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玉兰王文娟回忆朝鲜战场日日夜夜
奔赴前线 昨天,在徐玉兰老师的家中,记者见到两张泛黄的照片。一张是她身穿志愿军军服,胸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另一张是她裹着棉大衣站在朝鲜的雪地里,都是那样英姿飒爽。而在王文娟老师那里,还精心保存着一块当年用过的手绢,上面绣着“给最可爱的人”。“我们‘入朝’慰问演出,简直就是‘先斩后奏’!”原来,徐、王领衔的玉兰剧团1952年加入了总政文工团,周总理亲切地称她们越剧队的姑娘们是“上海小姐”。1953年她们来到安东为部队慰问演出,而安东就在鸭绿江边,对岸便是朝鲜的新义洲,是抗美援朝的战场。听着对岸传来的枪炮声,姑娘们萌发了到朝鲜去演出的念头,每个人都打了报告,全是4个字:我要“入朝”!没等总政领导批示,4月24日下午,徐玉兰、王文娟和剧组全体成员就坐着大卡车,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了。几天后,总政文化部陈沂部长来电,同意越剧队去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慰问,为期5天。谁知她们到了朝鲜后,在志愿军战士英勇精神的鼓舞下,义无反顾地一路走向前线,整整持续了8个月。 矿洞演出 “第一场演出是在矿洞内举行的,剧目是《梁祝》。布景都是剧组拆零后随身带来的,用马达发电打灯光”徐玉兰说。志愿军官兵们大多数没有看过越剧,可是戏一开演,他们就被吸引住了。演到梁山伯临终之时,观众席里突然有一个战士冲着台上的徐玉兰大声叫起来:“梁山伯,你别死,快和祝英台一起跑啊!”战士们看得这样投入,演员们心里高兴地想,志愿军喜欢看我们的越剧。首场演出成功后,附近的志愿军纷纷前来要求观看,演出一连举行了10多场。剧组又接到杨得志司令员和李志民政委的来电,热情要求他们到志愿军司令部去演出。于是,5月3日,越剧队又开拔到志愿军司令部。“一些战士看完戏,还写信给我们说,我们祖国有这么美的文化艺术,更增强了我们保卫祖国的决心。”王老师回忆说,“最让人难忘的是穿过元山封锁线到前线去演出,随时都有牺牲生命的可能。可是,不去,又怎么慰问战斗在前线的战士。志愿军不怕死,我们也不怕!”杨得志司令员派来了最有经验的驾驶员,他们先隐蔽在封锁线附近的山脚下,趁天黑时敌机和敌炮兵交接班的空隙,飞速冲过封锁线。 枪声“伴奏” 两位艺术家称前线的演出是“不寻常的演出”。在露天搭起舞台,上方罩着草绳编成的大网,上面铺满树叶做掩护,常常是在枪声的“伴奏”下演唱,与俯冲的敌机只隔着一道黑布,每个人都做好了“光荣牺牲”的准备。“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全身心地把越剧艺术献给志愿军,献给最可爱的人”徐老师说。从六十四军到三十六军、三十四军,越剧队唱着《梁祝》,演着《西厢》,一路到达开城,这里是停战谈判地点板门店的所在地。在开城,徐玉兰、王文娟和整个剧组的兄弟姐妹们终于穿上了志愿军的军服。当停战谈判正式签署生效后,他们又接受了慰问朝鲜人民军的任务。“那时候,长时间疲劳使大家都很累,我人瘦了10多公斤,文娟也病了。可是,只要一穿上戏装,一登上舞台,浑身就又有了劲,文娟连很厉害的牙痛都感觉不到了。”那时已经是寒冷的冬季,气温达零下摄氏40度,晚上,演员们照样露天演出,。没有舞台,就用4辆卡车拼起来;没有灯光,就用手电筒照明。为了不让布景被风吹走,演职员们躺在幕布上用身体压住;徐玉兰、王文娟都是在棉衣外面再穿戏装,仍然冻得嘴唇都麻木了。大家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以笑容、以歌声倾诉“保家卫国” 的热情。 难忘岁月 1953年年底,越剧队40多人满载着抗美援朝的胜利成果回到了祖国,徐玉兰、王文娟荣立“二等功”。“那8个月的生死考验,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一生中特别值得怀念的岁月。”两位艺术家感慨万千。而在艺术上,朝鲜之行同样给她们带来收获。在那里,她们观看了根据朝鲜民间故事改编的歌剧《春香》,情节与中国的《梁祝》相仿。朝鲜南日将军请自己的秘书把剧本翻译成了中文,徐玉兰、王文娟回国后把这出戏移植成越剧《春香传》,在1954年的华东戏曲会演上,双双获奖。1963年,她们还应金日成首相的邀请,到朝鲜演出了《春香传》。如今,这出戏已经成为越剧的保留剧目之一了。 |
浏览:128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