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江鲲池纪念馆

把文章写在桐城大地上

张浩

  (一)
  
  最近这几年的国庆节,我都会回老家,今年也一样。
  飞机快要降落了,从舷窗往外看,江淮大地生机勃勃,去年国庆节的情景不断在我的眼前闪现......
  “爸爸,今天是国庆节,你拉一首国歌吧。”我跟爸爸说。
  “国歌我很多年都没有拉过了,不晓得可记得。”这几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爸爸的身体机能下降了很多,行走不便,需要坐轮椅。但是他还坚持看书,在我的劝说下,他把多年不拉的二胡也捡起来了,每天拉几首曲子。
  完全凭着记忆,他拉了两遍国歌。毕竟是年逾九旬,力度跟不上,但身体记忆完美在线。
  看着他的背影,我仍然能感觉到,他虽然身体在轮椅上,心灵和才情却在自由地飞翔。
  可是,这次国庆回家,我见不到爸爸了,他已经走了。
  今年春节前,和无数可怜的老人一样,猝不及防,无助地被新冠病毒的狂风席卷而去,没有给我留下一句叮嘱,哪怕是他最常唠叨的一句话:不要喝酒。
  走得那么突然。去年12月14日,他还吃了我寄回去的冬枣,收到的时候,没有洗就吃了好几个,一个劲的跟我妈妈说:甜,甜。12月23日,他演奏了《良宵》。
  
  
  (二)
  
  坐在他的书房里,看着他留给我们的书籍,我陷入深深的回忆……
  我爸爸,江鲲池,同事尊称“江公”,在20世纪60到70年代,被誉为“桐城一支笔”。他四岁丧父,桐中高中肄业。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从1958年到桐城县委办公室工作开始,直到1983年调到省委,二十余年间,他发表在《安徽日报》头版头条的文章就有几十篇,有的文章是整版的,第一次寄给《人民日报》的稿子就被采用;他虽然没有读过新闻专业,新华社却要调他去当记者,因为他为新华社安徽分社写的稿件,70%都被《人民日报》采用。在那个只有报纸和电台两个媒体的时代,他写的文章,为宣传桐城,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经常,他的署名文章一发表,次日便引起省委的重视或者小城的热议。他公开发表作品超过400万字,新闻报道、长篇通讯、社论、杂文、散文、报告文学、调查报告,各种文体都有,他写的散文《锦绣巧织夺天工》还被收入文革前安徽省中学大改班语文课本,《今日龙眠山》被省教育厅列为当时高三毕业班必读范文。
  能取得这些成绩,主要靠自学、苦学和调查研究,他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也特别善于搞调查研究。卢荣景同志称赞他:不用扬鞭自奋蹄!
  但爸爸从来没有把这些看成什么成就,因为文字是他的工作,是他谈笑风生、挥洒才情的舞台,是他对家乡表达热爱、对奋斗者进行礼赞的最朴素的方式。
  朱光潜先生认为,文章如说话,和听众建立了亲密的情感上的联系,对所谈的事真正有体会,对它有深厚情感,就会兴致淋漓,全神贯注,新的意思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是写作的一种乐境。
  爸爸生于桐城,在那里成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桐城工作,为了调查研究,他走遍了桐城的每一个乡镇,他热爱那里的每一道田埂,他热爱那里的每一缕炊烟,他的文章多数都是写桐城的,他把文章写在桐城大地上,写农村,写农民,写农村基层干部,记录他们的勤劳善良、聪明才智,倾听他们摆脱贫困、企盼丰收的心声,描绘他们为了探索改革、战天斗地的动人场面。写桐城,他是最快乐的。
  
  
  (三)
  
  我曾经问过他:你写了那么多文章,最好的是哪一篇?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写张玉林的。
  张玉林,曾经担任原桐城县孔城公社双溪大队党总支书记,是安徽省一等劳动模范,这个人群众观念很强,根据省委书记桂林栖的指示,要重点报道,加大宣传力度。
  庐山会议后,中央已经发现大跃进存在问题,意识到经济上有水分,提出反对弄虚作假,强调走群众路线。为此,我爸爸7次到双溪,先后采访了37天,用了9本采访本,花了四天时间动笔,天天熬夜,几易其稿。那时候熬夜很艰苦,没有夜宵,没有香烟,他就到电影院门口捡香烟头子,拿回来剥出烟丝,用报纸卷着抽,提提精神,然后继续挑灯夜战。
  1960年7月16日,他撰写的长篇通讯《社员的贴心人》,在安徽日报第三版整版发表,8月20日《人民日报》转载,10月,他写的报告文学《张玉林》在安徽文学发表,省电台全文播送。其间,《安徽日报》专门开辟了“学习张玉林,争当好干部”专栏,时间达两个月之久。
  从此,张玉林和我爸爸也成了好朋友,他每次到县城来,都到我家看望我爸爸,有一次,我下午放学回家,发现一个人躺在我的床上呼呼大睡,裤脚上还有泥土,走进一看,原来是张玉林。爸爸说:他太累了。
  1980年7月,他儿子到县城参加高考,就住在我家里,那一年我哥哥也参加高考。那个年代家里房子少,我和哥哥睡一张床,爸爸就让他儿子跟我哥哥在一个床上睡,完全没有考虑会不会对我哥哥参加高考有什么影响,无奈,我只好到邻居家借宿。
  1992年12月5日,针对干部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的现状,爸爸又写了一篇随笔《想起了张玉林》,在《安徽日报》上发表。
  1994年12月上旬,爸爸已经退休了,还专程从合肥回到故乡,到了双溪,这时,张玉林因积劳成疾,已经去世,他看望了张玉林的老伴,看望了当年和张玉林一起披星戴月挥洒汗水的老社员老会计。
  
  
  (四)
  
  如今,从菜子湖到龙眠山,江淮大地这片沃土上,又迎来了丰收的秋色和喜悦。双溪河畔的翠竹,山岗上的青松,村边红红的枫叶,摇曳着他们挺拔的身姿,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大块文章。在那些心手相连、挥洒汗水的人群中,我仿佛看到了张玉林们的背影,也看到爸爸的背影……
  
  
  张浩2023年11月25日晨写于厦门
 浏览:6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24/2/25 8:21:1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张浩把文章写在桐城大地上(收藏于2024/2/25 8:21:1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张浩把文章写在桐城大地上(访问68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