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海寿山纪念园__书法家朱棠溪先生纪念馆
福海寿山纪念园

《刻意求精 锲而不舍》

朱棠溪

  中国文字从甲骨、金文,秦篆、汉隶及以启的楷书、行草,不知经过多少年代的演变、发展而后定形。书法就是随着文字的发展,通过人们审美判断的自觉性,神领意会,抑扬取舍,逐渐形成书法艺术。但由于各人的探求道路不同,在表现上各呈其妍,各具风格,遂成许多流派。前人对于书法评论甚多,大多说得很玄,莫测高深。如说某家字体道劲挺拔,某家字体古朴奇速,甚至什么肃穆庄重、圆润秀丽、气势磅礴、流转多姿等等。究竟标准是什么?却没有一个说得清楚,使人一知半解,认为书法是一门高不可攀的艺术,望而生畏。或者说学习书法,须具天赋。有成就的书法家殆由天授,否则终老无成。这也和江淹梦笔生花,唐寅在九鲤湖梦神授墨之说,如出一辙。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拿我个人学书的经验说,学书只要坚持“勤”、“‘恒”、“探”三个字,没有不成功的。这就是刻意求精,换而不会,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司之以勤,不见异思迁,入泥古不化,人帖出帖,努力探索。我很赞赏近代学者王国维以词语作比喻。他说:做任何事业,都要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没有“望断天涯路”的勤于追求;没有”衣带渐宽”,“人推悻”的经久不变;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探索,是不可能成功的。王菊之说张乏“精熟过人,临地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心谢之”。学书临池洗笔,而至全池的水,都为墨染,得花多大的艰苦劳动啊。这说明一个“勤”字,一个“恒”字。
  我幼年即爱书法,见着字帖便抓采乱学。学了一段,觉得没意思,又丢了。这样反复多次,始终不见进步。以后看了三僧虔《笔意赞》有四句话:
  “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肉丰润,入妙通灵”,便决意从学王巅已入手。那时当然还不懂什么叫做“骨肉丰润,人抄通灵”。因为找不到《告誓》的范本,使改习欧阳询,从此和欧体结了数十年的缘。苏武在《和子由论书诗》中说:“多好意无成,不精安用多!”我就是一痴到底,心无二用,也不管别人的品藻讥弹。
  欧书的特点是道劲,笔画扎实,以方为主,根画严整,直笔硬挺。结构于平正中见险峭,给人以刀就森森之感。数十年来临地学习,起先总觉得只得其形,平板乏味。通过长期实践,始悟凡好的字,必然是神形俱全。形是皮肉筋骨,神是脂泽风采,只有二者俱备,方能达到入神通灵。这里说的“形”、当然是指字形,如说很象欧体,是有形可凭的;神是说神采、神韵,是抽象的、不可模提的,是学书者艺术修养和主观情思,融汇在一起的,而审美观点正是从此而生。没有神韵的字,不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刘载熙《书概》说:“意”是书之本,“象”是书之用,强调表情达意。书法讲究意与象、虚与实、刚与柔、静与动、违与和、曲与直、疏与密、向与背、方与圆、藏与露、是书法美学的结晶,但这都不是一融而会。我历数十年揣摩其意,偶有所得,犹有未尽。后期所写的字,更是尽力向这方面追求,现在已八十二岁了,仍感学无止境。“大江后浪推前浪”,后起的书法家,人材辈出,我愿以余生之年,既师古人,又师后秀,更师造化,为书坛贡其一愚之得。
  
  
原文1986.7 发表于《福建省首届青年书法大奖赛专刊》  浏览:119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3/6 18:18:0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刘老苍《贺朱棠溪真书字帖出版》(收藏于2002/7/30 15:00:32
○亚濂《砚汁留馀润人间翰墨香》──悼念我省著名书法家朱棠溪老先生(收藏于2002/3/6 21:30:32
■林利本 卞美珍《 春 蚕 羽 化 朱 墨 千 秋 》(收藏于2002/3/6 21:29:22
■林利本 卞美珍《翰墨情深共白头》─—记书法家朱棠溪及其夫人吴秀华(收藏于2002/3/6 21:28:05
朱棠溪《刻意求精锲而不舍》(收藏于2002/3/6 18:18:0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林利本 卞美珍《翰墨情深共白头》─—记书法家朱棠溪及其夫人吴秀华(访问1498次)
朱棠溪《刻意求精锲而不舍》(访问1191次)
○亚濂《砚汁留馀润人间翰墨香》──悼念我省著名书法家朱棠溪老先生(访问881次)
■林利本 卞美珍《 春 蚕 羽 化 朱 墨 千 秋 》(访问786次)
刘老苍《贺朱棠溪真书字帖出版》(访问741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