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自然灾害遇难者园区__青海玉树地震网上纪念馆
自然灾害遇难者园区

评论:面对苦难关爱没有前提 爱心可以聚变

深圳晶报

  面对苦难,关爱没有前提
  
  问世间爱为何物?这样的设问,并非是为了抒情。
  
  玉树地震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但也有人担心,自己的爱心会不会被中途截流。在此之前,网络上也出现了相关帖子,大意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帖主不会为西南旱灾捐款。
  
  这样的怀疑并非没有来由。一些被曝光的善款遭到挪用甚至流进个人腰包的新闻,对人们的爱心形成了无情嘲弄,对慈善行动本身的公信力也是一种严重稀释。所以,我们应当让善款流向变得更透明,并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
  
  但这并不能成为关闭爱心之门的理由。怀疑论看似振振有词,从某种程度上却是一种对爱的伤害与背叛,使之蒙上了一层功利色彩。爱不是等价交换,不是斤斤计较,不是付出与回报的精确计算。它是一种流淌在内心的天然情感,志愿精神的价值与魅力就在于它完全遵从一个人内心的驱使。也就是说,真正的爱心是一种本能,在苦难面前,它不需要任何前提,超越语言、肤色、制度与文化。相反,如果人为设置门槛与条件,重重设防,步步为营,无异于让情感沦为交易,沦为一个可以量化的标签。
  
  就像人永远也不可能进化成一堆元器件一样,再高度发达的社会也不可缺失一种饱满、充沛、温热而美好的情感。在这个世界上,个人终究是渺小的,渺小如一粒尘土,而我们,只不过是一粒粒需要彼此依偎、相互取暖的尘土而已。面对灾区那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救援画面,面对家园被毁的灾区民众那令人揪心的眼神,我们是否真的可以让这样那样的“可能”蒙蔽了自己的爱心,因而在募捐箱前犹豫不决?或者,如果某一天我们也身陷困境,面对这样的“可能”会有什么感想?事实上,我们相信,许多募捐者也未必不会闪过“可能”的念头,但相对于真实而切肤的苦难本身,这样的担忧最终被那一双热切伸出的援助之手所替代。
  
  慈善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情怀,对社会来说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力量。在这里,我们要向每一颗为玉树震区而跳跃的爱心表达由衷敬意。爱心不仅是可以彼此传递的,它还可以共振甚至聚变,也就是说,在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的感染之下,人们的爱心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激活。我们希望,社会的这座爱心富矿能得到更好的挖掘,以释放出更多的人性热量。
  
 浏览:57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0/4/20 20:55:3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中国广播网特写:为了藏族同胞的心愿(收藏于2010/4/21 11:33:27
中国新闻网哀悼日西宁直击:所有行人自发肃立默哀(收藏于2010/4/21 11:32:11
中国广播网举国哀悼聚中华意志 向逝者致敬给生者力量(收藏于2010/4/21 11:26:46
中国新闻网澳门日报:玉树救灾谱写民族团结新篇(收藏于2010/4/21 11:26:02
中国广播网不死的玉树:地震第七日灾区见闻(收藏于2010/4/21 11:24:46
中国新闻网网民哀悼之余寄语震区同胞:擦干眼泪重建家园(收藏于2010/4/21 11:23:28
中国新闻网评论:悼念中铸就生命的坚强(收藏于2010/4/21 11:19:34
中国青年报评论:哀悼的意义不只是悲伤 让我们珍视生命(收藏于2010/4/21 11:19:01
中国新闻网香港文汇报:全国哀悼遇难同胞意义重大(收藏于2010/4/21 11:18:26
南方日报评论:和整个玉树灾区一起 艰难地告别过去(收藏于2010/4/21 11:17:3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中国新闻网网民哀悼之余寄语震区同胞:擦干眼泪重建家园(访问1328次)
周欢降国旗致哀,将玉树的名字植入记忆的最深处(访问939次)
人民网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抗震救灾勇挑重担(访问912次)
金羊网—羊城晚报玉树地震:再铸汶川抗震救灾精神(访问901次)
重庆商报重庆商报:玉树不哭!玉树雄起!(访问889次)
中国新闻网澳门日报:玉树救灾谱写民族团结新篇(访问869次)
中国新闻网外媒:新生命在地震中降生 灾民收获温暖和希望(访问857次)
中国新闻网香港文汇报:全国哀悼遇难同胞意义重大(访问851次)
中国新闻网青海省明日上午10时起民众默哀3分钟哀悼遇难者(访问818次)
新京报评论:让哀悼日彰显人性尊严之光(访问79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gei(评论于2010/4/21 22:25:12
孙悦玉树,我挺你!(评论于2010/4/20 21:27:00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