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自然灾害遇难者园区__青海玉树地震网上纪念馆
自然灾害遇难者园区

评论:玉树救援延续“汶川精神” 化为精神力量

人民网

  放眼世界,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唯有团结的民族可以在灾难的锤炼中变得更坚强。玉树地震已经成为一场生命的劫难,但现在的救援行动都将化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告慰死者,可以提醒后人。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14日早晨,青海玉树。7.1级地震突如其来,宁静的小城在重创之下一片狼藉。尘土满面的孩子,低垂着脑袋被抱出废墟,模糊的图像却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灾难再次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军队武警公安民政医疗等各个部门迅速行动,投入到了紧张的救援中。与此同时,个人、企业、民间组织也开始自发地捐款捐物,爱心正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和死神进行赛跑。经历了两年前汶川大地震的磨炼,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有了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自然灾害。这让我们在悲伤中感到些许欣慰。
  
  尽管科技日渐发达,地震仍然不可预知。面对天灾,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坚强挺立,也应该不断进步。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汶川大地震之后,防震减灾法获得通过,已经于2009年5月实施,应急救灾被纳入了法治轨道。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公民精神随之成长,很多人自发地为灾区的规划出谋划策,对应该用于重建的财物进行舆论监督。巨大的社会进步有目共睹,我们相信这些会在玉树地震后的救援行动中得到体现。
  
  放眼世界,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唯有团结的民族可以在灾难的锤炼中变得更坚强。两年前,汶川大地震以前所未有的破坏力,使得桥梁断裂、楼宇坍塌,可是中国人没有被击倒。三岁的小男孩躺在担架上向救援者敬礼,年轻的警察妈妈敞开怀抱为失去母亲的婴儿哺乳,至今我们还清晰地记得这些细节。更忘不了举国默哀的三分钟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那经久不息的加油声,那一刻13亿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在齐心协力的救援中,人与人的隔膜打开了,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新的认识,整个社会焕发出更强大的活力。可以说,灾难之后的记忆强化了国民的忧患意识,提高了社会的应急能力,所以今天我们能以最高的效率进行震后救援。
  
  在灾难面前,坚持以人为本,中国曾经创造了救援的奇迹。我们也期冀另一种奇迹能在将来出现,那就是大灾化为小难或者是有灾无难。这需要全体民众继续弘扬“汶川精神”,强化忧患意识。
  
  玉树地震已经成为一场生命的劫难,但现在的救援行动都将化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告慰死者,可以提醒后人。齐鲁晚报
  
 浏览:55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0/4/20 20:47:1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中国广播网特写:为了藏族同胞的心愿(收藏于2010/4/21 11:33:27
中国新闻网哀悼日西宁直击:所有行人自发肃立默哀(收藏于2010/4/21 11:32:11
中国广播网举国哀悼聚中华意志 向逝者致敬给生者力量(收藏于2010/4/21 11:26:46
中国新闻网澳门日报:玉树救灾谱写民族团结新篇(收藏于2010/4/21 11:26:02
中国广播网不死的玉树:地震第七日灾区见闻(收藏于2010/4/21 11:24:46
中国新闻网网民哀悼之余寄语震区同胞:擦干眼泪重建家园(收藏于2010/4/21 11:23:28
中国新闻网评论:悼念中铸就生命的坚强(收藏于2010/4/21 11:19:34
中国青年报评论:哀悼的意义不只是悲伤 让我们珍视生命(收藏于2010/4/21 11:19:01
中国新闻网香港文汇报:全国哀悼遇难同胞意义重大(收藏于2010/4/21 11:18:26
南方日报评论:和整个玉树灾区一起 艰难地告别过去(收藏于2010/4/21 11:17:3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中国新闻网网民哀悼之余寄语震区同胞:擦干眼泪重建家园(访问1329次)
周欢降国旗致哀,将玉树的名字植入记忆的最深处(访问939次)
人民网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抗震救灾勇挑重担(访问912次)
金羊网—羊城晚报玉树地震:再铸汶川抗震救灾精神(访问902次)
重庆商报重庆商报:玉树不哭!玉树雄起!(访问889次)
中国新闻网澳门日报:玉树救灾谱写民族团结新篇(访问870次)
中国新闻网外媒:新生命在地震中降生 灾民收获温暖和希望(访问857次)
中国新闻网香港文汇报:全国哀悼遇难同胞意义重大(访问853次)
中国新闻网青海省明日上午10时起民众默哀3分钟哀悼遇难者(访问818次)
新京报评论:让哀悼日彰显人性尊严之光(访问79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gei(评论于2010/4/21 22:25:12
孙悦玉树,我挺你!(评论于2010/4/20 21:27:00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