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更护花
—记西岗果木场职工子弟学校叶绥宇老师二三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学生的最大年龄是多少?”校长在问 “17岁”。初三的同学顺口答道。 “不对,最大的已经50岁了,那就是我。” 这是新学期刚开学时,发生在西岗果牧场职工子弟学校开学典礼上的一段师生对话,发问的校长便是叶绥宇。 “我舍不得丢下这些学生” 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统计:一九六0年以来,先后从市区到西岗任教的老师有一百多人,而目前留在学校 的只有叶老师一个人。 一九六一年,18岁的叶绥宇就随着上山下乡的队伍来到了南京东郊的西岗果牧场。二年后,他成了场子职工子弟学校最年轻的老师。从此 便开始了一生都不愿弃的教学生涯。30年过去了,他由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染霜的老教师。 西岗毕竟是郊区,物质文化生活匮乏自不必说,在有人为进城挖空心思、托关系、找门路的时候,叶老师却把一次次送上门的进城机会放弃了。 叶绥宇的父亲是台湾国民党军官(应该是官吏),七九年南京市统战部门为落实政策,找到他询问有什么要求,曾因父亲问题而饱受歧视,已考上艺术学院而未被录取的他没有提出任何一个要求。有人替他惋惜:你完全可以提子女转户口的要求,还可以提调进城的要求呀。他平静地说:“我带初二班主任一年多,已经顺手了,丢下这些学生走,我舍不得。” 八一年,按政策规定,六一年插场的知青可以回城。叶老师又一次放弃了机会。问他为什么,还是那句话:“我舍不得丢下这些学生。” "他家是学生的旅社" 叶绥宇有三个孩子,可经常在饭桌上吃饭的孩子有4个,5个、6个…… 王晔同学父母先后双调入市区工作,他们没有急着替独生女转学,他们认为把女儿交给叶老师这个班主任比转学好。小王晔也不愿意离开叶老师的班。于是不仅没有转学,而且食宿都在叶老师家。 其实,食宿在叶老师家的不止一个、两个学生。家住离校较远的解生同学,个子小,又不会骑自行车,每当刮风下雨或是夜幕来早的冬季,他都被叶老师带回家,以后便成了惯例;杨文胜同学家住偏远的农村,原本住在亲戚家,后来又成了叶老师家的”新成员“ 无论是以前住在低矮的房屋,还是后来搬入新建的楼房,和叶老师家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总是送走了这茬,又来那茬。冬天,他和爱人总是很迟才睡,照看小家伙们是否掖好了被子;夏天,他们又总是会为孩子们点好蚊香。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叶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补习功课,还嘱咐爱人食谱要变着花样。 曾经住过叶老师家现在已长大成人的学生都难以忘却那一段时光,他们把叶老师夫妇亲作长辈。有人笑称:叶老师家真象是学生的旅社,服务一流的旅社! ”我也是学生“ 在西岗执教生涯中,叶绥宇老师教过语文、政治、历史、音乐、;教过小学、初中、高中,教过的学生有数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作为校长,叶绥宇常这样对其他老师说:真正爱学生,不仅要把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素质,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 叶老师是60届的高中生,可到如今他的学历仍然是高中。为了学生,他错过了一次次进修的机会,却把精力都投入了培育学生的过程中。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叶老师自己动手制作,先后录制了许多课文广播剧,如《变色龙》、《海燕》等;还自己创作、改编了《友情》、《不相识的伙伴》、《张海迪的故事》等广播剧,至今在学校播放,学生还听得津津有味。他上课总是那么有声有色,学生最爱听他的课。多年来,他所教的初中语文及思想品德课,年年在栖霞区会考中成绩名列前茅。叶老师本人多次受到市、区、场表彰。 在成绩面前,叶老师没有满足。他感到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今年,叶老师报考了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中小学教学管理“专业。他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在做好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同时,学完规定的各门课程。叶老师充满信心地对初一新生说:”我也是学生,让我们来一场子竞赛,三年后一起毕业“。 善教者使人承其志。叶绥宇,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尽管未能遂了自己儿时成为艺术工作者的梦,却在用满腔热忱实践着自己的另一个心愿:化作春泥更护花。 周世英 93年9月10日 |
浏览:142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