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母爱如水,涓涓在心纪念馆

来世,你还做我的妈妈

沈喻星

  
  
  
  来世,你还做我的妈妈
  
  
  2018年4月22日阴历三月初七是母亲的生日,也是她离开我们整整两个月的日子,我们把她与离开我们四十多年的父亲合葬在一起,让她入土为安,也让两位老人在地下团圆了。这时,我不禁又想起了两个月前那个悲痛的日子……
  
  走了,还是走了,陪伴了我整整七十多年的那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还是走了……
  
  2月22日的晚上22点20分,我慈爱的妈妈最后离开了我们:看着妈妈渐渐变化的脸色、感觉着妈妈不再呼出的气息,我先是轻轻呼唤,继而撕心裂肺的呼喊,还是无法挽留死神的步伐,妈妈闭上了眼睛、带着安详的面容去了,我没有妈妈了……
  一夜忙碌,顾不上过多的悲哀。又一个早晨来临,看到妈妈房间关着的门扇,我竟然像以往的每天早晨一样,恍惚间感觉妈妈就要推门出来了。然而,我立即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幻觉,妈妈已经离我远行,再也没有这样可能了。顿时,我悲痛迸发、我肝肠寸断、我泪如泉涌……
  一股心如刀绞的哀伤无法遏制地涌上胸间,这巨大的悲怆我难以言表、我心肺俱裂:
  我再也没有妈妈了……
  
  
  
  我的母亲郑仁锦,生于1917年阴历三月初七日,再过些日子就到了她的一百零一周岁的生日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多的岁月:
  
  母亲出生在浙江省餘姚县(今余姚市)北面郑巷陆王邵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外公、外婆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家里共有四子一女,母亲排行第二,是唯一的女儿。
  母亲的一生就象外公赋予她的名字:一个是“仁”字,仁和善良、大仁大慈;一个是“锦”字,锦心绣肠、明理聪慧。她的这种高雅的品格来源于一个勤于辛苦劳作、精于文明开化的农村家庭。在勤劳善良并恪守基督教精神的外公、外婆言传身教下,自幼养成了仁慈宽厚、蕙质兰心的善良本质和终生勤劳不倦的优良习性,而且秀外慧中、心灵手巧,擅长女红和烹饪,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是一位宽厚仁爱、伟大而又平凡的中国妇女。
  外公郑宝兰先生虽然终生种田务农却卓见博识,很早就将大舅舅郑高翔送去读书并接收了新文化的教育。大舅天资聪慧被他的老师沈邵年先生选中为婿,沈邵年先生家在余姚四明山区边沿的沈湾村,这就是我父亲沈沛沅的家乡。村子东依祟岭高峻之四明山余脉,西临曲折蜿蜒的姚江,江水在此折几个大弯,又兼村中以沈姓大族居多(我沈家始祖介庵公北宋时由山东故居南游择里,至此并立遗训:“惟江口一乡,素称仁里” 定居此地),故名沈湾又称江口。此地景色隽美、人杰地灵,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俊杰辈出,素以耕读世家之多为名。2004年秋天,中央电视台“百家姓”栏目组在拍摄“沈”姓时,曾来此摄取了不少镜头,并在解说词里这样讲解“?沈姓在江南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沈氏世代奉行读书之风,现代著名农学家沈宗瀚就出生在这个地方,沈宗瀚一生研习农业、热爱家乡,在台湾,沈宗瀚为台湾农业的发展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父亲就出生于这里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祖父沈嵩年虽是前清秀才,但思想开放、崇尚维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曾在浙东多处中小学任算学教习,享有“沈几何”之盛名,曾与鲁迅先生同事,我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教授出自他的门下。父亲的长兄沈沛霖、二兄沈沛恩均是留日学生,民国时代均在南京政府中央机关长期从政和从事电讯专家工作。
  
  大舅的岳父沈邵年先生是沈湾著名的世家(他的四弟就是沈宗翰先生——世界农学界知名学者,其夫人沈骊英女士是我国第一位女农学家,其子沈君山先生也是著名空间物理学家,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与连战、钱复、陈履安等在台湾并称为“四大公子”)。胡适先生在为沈宗瀚先生的自传《克难苦学记》所作序言中提到的“他家兄弟六人,大哥终身教书”就是指的我大舅舅的岳父沈邵年先生,我的祖父和他家亦是五服内的近亲。大舅舅此时也不忘记我母亲的终身大事,而我外公的卓识明理不仅仅表现在大舅舅身上,对于身为女儿的我母亲也是一样,在母亲十多岁时就让她离家随我大舅去沈湾读书。母亲起居于大舅岳父家,后来由大舅妈介绍与当时在浙江大学读书的我父亲相识,以后结缘。1936年父亲与19岁的母亲完婚,从此组成了一个恩爱和睦、风雨同舟的家庭。
  
