一段家史。 感慨2011年首饱览族兄刚丕恒撰写的《家史略叙》作为刚家先祖的苦难史与创业史及革命奋斗史尤为珍贵。还有丕丹三哥急促汇写成的《一枝独秀》虽然有些稚嫩,但很动情,确感生机的力量。 回顾我们家的家庭发展历程,大都浓缩在农村乡情的黑土地里,在希望的田野上。在辽阳塔子有故乡之念,在开原湾屯巴虎有家乡情依恋,在抚顺老虎台,在辽阳首山,在沈阳十一中也有刚家兄弟亲情喜相逢的身影不断,改革开放三十年,城乡一体化大发展,各自家庭稳步发展不断开创业绩用现实生活手笔都在书写家史新篇。综合刚氏家族史文化史料荟萃精典《本支百世》,谱序《新编刚氏族谱》增续,还有《家史略叙》新版及《一枝独秀》汇编,我都仔细认真地看过了,深有感触,真是感慨万千,借此仅为草根文笔气息,粗作七律顺句两段为之心得体会,为下一代传畅…… 漫漫刚家兴衰史,先祖顽强开篇章。 “三座”大山压肩上,黑暗社会兵马荒。 天灾人祸遭磨难,背井离乡去闯荡, 立家创业皆奋斗,勤劳聪慧志如钢。 前仆后继向前奔,迎来建国好时光, 先人功德树灵气,传承后代大发扬。 水有源头树有根,血脉相连宗族旺, 家书激情人奋起,一代更比一代强。 |
浏览:107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