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的挑选,是上海战士的人生幸运
大连西路201弄23号303室69岁的胡立夫老人,每天沉浸在油画的色彩和构图之中,晚年生活充实而幸福。 就是这么一位艺术气质十足的老人,谁能想到他曾经是一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两次荣立战功的坦克手。 胡立夫老人不无骄傲地说:“当年我们这些坦克手能够赴朝作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老人向我们回忆了当年他被挑选赴朝作战的过程。 上海青年出发的时候,朝鲜战场二次战役刚刚结束,美国人的“圣诞节攻势”遭到“莫名其妙”的惨败。但美军并不甘心,投入35万兵力,把战线拉得更长。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上海青年的加入,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注入了新鲜血液,1695名好儿女立即被编入华东军区装甲兵教导团,调往徐州强化训练,以便早日向志愿军输送新一代的坦克手、汽车运输兵和坦克修理兵等。 经过几个月训练,部队决定抽调一部分上海兵入朝参战。 嘹亮的军号吹起来了。“集合!”“列队!”“报数!”“一、二、三———”“双数朝前一步走!”部队首长走近队伍,向站出队伍的“双数”战士握手:“祝贺你们,你们被选中第一批入朝!” 有时候,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如此简单。“单数”的战士,自然心情沮丧。他们要比“双数”战士晚入朝好几个月,甚至一、二年。 入朝战士被编入志愿军坦克一师、三师等部队。夜幕垂落后,上海战士被分成数十个班,分乘苏制嘎斯卡车过鸭绿江入朝,向预定集合地肃川、新幕前进。 由于驾驶员路线不熟,加上漫天大雪,300多公里路程,汽车走了3天3夜,因为闭灯行驶,陈首思、戴炳康、翁启洪等人乘坐的车辆不慎翻入沟中,造成2人断腿,2人断手。 志愿军中的上海兵个个都是英雄汉,他们在赴朝作战中,打出了“阿拉兵”的骄傲。 1952年10月6日,在坦克4团二连214号坦克车上任驾驶员的“阿拉兵”金岷德,英勇激战两个多小时,坦克炮射弹百余发,把炮管都打红了,与全连共摧毁敌各种防御工事、指挥所、坦克车辆等目标40多个,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给我步兵以有力的支援。 10月8日,入朝仅50天的上海参干青工坦克独立1团1连驾驶员徐仁杰,在朝鲜东线江原道攻打五峰山的战斗中,被敌人炮弹片击中当场牺牲,年仅18岁。烈士徐仁杰的名字已列入上海市民政局1982年编印的《革命烈士英名录》第552页。 与徐仁杰同在一连108车任副驾驶和机电员的“阿拉兵”颜怀堂,目睹徐仁杰被敌人炮弹片削去半个脑袋当场牺牲的惨状,胸中燃起满腔怒火,在战斗中顶替装填手连续装弹发射炮弹80多发,消灭敌人7个碉堡,3个连接交通壕的重机枪暗堡,支援步兵胜利攻占五峰山。 在撤离射击阵地时,敌机轰炸将该车履带打断,紧急中颜怀堂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去修履带,被敌机又一轮轰炸掀起的土石埋了起来,昏迷过去。战友们把他挖出拖进车里包扎伤口,直到第二天坦克撤到待机阵地才苏醒过来。战后,108号坦克荣立集体一等功。 1953年6月12日,坦克独立2团1连任驾驶员的“阿拉兵”颜怀堂,在上甘岭反击战中负重伤,弹片穿过左背,打断肋骨,插入左肺,至今仍未取出。 志愿军中上海籍战士英勇作战的故事,不胜枚举。“阿拉兵”的那种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 |
浏览:87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