  父母婚后不久,父亲就远赴海南岛为修筑琼崖铁路做准备。然而此时“七七”抗日战争爆发,为抗战需要,父亲又调湘桂铁路修筑衡桂段新线,并完成通车。1938年抗战形势愈紧,为打通大后方重要的国际交通线在云南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父亲也奉调来到云南弥渡的滇缅铁路工地。就这样,在八年抗战中父亲远离家乡、离别年迈的祖父,一直辗转西南地区为抗日倾力贡献。抗战爆发后不久,母亲携还抱在襁褓里仅几个月的大姐,从即将沦陷的老家,一路上尝尽逃难途中的无数艰辛苦险,甚至从滇越铁路转辗越南,千里迢迢来到云南父亲身傍。当时母亲年仅二十出头,就有如此吃苦耐劳、独当大难的精神,这也是她历尽磨难、处变不惊、外柔内刚、坚韧不拔一生的开端,今天看来实在令晚辈敬佩不已。
  
  从此,母亲就和父亲一起共担家业,在国破民危的年代历经了八年离乱,在云南、贵州、湘西一带漂泊、转迁,父亲一直在为抗战修铁路、公路、机场,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为国效力。期间家里又添了二姐、大哥、二哥几个孩子,父母也是含辛茹苦、艰难生活、维持家计。1944年豫湘桂战役时,日军侵入了贵州,大后方危急,父母亲又带着全家,冒着危险在西南崇山峻岭的艰险公路上撤退,遇到的危难也是难以形容的。1945年8月在父亲亲手建成的供“飞虎队”抗日的湖南芷江机场上,父母亲看到了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终于迎来了八年抗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父母亲携全家来到江西,父亲仍供职于浙赣铁路。1947年8月我在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出生,为纪念我的出生地取名喻星,与我同时诞生的还有一个大我几十分钟的龙凤胎姐姐喻英,可惜她一岁多就夭折了,没有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痕迹。从此我就在母亲身边开始了和她相依相伴的生涯……
  
  全国解放后,1950年国家对西北的大建设开始,决定全国铁路支援修建西北铁路干线,当年12月身为上海铁路局技术专家的父亲乘飞机赴北京接受铁道部派遣任务来到甘肃天水,任铁道部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工务处工程师、施工组织主任等职务,为旧中国留下的那条残破的宝天铁路修复和新中国在西北第一条铁路——天兰铁路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为照顾父亲生活,母亲也携全家子女来到西北,与父亲同甘共苦,从此父亲和我们全家就远离南方老家、定居西北了。1956年父亲任第一铁路工程局技术处副处长后,更为西北的这条在昔日丝绸之路上建设起来的钢铁大动脉——兰新铁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母亲此时也参加了工作,在路局工会女工部属下领导了一所托儿所的工作。托儿所的领导工作充分显示了她原先当家庭妇女被埋没的潜力,工作能力特强,经常受到嘉奖。她还通过夜校的刻苦学习,达到了中学文化水平。
  1958年父亲随路局先行进疆,先在局长办公室工作后调任科学技术研究所任主任工程师,一年后我和母亲及哥哥们也来到乌鲁木齐,从此我们这个家庭就定居边疆直至今日。进疆后,母亲在路局直属托儿所任会计,负责托儿所的后勤工作。她工作兢兢业业、精明能干,在条件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千方百计保证了托儿所孩子们吃饱、吃好,健康成长。以后多年,托儿所的老阿姨们提到母亲无一不对她的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和人品素养赞叹夸奖、佩服之极。然而,六十年代初所遇的三年困难时期艰苦生活:饥馑粗食、营养匮乏,加上对边疆严寒的自然环境的不适,进一步摧损父亲的身体,他多次因病重住院,甚至咳血,为照顾父亲身体,母亲主动辞职,虽然组织上再三挽留但她还是放弃了她卓有成效的幼教工作,回到家里专心照料父亲和子女。从此,一直相夫教子成为全职贤妻良母,经营了一个堪称典范的温馨家庭。
  1971年,父亲在文革中身心受到了残酷的冲击和折磨,不幸与世长辞,两位姐姐和大哥天各一方。此后几十年中,母亲基本和我相依为命,照顾我们的家庭,帮助照管她的多个孙辈,在远离家乡的边城——乌鲁木齐继续着她辛劳的一生。
  ……
  
