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06年10月23日
江苏 宋阳标 壮志成仁,全球华人悼烈士;丹心保钓,秋风冷月吊忠魂! 这是中国民间保钓协会的领导人童增在家中为陈毓祥设置的小灵堂前的挽联。 陈毓祥捐躯已经10年了! 这10年来,可能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他的事迹,然而,每当笔者想起这个名字,总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10年来,中国发生很大变化,保钓运动也面临不同的环境。在大陆,由30年前的政府高调保钓,转为20年前至10年前的沉默,又到几年前的民间觉醒…… 但10年过去了,有什么可以拿出献给这位英雄? 谁不爱繁华,谁不爱家人,是什么驱使陈毓祥无畏蹈海?笔者以为是那种山河依旧而金瓯残缺的悲愤,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而又冯唐易老的悲愤,是那种常北望而又日日无果的中原遗老的悲愤!如此的悲愤郁结于心终成块垒,浸身于海才得以消融。 1970年代即投身保钓运动的陈毓祥,从轰轰烈烈的运动中,看到两岸当局对国土完全不同的态度,从而更深刻地领会了中国的现实,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国情。大陆当局对中国领土毫不妥协的立场,促使海外华人与港澳台同胞纷纷左转,国家认同感得到空前加强。 然而,到1990年代,保钓运动在两岸竟陷于几近无声的状态,当一些人士去钓鱼岛宣誓主权时,两岸当局居然都隔岸观火。 面对多年来坚守的保钓行动的正当性被异化、冷处理,直至沦落到逆转的形势,陈毓祥有意以一己之牺牲唤醒天下。 覆盖着五星红旗,陈毓祥终于求仁得仁,尽忠得忠。 面对陈毓祥,笔者不禁思考:国家真的虚弱到禁不起保钓运动了吗?到1990年代,曾经敢为珍宝岛而同超级大国苏联动手的中国,应该比1960年代更强大了吧?台湾岛内也实现了民主化,应该有更多理性空间了吧?然而,比照1970年代,两岸当局的态度似乎趋同起来:主权照旧都是要在外交谈话中体现的,指责照旧都是要在报章中出现的,因此对保钓组织的不保护同样地一致。 本月25日,香港保钓人士要纪念这位英雄,然而,截至目前,报名参加纪念大会者竟然只有400人。比照陈毓祥当年牺牲时,全球掀起纪念活动,仅在香港就有5万人参加的情景,如今是不是有些落寞了呢? 对中国领土寸土不让的坚定信念,是凝结全世界华人的坚强纽带。今日,人们对于国家的信念,仍然是建立在这种道德正当性上的。面对大陆日渐强大起来而台湾岛内日渐消沉了的卫土声音,面对大陆渐渐觉醒的民间与台湾岛内日渐迷途的民众,人们有理由相信:谁背弃了这种道德正当性,就会遭到全世界华人的一致唾弃。 两岸当局和人民,以及全世界的华人,携起手来,共同保卫中国的钓鱼岛,才是对陈毓祥烈士的最好纪念。 童增说: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去钓鱼岛放风筝。是啊,如果有一天,同胞可以自由地到钓鱼岛放风筝,陈毓祥在天之灵也可宽慰了。(作者系大陆民间时评人士,曾供职于新华社江苏分社) [今天看到网友纪念9.18 的文章,使我想到了陈毓祥,离他牺牲还有一个星期,提早发了] |
| 浏览:1998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