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辞之绝唱,动人之挽歌——读韩愈《欧阳生哀辞》
主题: 哀辞 挽歌, ----------------------------------------------------------------- 《欧阳生哀辞》,即哀悼欧阳詹的文辞。称“生”含有敬意,为“先生省字呼之耳”。欧阳詹,唐代文学家,字行周,泉州晋江(在今福建省)人。贞元间与韩愈、李观、崔群等二十三人于陆贽(考试官)榜联第,以皆有文名,时称“龙虎榜”。“其文章深切回复明辨”(见《新唐书。文艺传》)。有《欧阳行周文集》行世。 韩愈与欧阳詹情谊甚笃,詹病逝后,他含泪作此哀辞。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苏沟《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确乎是韩文的主要风格。但是却不可一概而论,文章大家往往兼擅各家之长,风格多样。例如《柳州罗池庙碑》,是韩愈悼念柳宗元的文章,其风格即与柳文极相近。正如林纾所说:“此文幽峭颇近柳州。”(《韩柳文研究法》)韩愈在《欧阳生哀辞》中说詹之文“深切喜往复”,因此就采用詹文的风格,也做到了“深切喜往复”的境界。至于哀辞的题旨,作者在《题哀辞后》中已经说明:“盖哀欧阳生之不显荣于前,又惧其泯灭于后也。”生既不显荣,也就没有事功勋业可叙,而着重称述其才与德。 哀辞首段,叙詹出身于世宦之家;其故乡闽越富饶而美丽,代育才士,但其“长材秀民”却不肯出外作官。 第二段,叙常衮为福建观察使,亲近士民,而又有文章高名,性喜掖进后生,对文才出众的欧阳詹尤加敬爱,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说:初见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从此,欧阳詹名声腾于江淮,并成为闽越赴京师应进士试的第一人。读至此,我们才恍然悟到首段铺垫之妙。 第三段,婉叙与欧阳詹的交谊——由闻名倾佩到“相知为深”。江南,指宣城,韩愈少时曾在那里生活过。建中元年至贞元元年凡六年,时韩愈十三至十八,尚在求学,就已风闻其名,但直到贞元八年(792)同登进士第时始相识。此后,韩愈与欧阳詹不时相聚,唯欧阳詹归闽省亲二年为分离之久者。每当他们别后重逢,总是异常兴奋,“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两人都脱略形迹,忘其所以,畅谈良久,依依而别。结句“故余与詹相知为深”,简隽深沉,重逾千钧,它凝结着韩愈与詹十多年的深情厚谊;而今永别肝肠寸断,复见于言外。 第四段,简叙“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詹尽孝道,见于他的《出门赋》、《送蔡沼孝廉及第后归闽觐省序》等文,其《出门赋》云:“出门辞家也。人有志面斯逞,予纷然以远游,别天性之至慈,去人情之好仇。严训诫子以勿久,指蒲柳以伤秋;弱室咨子以遄归,目女萝而起愁。心眷眷以缠绵,泪浪浪而共流。惕怀安以败名,曾何可以少留。”所以韩愈说“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韩愈又以切身感受赞其“气醇以方”——质性醇厚尚义。韩愈任徐州节度推官时,入朝觐见,詹以仅“从八品上”的四门馆助教,率领门徒跪伏宫阙之下,举愈为博士,并上书呼吁。为求有利于国,有益于友,“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可谓义重泰山,诚感世人。 第五段,叙赞詹之孝超越世俗。他父母已老,却毅然“舍朝夕之养”,远去京师,希望“有得于是”——在京师“求仕与友”。他这样做,乃在于“以志养志”,即以父母望其成名荣亲的意志为意志来孝养父母。“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上文“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至京师……闻詹名尤甚”,“余与詹相知为深”,以及《题哀辞后》崔群“哀生之不得位而死,哭之过时而悲”,可证。至于“詹之事业文章”,又有李翱为之传。如此,“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悼慰亡友,兼以慰唁其父母,情深而意悲。 最后的骚体诗,一唱三叹,饶有情韵。它与上面的散文有机连缀,是上面散文的浓缩和深化。其中“命虽短兮,其存者长”,是说欧阳詹不寿而终,卒年不过四十二三,但是他的德行和表现其才华的文章,却是与世长存的。 此哀辞有两个显著的特色。其一是叙事言悲,皆切于情。庄子早就指出:文贵有情,而“情莫若率”,情不真率,“虽悲不哀”。哀辞悢悢凄凄,“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尤其贵在情文相生,恳恻动人。《欧阳生哀辞》叙事言悲皆从作者胸臆流出,字字句句,桩桩件件,都凝聚着深挚的情感,表露出作者难以节制的悲哀和对亡友德高才俊而不显荣于前的遗恨。袁宏道曾经说过:“情至之语,自能感人。”(《小修诗叙》)《欧阳生哀辞》全篇皆情至之语,所以能超越时间的限制感染来今的读者,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此哀辞的又一特色,是缠绵往复,隽洁层深。李贻孙评论欧阳詹的文章说:“切于情,故叙事重复。”用来评论此哀辞,也颇为恰当。出乎“切于情”的需要,不仅叙事言悲往往重复,在结构上又以散驭韵,诗文璧合,而诗的内容文已涉及。往复,或称“繁复”,是“为用尤广”的“词苑之家法”。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文谱》中说:“繁以助澜,复以畅趣;复如鼓风之浪,繁如卷风之云;……浪厚而荡,……云深而酿……。”层波迭浪,行云密迭,文章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以“其言秀而多思”,便形成韩愈此文缠绵往复,隽洁层深的特色。 《欧阳生哀辞》由于具有上述两个艺术特色,所以如“诗人之长言咏叹”,缠绵宛妙,情思悲回,浮响着“不平则鸣”的哀怨之声。 |
浏览:244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