  妈妈去世后的这些天,每当我看到供奉的妈妈遗照上那慈爱亲切的遗容,我的眼泪不禁潸然而下,往事历历涌上心头,脑海里又浮现出她和我们度过的一个个日日夜夜……
  
  母亲是一个性格刚毅的人:
  她身材适中、面容端庄,从她青年时代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位秀丽俊雅的江南女子,然而你很难从这柔弱的外表下看出她外柔内刚的性格。有时从母亲娓娓而谈的平淡简单的回忆中,会在我的脑海里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在那个国破民危的抗战岁月,在烽火连天的逃难路途中,一位年仅20岁怀抱婴儿的弱女子艰难跋涉在千里寻夫的难民队伍中,在时停时走的拥挤不堪的火车上经历了几十天敌机轰炸危险、饥寒交迫、惊恐危难的路程,从老家浙江来到湖南,又转辗异国越南,到达父亲所在的云南。这是一幅何等感人泣下的举动!怎么能想象的出母亲是如何熬过这千难万险、吃尽这样这千辛万苦的?此后,随父亲并带着幼年的四个子女在滇、贵、湘的高原峻岭间艰难跋涉、颠沛流离,度过了抗战的艰苦卓绝的岁月。抗战后有一部电影叫《八千里路云和月》描写的是抗战时的经历,母亲的经历只比它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这样的经历,磨砺出她刚强坚毅、处事不惊、排忧克难的性格。以后,西北恶劣的环境,困难时期艰苦的生活,文革中遭受的磨难,直到父亲不幸去世的巨大打击,都没有压垮她的精神情绪。后来,二姐英年早逝、外孙不幸早夭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也没有让她在人前落过眼泪。她把困难和悲哀藏在心底,依然默默地为儿孙奉献。而且只有奉献,不要索取,默默地在无休止的家务中任劳任怨。
  那些年我们又有了新家,因楼层较高上下不便而母亲每天都要出门锻炼活动,就没有随我们搬新家而坚持一人留在了一楼的旧家里。此时她已八、九十岁高龄,但是她一切都要坚持完全自理:买东西、做饭、打扫房间、出门锻炼……根本无需我们为她过多操心,安安稳稳、顺顺妥妥地度过了多年,只是后来她手腕损伤,我们才强请她重又和我们同住。但她仍然坚持她的自立自强原则,万事不求人,一切自理,而且还能帮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方说午饭后她坚持洗碗刷锅不让干都不行,还能帮我们照看一下小小的曾孙子,与曾孙女打牌游戏哄她取乐,甚至到了百岁高龄时还给我们下厨炒过菜做过饭。直到最后这段时期身体越来越虚弱,还要每天一如既往地按时起床把自己收拾的一丝不苟、干净整齐,支撑着斜靠在椅子上而不愿老躺在床上。即使在即将弥留的时刻,她也用微弱的声音安慰我们说她不难受,只有在入睡以后才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点呻吟,坚强刚毅到了最后一刻。这是何等坚韧的毅力,多么令人敬佩的性格啊!面对着她安详的遗容,我不能相信在这样一个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常人多么难以企及的力量,使她走过了一个多世纪艰难坎坷的人生。在潸然泪下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敬意。
  我为有这样非凡的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母亲是一个聪慧能干的人:
  
