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杨小楼纪念馆

杨小楼的生平和艺术

京剧大戏考

  杨小楼享有“武生泰斗”、“国剧宗师”之盛誉。梅兰芳先生说过:“谭、杨的表演显示着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趋于完整,谭鑫培、杨小楼的名字就代表着中国戏曲艺术。”
  
    杨小楼生于1878年12月3日,即清光绪四年十一月初十,卒于1938年2月14日。祖籍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生于北京。名三元,因为是谭鑫培的义子,随谭氏排行“嘉”字,而又有“嘉训”之名。他的祖父杨三喜,是老徽班武旦演员。父亲杨月楼,是武生兼老生演员,为“同光十三绝”之一。就在杨小楼出生那年年底,由程长庚等保举,杨月楼荣任精忠庙庙首。1880年,杨小楼三岁时,程长庚故世,杨月楼又接替程长庚担任了四大徽班之一“三庆班”的主持人。
  
    杨小楼八岁进入小荣椿科班习艺,科名杨春甫。开蒙老师是科班主人杨隆寿,后又得姚增禄等传授,学武生兼老生。同时也在家里向父亲学戏。1891年,杨月楼故世前,于病床上托孤,要杨小楼拜谭鑫培为义父。从那时起,杨小楼寄居在谭家学艺,得到谭鑫培的亲自传授。杨小楼十九岁正式在搭班演戏。当时,武生一行发展程度最高的是俞菊笙的俞派。以武生戏唱大轴的局面就是由俞菊笙开创的。杨小楼二十三岁时起,又有机会陆续向俞菊笙学习了《挑华车》、《铁笼山》、《艳阳楼》、《金钱豹》、《晋阳宫》等剧目。后来得拜俞菊笙为师,曾致力于俞派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杨小楼的个人风格,就是秉承家学,又吸取俞菊笙、杨隆寿、谭鑫培诸名家之长,经过长期实践,融会贯通,并加以自己大幅度的再创造,逐步建立起来的。
  
    杨派风格是“武戏文唱”的典范,它强调体现大将风度,讲究气派,强调在工架、造型中体现出“韵味”感,注重通过唱、念、做、打各种表演程式的综合运用,来展现剧中人物的精神风貌。
  
    杨小楼传世的许多剧照,一直被京剧界视为重要的教材。梅兰芳先生特别推荐了这张《青石山》,杨小楼扮演封神后的关平。梅先生评论说:“一副天神气概,看起来和唐宋名画家的天王像可以媲美,身上严整灵透,从头到脚挑不出毛病来,是扎靠武生一个最好的蓝本。
  
    杨小楼在百代、蓓开、高亭、胜利、长城五家唱片公司,灌制过23张唱片,共46面。杨小楼的念白是杨派艺术最有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嗓音宽厚而清健,“立音”、“炸音”都特别好,在剧场里极为响堂,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他的念白音乐性和节奏感很强,具有沉雄、慷慨、激越、豪放的特点。如《长坂坡》中他演的赵云,出场前一声“马来呀!”就震惊四座。这出戏经他丰富提高已成为传世名作,他也因而赢得了“活赵云”的美誉。
  
    杨小楼的演出剧目极为丰富。他在光绪三十二年进入清宫成为“内廷供奉”时,呈报过一份戏目单,就已经有二百多出戏。他长靠、短打样样皆精,昆曲戏《林冲夜奔》、《麒麟阁》,红生戏《灞桥挑袍》,猴戏《安天会》,勾脸戏《艳阳楼》、《状元印》、《九伐中原》等等,都有精绝的表演。他还创排了许多新剧目,如《野猪林》、三本、四本《连环套》、《昙山谷》,《甘宁百骑劫魏营》等等,尤其是他与梅兰芳合作创排的《霸王别姬》,更成为久负盛名的传世精品,这出戏最初是他在1918年与尚小云合作创排的,剧名《楚汉争》,分前后本,两个晚会演出。1922年与梅兰芳合作重新改编,精炼为一个晚会的节目,又大幅度丰富了表演艺术,才引起巨大反响,京城有“万人空巷”之说。
  
    杨小楼高品位的艺术风范,影响极为深远,经他加工的各种表演程式均成为后学楷模,不仅提高了武生、武旦、武净等行当的审美标准,而且对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等诸大旦角流派的形成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梅、荀、尚青年时期都在与杨小楼的长期合作中深受杨派艺术薰陶。他们从杨派艺术中领悟了戏曲写意手法的精神原则,在各自的艺术建设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这在梅的《穆桂英挂帅》“捧印”的总体构思,荀的《十三妹》各种身段造型,尚的《昭君出塞》各种技术性表演中都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
  
    学习杨派而有不同成就的武生演员很多。孙毓堃、高盛麟之外,还有周瑞安、杨盛春、茹富兰、刘宗杨、李万春、李少春、厉慧良、王金璐等等。
  
原文 发表于京剧大戏考  浏览:154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0/9/1 22:10:2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京剧大戏考杨小楼的生平和艺术(收藏于2000/9/1 22:10:2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京剧大戏考杨小楼的生平和艺术(访问1549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