  这体现在她对子女的教育中,体现在她对工作的态度中,也体现在她井井有条的家务劳动和超群出众的烹饪水准上。
  在我幼年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一位温文尔雅但又严格肃穆的母亲,她对子女甚至孙儿辈的教育都尊奉着一个原则,既关爱倍至又严格律求、绝不放任溺爱,与父亲相比完全是慈父严母的形象。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着我们,但是在人品要求和做人准则方面却丝毫不肯放松要求,特别是每当子女在学校有了过失或偶尔在外与他人有了口角,她总是首先严格要求我们,从不姑息、绝不偏袒,所以养成了我们循规蹈矩、中规中矩、恪守规矩的习性,虽然你可以说这是为人刻板,但保证了子女们绝不会逾越底线、犯规违记。从我懂事起,我就深感母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我是小儿子有时候也有不满母亲的严加管教,但常常听母亲说你姐姐哥哥小时候的受的责罚比你严格多了也就是说他们挨打挨骂的机会比我多多了。她的这种严格要求甚至对孙辈也是如此,孙儿孙女小时候出去玩耍把身上弄脏了,她也一样毫不留情地责罚他们。不仅如此她还教育有方、能叫小辈心服口服。记得一件趣事,小时候儿子的表妹曾在我家生活过一段,一次被精灵古怪的她发现一个现象,她问过这位严厉的奶奶,怎么我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你要说我,爸爸妈妈在的时候你就不说了,你是不是怕我爸爸妈妈?母亲回答她,你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们把你交给我管教,他们在的时候当然就由他们来管教了,非常巧妙而得体地应对了这个小淘气的刁钻问题。
  母亲在托儿所的工作更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兰州时,母亲先是积极参加家属工作,后来在在路局工会女工部属下领导了一所托儿所的工作,她的卓有成效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下属一致的赞赏,1957年的《西北铁道报》曾专门报道了她们的事迹。进疆后她在路局直属托儿所任会计,兼挑了托儿所的后勤工作。那时正值三年大饥荒时期,生活异常困难,要保证托儿所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是一件难度特大的工作,然而她以她的不折不挠的克难精神,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托儿所孩子们在这个艰苦岁月始终没有缺吃少穿,顺利度过难关。不仅如此她还颇有胆识、有勇有谋,有一次她从城里有关部门领取了托儿所供应的肉、糖及多种生活必须的票证,在街上被小偷偷走,这在那个时候是件天大的损失。但是她沉着冷静、审时度势,机智地在街头角落发现并勇敢地扭住小偷,以一个弱女子的身躯震慑了坏人并把被偷的珍贵票证悉数夺回。
  平时母亲处理家务井然有序、精心细致。在家里,她把房间收拾的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来过我家的人无一不赞叹的。她的烹饪水平极高,烧的一手让人垂涎欲滴的家乡菜,不仅让我们从小就有了好口福,也让每个在我家吃过饭的亲朋好友都难以忘记的。她平时做饭都认真仔细、不肯马马虎虎,到了过年过节或有客人了更是气度非凡,各样原料、调料早就有序准备好,做起饭来不紧不慢、得心应手,不一会一桌丰盛且可口的佳肴便摆了出来。记得当年学校教研组聚餐,每人出两个菜,我端去的母亲烧的菜和她亲手包的宁波汤圆与别人的菜相比,毫无悬念的都是屈指第一,其口味让同事们一直难以忘怀。母亲做事从来都是有条不紊。整理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了她90多岁时的一个小记账本,上面列着她的收支,事无巨细一笔一笔清清楚楚。而且,她的记忆力始终好的令人难以置信,虽然后来视力和听力都随高龄而老化,但是脑子却异常清楚,常常我们忘记东西放在哪里,问她必然是记得一清二楚。她每天都按时看《新闻联播》、看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国家大事和社会掌故也都了解。到了近百岁高龄时,我们不让她在做家务和下厨了,但是她始终把自己的小屋和床铺收拾的干净整齐,自己也是每日都以一位能干利索的老太太的形象示人。她的烹饪技术也被我爱人继承下来,成为我家传家的的“私房菜”。
  我为有这样干练多才的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母亲是一位具有高尚性格美德和勤劳不倦美德的人:
  
  经常有人问起老太太为何如此长寿,是否有什么“秘方”?我深思之后得出的结论:她的“秘诀”就是善良宽容、勤劳不辍。集大德于一人,汇众美于一身,罄极善于一心。她的一生就象她名字里那个字"仁",大仁大慈,仁和善良,素淡对已,宽厚待人,静心清和,辛劳勤苦。
  
  母亲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就是始终如此的:
  父亲在个人生活品质方面,道德素质极高,他温文尔雅、善良低调、诚以待人,甚至常以君子之心容小人之恶。他平素谦和温良,与母亲感情笃深,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两人生气失和之时,日后当我们晚辈夫妇有口角之争的时候,母亲总是以他们从未吵嘴闹气为例劝诫我们。母亲和父亲完全是琴瑟和鸣、举案齐眉,两人共同经历岁月磨难,共同担负家庭重责,他们心心相印、和谐静好的一生,是我们晚辈做人和生活的楷模。
  母亲对待晚辈慈爱恩厚,她不但养育了我们姐弟五人,把我们培养成了都有一技之长的正直、善良、聪慧的有用之才,还在年过半百以后又帮助我们子女抚育一个又一个孙儿、孙女辈,耄耋之年还关怀和爱抚着曾孙儿、女们,把她的慈爱普撒到第三代、第四代身上。母亲走后的这些日子里,我不到两岁的小孙子有时还会指着母亲关着的房门说:太太,太太,他还想着太太又会开门出来。我含泪告诉他,太太不在了,他牙牙学语道:走了、走了……。看着他企盼的无邪眼神,不由得又想起母亲对这小曾孙的喜爱。他的出世,母亲虚龄已百岁了,百岁老人得曾孙心情是可想而知,而这小孙又特别会讨喜,每当来到身边都会偎依在太太怀里,嘴里太太、太太叫个不停,让老人脸上满满的都是笑和慈爱,这不但是小曾孙给她带来的暖暖欣慰,也是她毕生奉献给儿孙们的恩德的报答。回想起1964年,二姐把刚刚满月的大外孙小鹏送到了母亲身边,这就是她抚育孙辈的开始。这样一个又一个外孙、孙儿在她的辛勤哺育下茁壮成长。小鹏初来之时因不足月,身体很虚弱,两三个月时得了肺炎,生命垂危,母亲日夜看护,终于化险为夷,半岁时就已经长得白白胖胖了,一直养育到他7岁才回到他父母身边。孙女莹莹出生时,母亲伺候月子不慎把手腕跌伤,留下了终身损伤到了九十多岁时还住院手术。母亲养育最多的是莹莹和萌萌两个孙儿女,远在南疆的孙子皓皓小时也先后两次来乌鲁木齐得到她的关爱和养育,远在四川和陕西的外孙儿女虽不在身旁依然是她念念不忘、记挂于心,在这些孙辈身上倾注了多少她的心血和慈爱。
  
  母亲的一生,“勤”几乎就是她最主要的美德。自幼在老家就养成了终身勤劳的习惯,以后在家庭里、在工作岗位她一直体现了勤劳本性,她的一生几乎没有停止过劳作。到了她手伤手术后也近百岁之时,我们就不让她再干家务事了,可是她还是闲不住,勤快了一生的习惯使她闲着没事就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点难受。每当我们买了菜回来,她抢着摘菜,吃完午饭她抢着洗碗让我早点去睡午觉,看到曾孙女缠着我们要陪她玩,她就陪小曾孙女一起打牌、扔球哄着她玩。到了曾孙子出世,她看着我们忙不过来的时候,也帮着照看他,只是当小曾孙张开双手要她抱得时候,她才无奈的说:太太抱不动了。一直到最后的日子,实在做不动了,她才停下了这勤劳一生的双手。
  她对于我们这个大家庭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她的恩情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
  母亲日常的生活和她的性格一样也是一丝不苟。她言语不多,但谈吐温文尔雅,平素穿着打扮从来不事奢华,但一向都是干净利索、落落大方。她的发式一直都是脑后卷成一个别致的发卷,在我们生活的地区绝无雷同的,其美观大方常常被女性朋友赞不绝口。她的衣着很少添置新的,但都是整洁淡雅、端庄得体。一直到她九十多岁,她每天还是坚持到步行街锻炼身体,自己上街购物,行动虽然比较慢了,但依然精神矍铄,保持一种健康老人高雅的风范。她那不俗气度往往被人误解为出身名门的大户气派,实际她真正是属于最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的草根阶层。
  我为有这样品德高尚的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一年前的今天,她终于离我们而去……
  一位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停止了呼吸,一颗宽厚而慈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妈妈安祥地睡着了:百岁老人,期颐之年。她有福啊!四世同堂,儿孙孝顺,福寿绵长,健康地度过了差不多整个人生,可以说是寿满天年,含笑九泉。
  
  妈妈在世的时候总觉得与她相处来日方长,没有想过再多多陪她说说话,再为她做更多、更多的事情让她更安逸、更舒适 、更颐享天年。而当她离开了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痛彻心脾的深意:每一句没来得及对母亲倾诉的话语都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每一件没有为母亲做到的事情都像一条忏悔的虫子吮咬着我的心灵……
  
  今天,我唯有泣泪洒下这样的心愿,以告慰她老人家在天之灵:
  妈妈,妈妈,今生有您这样的母亲是我前世有缘、三生之幸!如果真有来世,期盼着我还做您的儿子,您还是我的妈妈!
  
  2019年2月22日挥泪写就
  
  
  
  
  
  
  
  
  
原文2019年2月22日 发表于老神欲醒博客  浏览:18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20/4/4 14:07:5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沈喻星来世,你还做我的妈妈(收藏于2020/4/4 14:07:5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沈喻星来世,你还做我的妈妈(访问187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